Monday, 4 June 2012

银监会要求五大行自查28万亿贷款

不良资产考验中国银行业

  昨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工作。自查结果已经于5月底上报给监管机构。

  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占据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半壁江上以上。

  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的贷款余额分别为7.8万亿、6.3万亿、6.3万亿、5.4万亿以及2.6万亿元,五家银行贷款总规模合计约28万亿元。

  “自查范围包括五家大型银行截至2011年末全辖境内各相关贷款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情况。”上述知情人士称,此举旨在充分暴露信贷风险,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监管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

  隐匿风险“现形”

  “我们已经对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展开了自查,并将结果报给了银监局。”一位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一级分行行长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也在所难免,自查主要是为了充分暴露可能隐匿的风险,使银行资产质量数据真实可信。

  一位国际评级机构董事总经理表示,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暴露是非线性的。换句话说,不良贷款不会以匀速的态势增长,而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突发性地增加。

  “准确分类也是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经营的一种体现。”分析人士称,不良贷款突发性暴增,将严重冲击银行的正常运营。对贷款质量进行准确分类,在此基础上,预先计提充足的资本、拨备,是银行稳健经营重要一环。

  在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上,贷款分类历经变迁:1998年以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

  “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称,“一逾两呆”是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管办法,其不足就是掩盖了许多贷款质量的问题。

  基于此,央行于1998年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2007年,银监会又制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通过对贷款的五级分类,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目前,贷款五级分类,已成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分类的基本标准。

  “借款人还款能力、抵押品价值都在实时、动态变化,其实各家商业银行,每个季度也会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上述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行长称,监管层专门下文要求银行自查五级分类,并且今后还要现场检查,其对于不良资产的防控态度,已不言而喻。

  探因五级分类偏差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推动的此次五大行自查,主要集中在贷款分类在制度、流程、操作三个层面是否合规、准确。

  举例而言,制度层面,主要检查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流程方面,分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分类结果;操作上,是否存在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贷款风险暴露等。

  该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行长表示,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难免出现五级分类不真实的地方。这其中,原因复杂,比方说包括借新还旧、以贷还贷等。

  本报记者获悉,配合本次自查,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七大原因。

  具体来看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上述知情人士称,最终,银行业机构要统计分类偏差的合计数,包括笔数和金额。而自查信息则将从两个管道,汇集至银监会。

  管道一,国有大行的分支机构将自查报告报送至属地银监局;管道二,法人汇总的自查报告,直接报送至银监会监管一部。

  “做实贷款的五级分类其实也是2012年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监管任务之一。”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透露,下半年,各银监局也将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家银行机构进行五级分类现场检查。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检查报告会在10月底前向银监会报告。

  五大行年报显示,2011年末,工、农、中、建、交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730亿、870亿、630亿、710亿和220亿元,合计3160亿元。

  顶住不良考验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实际上,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曾经连续实现多个季度的“双降”。不良贷款的下降不但是中国银行业实力增强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监管“成绩”的体现。

  这一大好背景下,五大行启动自查,监管层对银行贷款质量的担忧可见一斑。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指标与上年末相比有所反弹。”银监会在2012年一季度银行业运行报告中透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亿元。

  随着宏观经济的继续走弱,顶住不良贷款增加的势头,已日益成为监管层和银行业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1年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要求,银行利用当前拨备较多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避免拨备和不良贷款“两高”局面,真实反映资产负债质量状况。

  2011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1亿元。而与此同时,201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7亿元。

  从数据上来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应对当前不良贷款的规模,似乎绰绰有余。

  “但商业银行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伴随着经济形势下行,银行的不良贷款往往也会步入上升的周期。”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信贷有效需求下降,带来利润增速的下降;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增加又吃掉更多拨备。两方面一挤压,今年银行的日子不好过。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26060?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