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5 June 2012

北京的反外國人運動

五月上旬,半島電視台記者陳嘉韻未能從中國政府那裡獲得記者簽證續簽。由於她是半島電視台唯一的駐北京英語站記者,這意味著半島電視台將被迫關閉該站。這極具象徵意義,自1998年以來,這還是首次「驅逐」外國記者的事件。

文/程西冷

在中國的五年記者生涯中,陳嘉韻寫了接近四百篇報導。其中相當的部分,屬於調查性的深度報道,以任何職業標準而言,那都堪稱一個勤勉高產的記錄。
中 方沒有給出拒簽的具體理由。 《環球時報》的評論員辯護說:這種外交上的模糊性無可厚非。他亦非常坦率地說道:「中國官員大多懂得,與外國記者對立,對一個國家的形象通常只會雪上加 霜。」《環球時報》原是《人民日報》旗下的一份子報,以報導國際事務為主。評論稱,它的言論直率、強硬,代表著一種不加掩飾的民族主義。《外交事務》將其 戲擬為「中國的FOX」。三月的薄熙來事件中,該報曾在社論中直言要求黨中央結束猶疑,盡快出台決策。

向外媒發「聽話訊號」

「事 實說明,陳(與其所在的半島電視台)和中國政府搞僵了關係。」一些媒體列舉出她的報道清單,陳在過去數年關注的題材有:「黑監獄」、勞改犯人產品出口、強 迫墮胎……「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中國政府樂於看到的。它們雖是外國記者常見的中國題材,但在電視媒體中,卻只有半島台如此頻繁地觸及北京的底線。 」北京的獨立學者孫寅分析說。

來自《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Mustafi說,這是向外國駐華新聞界釋放的信號。這與《環球時報》的解讀一致。它的評論員頗為露骨地稱:這次拒簽顯然向外國駐京記者發出了一個「訊號」,長期的駐外記者都能讀懂它。

對外媒過敏

「諷 刺的是,在向外國記者發出『聽話訊號』的同時,中國也在『走出去』,擴展自己在海外的傳播能力,營造一個不那麼敵意和負面的形象」孫寅說。近年來,新華社 和中央電視台等官方媒體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製作大量國際節目,試圖傳送到世界各地。除了海外華人群體,它們同時將外國人也納入了受眾範圍。

這 是中國發展軟實力的戰略步驟之一。 「但是,一個國家很難在自身內部整合不佳的情況下,向外部世界傳遞一個富於吸引力的文化形象。」在孫寅看來,中國政府不應該對外國記者的行為過分緊張。 「應該認識到,外國記者集中於報道所謂的消極面,其實是其內在的新聞觀使然,當然,也不必諱言大量存在著有意無意的文化誤讀和偏見,否則,類似anti- cnn(四月青年)那樣的民間網站也就不會出現了。」

「西 方新聞界自詡的使命,就是作為獨立於政府的第四種力量,監督和揭露政府。說外國駐華記者傾向於抹黑中國,也許並不全錯,但我們也需看到,那首先源自他們的 新聞標準,其次,相當多外國媒體,其實也是在努力嘗試平衡性的報導。他們報導中國的成就,也關注這一成就背後的代價和陰暗面」長期關注境外傳媒的媒體人士 陳繼峰說。

此前,《環球時報》的評論員曾稱,在北京的外國記者圈中,陳嘉韻這名華裔女記者的政治立場激進。而陳的好朋友、清華大學教授Peter Chovanec則顯然不同意。 「陳不是故意要抹黑中國,只是有些時候在中國,真相的確遠非美妙。」

刻意排外?

這 也是陳嘉韻5月14日離開中國時發表的告別文章的基調。在這個「充滿著矛盾的中國」,她度過了「難以置信的、好玩、有教益、令人心碎又暖人心窩的五年時 光。」她講到了玉樹地震:西藏人當時告訴我們,人民解放軍在執行救援任務時工作得多麼努力——這是對漢族人軍隊真心的尊重。但是,在重建踉蹌地進行時,當 地政府錯過了建立紐帶的機會,為倖存者籌集的資金被腐敗官員席捲一空,面對境外媒體,當局也更加強硬起來。如今,玉樹已成為一個禁止外國記者進入的區域。

玉樹的故事在中國也許是典型的,它同時包含著明亮和陰暗面。所以,陳嘉韻事件注定只是一個系列劇的一幕,「它更像是一個經常上演的外國記者和中國政府之間的貓鼠遊戲」孫寅說。他更注意到,五月以來,一系列外國人的新聞在網絡上流傳開來。

它 們的大多數我們都已知曉。先是在北京鬧市,一個英國醉漢試圖性侵犯一名中國女性,隨即遭到路人圍攻。接著,一名俄國提琴手在動車上對中國女乘客出言不遜, 他很快得到了教訓,被所在的中央樂團除名。之後,網絡上又傳出兩名疑似韓國人在肯德基毆打中國人的事件。當然,激起最多討論的,是北京警方宣布開展為期一 百天的清理「三非」外國人行動。

所 謂的「三非」,指的是「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而在一些中國人的想像中,還應包括「非法犯罪」這一項。 「北京警方的這一行動,與最近一系列外國人在華不良行為集中曝光在時間上重合。三非外國人問題早就存在,之前各地的警方也都開展過集中行動,比如2000 年在深圳,就是較大規模的一次。理論上,這種警察行動是各國的例行慣例。但眼下的這次,應該是對近期事態的一個回應」一位資深媒體人士稱。

近期事態,顯然包括自年初王立軍事件以來的一波波政治衝擊。《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瑞克伯格做出了最大膽的評論:中國政府似乎在有意識地策劃一場針對外國人的運動,其意圖,也許是在轉移注意力。

在中國的微博上,也有類似的觀察。名為Elyaniu的新浪微博問道:眼前的這一波公共輿論,是不是有人在幕後操縱?

曾以足球評論聞名、現在則是著名博客作家的李承鵬說「在中國,人們有一個奇怪的心理。我們總是需要創造一個想像中的敵人,才覺得安全。”在這些故事中,關於外國人的某種原型品質,被刻意放大,比如他們的敵意、侵犯性。在這樣的外國人形象面前,內部的團結一致是重要的。」

「這 是在換屆週期裏,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的那種微妙的政治氣氛。它讓我們想起美國漢學家孔飛力所描述過的『叫魂』事件。那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心理現象」孫寅說。 但他也承認,這只是一個證據不足的猜測,是置身於2012年春夏之交的北京的「心理體驗」。真實世界是,近期中國所展開的清理三非行動,很快就在非洲的尼 日利亞和加納激起了當地類似的反響。近日,當地政府以非法經商和務工為由,拘禁了一批中國商人和礦工。在雙方政府隨後的緊急交涉下,事態方得以平息。

「我 們不能說非洲政府的行動是對中國舉措的報復。但顯然,在清理三非中,受衝擊最大的是非洲人」孫寅說。近年來,隨著中非經貿的深入發展,人員往來也逐漸增 多。據統計,僅在珠三角一帶,就有約十萬以上的非洲人在經商、務工,充當各色貿易中間人,自然,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捲入了各種灰色和黑色犯罪。 「容忍甚至接納一部分外國人定居在中國,乃至在國籍管理上做出某種鬆動,將是中國政府要面對的長期課題。這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國的經濟融入到全世界,這 一過程勢必也包括人口的雙向流動。這是擋不住的。」孫寅認為,需要適應、接受這一變化的,除了政府管理部門,也包括廣大的民眾。

「那 些精英分子,應該首先覺醒,並引導民眾形成一個新的國際觀和世界觀。」孫寅說。面對世界秩序,無論是原有的受迫害者意識,還是現在一些人飄飄然的強者意識 乃至補償意識,都是不健康的。 「我們需要以一個更加自信,更加從容的心態去面對外部世界。五月以來的一系列事件,說明我們已經到了需要作出這種調整的時刻。無論是政府的法律層面,還是 民眾的心理心態上,都要改變。」

——「那麼央視主持人楊銳在微博上說掃除外國人垃圾你怎麼看?」
——「這正是真正令人憂慮的。一些精英沒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作用。他們反而助長了情緒化的思考。這不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所為。」



from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http://www.isunaffairs.com/?p=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