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德国之声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顾伯冲的文章,认为应该“辩证看待‘人走茶凉’”。文章批评一些老干部在位时安插亲信,退休后不愿撒手,“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文章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情感上的“人走茶凉”是规律。说得如此“绝情”,在老干部看来,大概本身就是“人走茶就凉”的极致版本吧。
作为中共第一喉舌的《人民日报》,其文章通常被认为代表了最高领导人的旨意。因此舆论认为此文映射江泽民不肯“撒手”,力图干政,习近平不愿容忍。到今天很多人明白了,习近平把要打倒的人比喻成“大老虎”,不是因为他们贪得多,而是取自“一山难容二虎”——遑论多虎——的意思。“大老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的背后自然是“栽培”他们多年的“老干部”。
习近平曾认为“尊老”是权力交接的前提
排挤老干部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容易。2014年11月,《人民日报》还发表文章,称颂习近平重视老干部。报道写得人情味十足,引用彭丽媛的歌来肯定老干部:“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还说习近平本人就是“老干部”习仲勋和齐心的儿子,“也是有口皆碑的孝子”。文章认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应重视老同志”。
那篇报道还挖掘出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是在1984年12月7日的第四版上,题目就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顾伯冲文章引用了古人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当年的习近平也引用古人诗句“新枝高于旧树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习近平文章认为,实现新老交替不是个人或对立集团之间的权力转移,不是什么权势之争,而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事业。因此,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须是既合作又交替。“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础。他提出要“学习老干部的坚强党性”,“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大力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热情照顾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
那一年,习近平31岁,刚当上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据报道,当年的“小习”在决策重大事前,总要把老干部代表请来征求意见。
邓小平是老人干政的典型
跟进讨论的中国媒体,把邓小平作为楷模,称他倡导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建立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邓小平的确推行过“领导干部年轻化”,并说过“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但事实上,邓小平是“垂帘听政”的一个典型。他当权时排挤老干部,是为了强化个人权力。他成功地逼退了和他同龄的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并让他们主动辞职,自己一人独占舞台。
在他本人并没有相应职位的情况下,邓小平“钦点”了至少三位总书记,并废黜了其中两位。1989年“六四”民主运动发生后,邓小平将名义上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赵紫阳软禁,亲自拍板屠杀市民和学生的方案。1992年,声称已经“全退”的邓小平南巡并讲话,改变了中国经济政策。对于这些史实,中共官方媒体从不否认,而且还高度赞扬。
中共权力结构决定了老干部“恩重如山”
为什么邓小平一边要求领导干部退休,一边公然干政?为什么习近平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与其说是他们为人不诚实,不如从中共权力结构决定来分析。中共拒绝民主选举,那么权位从何处来?习近平早年的文章说得很清楚,权力交接实则是新老干部的“合作”。当老干部还没有退位的时候,他们就是未来领导人的上级,因此这种合作是不对等的,中共自己也称作“提拔”。也正如《人民日报》去年的文章称颂习近平懂得“感恩”,这种权力关系决定了,老干部都有恩于年轻干部。因此,与顾伯冲的结论相反,在这种情况下,“人走茶凉”、“恩将仇报”并不是人之常情,权力勾结、盘根错节才是“常态”。
中国媒体还赞扬一些退休领导人“专心退休”,不谈政治,越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越不发表意见。这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任何公民都应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权利,经验丰富的长者更应该“发挥余热”。但是,在极权统治之下,老干部们不可能有正常的公民权利和普通的晚年生活,他们要么或像刘少奇、“四人帮”那样被打被抓,或像赵紫阳那样被软禁,或像华国锋那样被冷藏,要么就或像毛泽东那样公然“领导干部终身制”,或像邓小平那样假退休而真掌权。拒绝民主宪政的习近平,也只能在“树高千尺不忘根”与“人走茶凉”之间选择。而且,未来退位之后,他也将面临今日老干部同样的困境。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508/%E9%95%BF%E5%B9%B3%EF%BC%9A%E4%BB%8E%E6%9E%81%E6%9D%83%E6%94%BF%E6%B2%BB%E7%9C%8B%E2%80%9C%E4%BA%BA%E8%B5%B0%E8%8C%B6%E5%87%89%E2%80%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