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3 May 2014

黄群慧:产能过剩不能依靠高增长吸收

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形成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只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作用空间不大

  【财新网】(记者 李雨谦)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大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与以往的产能过剩相比,这一轮产能过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挑战是空前的,试图等待经济形势复苏后,依靠快速经济增长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已很小。
  黄群慧5月22日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以前的产能过剩都是暂时的,会被接下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所吸收,但是,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很多产业的需求高峰已经过去,不能指望将来还有高速增长又把现在的过剩产能吸收掉。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不仅存在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产业,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黄群慧认为,形 成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没有得到根本消除,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介入,使产能过剩超出了市场竞争的正常范围,只治标不治本的政 策作用空间不大。
  他认为,产能过剩的化解,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层面,要加紧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GDP导向的业绩观,也要 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在完善行业管理方面,用主要发挥规划、政策和标准对产业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政府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如在产能 利用率指标上建立统计监测制度等。
  从市场的角度看,还需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取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各种补贴、优惠,强化市场准入标准,尤其是节能、节地、节水、环境等安全方面的标准。
  去年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化解过剩产能,但完成这项任务仍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对3545家企业的调查显 示,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其中认为需要“5年及以上”的企业占到22.7%。
  黄群慧表示,中国接下来的任务是从工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强国,预计2030年才有可能实现这一转变,“在工业强国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认为产能过剩不再是很突出的问题。”■


from 财新网 http://economy.caixin.com/2014-05-23/10068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