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3 June 2012

货币简史

译言-商业/经济/营销

译者 passerby98

货币简史

副题:我们如何学会了放心拥抱抽象

作者:JAMES SUROWIECKI

2012年6月

HistoryofMoneyLeviBrown
摄影: Levi Brown;  道具师: Ariana Salvato

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汗启动了大胆的试验。中国那时被分成了几个地区,其中大多数都自己发行钱币,不利于王朝中的贸易。故忽必烈汗颁诏启用纸币

纸币那时并非首创。之前的统治者也发行过,但总是与硬币同时发行,而硬币已经存在了多个世纪了。忽必烈的大胆创新在于把纸钞作为货币的主导形式。而尔后不久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到访中国时,看到仅以纸钞从事劳力和商品交易,他惊奇不已。好像价值可以凭空产生一样。

忽必烈汗超前了:他意识到,货币的关键,不在于其外观、也不在于它由什么来支撑,而在于大家是否信任而使用它。今天,这一概念是所有现代货币体系的基础,这些体系都建于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信心之上。换言之,货币是完全的抽象,我们对它极其熟悉、而其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又令我们难以理解。

graphic link to future of money landing page特别报道:货币的未来

如今,许多人渴望简单的日子。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在这个世界:金钱不仅在变得更抽象而且更加数字化、虚拟化,计算机程序执行微秒级的市场交易而全然无需人工干预,不可见经济围绕其自己的替代货币突然冒起,全球金融危机接踵而来、其原因非得有博士学位才能搞明白。他们想:回到过去吧,那时金钱代表实物,金币、宝贝具有价值,也不需要政府来做后盾。

实际上,货币从来并非那么简单。尽管在历史中其使用与涵义有所变化、发展,不需要与任何实物挂钩,却是好事。原因如下。

先考虑货币的作用。现代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在经济中的三种角色定义如下:

货币是价值的存储,意思是它使你能推迟消费。

货币是记账的单位,即是,用它可以给不同的商品赋予价值而无需比较商品。例如,你不必说一只劳力士表价值六头乳牛、而可以直接说该表(或六头牛)值一千美元。

货币是交易的介质,人际从事商品与服务贸易的一种方便、高效的方式。

所有这些角色均与买卖相关,这是现代世界对货币的观点,根深蒂固,似乎很难想象货币还有其他用途。

然而,在氏族及其他"原始"经济中,货币的目的极其不同:储藏价值或交易介质的作用有限,更多是用来做社会的润滑剂。如人类学家David Graeber在其近作《债务:头五千年》(2011年Melville House出版社)中所阐述的,金钱在那些社会里,用于"安排婚姻、确立儿童的父亲身份、防止结仇、在葬礼上告慰哀悼者、在罪案中寻求宽恕、谈判条约、争取支持者"等等。在那时,金钱不是用于买卖货品、而是用来帮助定义社会关系的结构。

货币是怎样变为交易的基础呢?在文字记载中货币首次出现,是在公元前三千年间的美索不达米亚,该社会已经建立了复杂的金融结构,商人采用白银作为价值标准来平衡账目。但现金使用仍不广泛。

只是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小王国吕底亚启用世上第一种标准金属币时,我们才看到较熟悉的货币用途。吕底亚国地处目前土耳其之内,位于地中海与近东之间顶端,多有外贸交易。而这一点,恰是货币可以大展拳脚的场合。

究其原因,只需考虑没有货币的交易,即实物交易。(暂不考虑未曾有过完全甚至大部分依赖以物易物的社会,该概念仍有益。)该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学家William Stanley Jevons所说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例如你有香蕉想要一双鞋,仅找到有鞋或者想要香蕉的人,仍无济于事。交易成功需要正好有人愿意出让鞋子并且想要香蕉:那就难了。

有了一种通用货币,任务就变简单了:只需向某人出售香蕉换取钱币、再用钱币从其他人那里买鞋。而吕底亚有外国人做卖家或买家,有个交换的通用介质,明显是有益的。也就是说,在与陌生、日后不会再见面的人做交易时,货币就特别有用。

吕底亚体系的突破,在于标准化的金属币。以名为"琥珀金"的金银合金制成,各个钱币完全相同,而不像牲畜那样。同时,不像牲畜,钱币不会老化、死亡、或者随着时间而改变。还特别易于携带。其他王国群起仿效,钱币在地中海各地普及,各王国在其所著钱币上加印国徽。这起了双重作用:方便了贸易流通,建立了国家的权威。

现代政府仍喜欢在钱上加印,而且不仅是在纸币及硬币上。一般而言,政府乐于看到:货币(无论是实体的还是数字的)的发行及控制仅通过官方机构、金融交易(特别是国际交易)可被追溯。而近来涌现的替代货币则让政府大伤脑筋,如Bitcoin(参阅本期的文章:The Cryptoanarchists' Answer to Cash),该货币基于密码学、允许匿名交易、迄今尚未被攻破。

货币在地中海普及,并非意味着在全世界启用。恰恰相反。大部分人仍是自给农民、基本存在于货币经济之外。

然而,货币日益普遍,推动了市场的普及。这一点,实际上是持久的历史经验:一旦经济的一小部分被市场和金钱占领,经济的其他部分就会相继沦陷,驱逐实物交换、封建主义及其他经济协议。部分原因是,货币使市场交易大大简便;另一原因是,使用货币似乎重新定义了人们的价值观、使他们以经济角度而不是社会角度来衡量问题。

政府对硬通货一见钟情,是由于其便于收税、建立武装力量。在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兴起时,货币成了重要工具,用来统一、扩充帝国,降低贸易开支,资助维持帝王统治的军队。

罗马帝国自公元三世纪开始衰落,货币的使用也随之衰落,至少在西方是如此。前帝国的某些部分,例如不列颠,甚至停止了使用钱币。其他地方,人们仍用金钱来平衡账目、记录欠债,一些小王国则自行铸币。但是,总体而言,随着城市缩小、商业凋零,货币流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封建社会的兴起也削弱了货币的角色。领主与附属的基本关系,不是靠提供服务的支付、而是靠宣誓效忠和支持的承诺来调节的。土地不得买卖,而是最终属于国王,国王让领主使用土地,而领主再把土地分片提供给其附庸。封建主义不鼓励贸易。封地经常是个封闭的社会,目的是自给自足。在此环境下,货币几乎无用。

封建时期货币的衰落,值得注意,它揭示了货币的本质。首先,货币不带有个人色彩。通过金钱,例如,你可以和一位名为Jeff Bezos的人达成交易,而你并不认识且以后多半不会再遇到他,却不成为问题。只要钱、货都好,即可成交。类似情况是,货币培育了一种奇妙的平等:只要你有足够的现金,就通行无阻。最后,货币似乎鼓励人们只用市场价来评估物品,将其价值简化到单个数值。

这些特征使货币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很有价值:有助于贸易和分工,降低了交易成本(即执行经济交换中带来的开支),使经济更有效率和生产力。然而,同样的特质,也是传统社会秩序被侵蚀的原因,也解释了普遍的观点,即金钱一出场,经济关系就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了。

钱对封建领主用途不大,丝毫不令人惊奇。在其世界里,维持社会等级远比经济增长(或者,就此事而言,经济自由或者社会流动性)重要得多。货币使用普及,连带其不具个人色彩的交易、平等化效应、价值的计算,则会颠覆等级秩序。

当然,货币的衰落并不持久。到了十二世纪,甚至在中国实验纸币的时候,欧洲开始接受货币的另一观点:不是用于存储或花销,金钱变成了投资的工具、生钱的手段。

这一观念伴随着商业再度时髦而来。交易会在欧洲各处展开,常客则是商人群体,他们开始在整个欧洲大陆经营。这个时期也在意大利城市国家涌现出银行业。这些新机构引进的一系列金融创新,至今仍在使用,包括地方债券、保险。银行培育了借、贷业务,随着国王举债为其军事探险融资、商人举债经营其长途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在此期间,汇票的发明为西方纸币出现奠定了基础。汇票可被视为旅行支票的前身:一纸文件代表一定量的黄金、可在不同城市兑换实物。旅行商人喜欢汇票,是因为其风险比贵金属低、也更便于携带。

欧洲到了十六世纪,现代货币观的许多要点已经形成。然而,货币仍是有实体的,不论是用金还是银。一枚金币不是价值的符号,而是其象征,因为每人都相信黄金具有内在的价值。类似地,经济中的货币量仍是其能提供金、银量的函数。然而,那时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对此系统的极限不太理解,导致他们大量掠夺新大陆殖民地、积累大量贵金属,这又带来通货膨胀猖獗的时期、欧洲经济大混乱。

现在,各国有中央银行监控货币供给,还厘定利率、打击通胀,以及用其他手段控制货币政策。美国有联储局、欧元区有欧洲央行、马尔代夫有"货币当局"、等等。假如美联储局想增加货币供给,则不必去黄金国(El Dorado)掘金;也不会与美国铸币厂打电话下订单加印美元;事实上,美国的货币供应,仅有百分之十(即十万亿美元中的一万亿)以纸币、硬币的形式存在。

相反,联储局购买政府的证券,例如在公开市场上买国库券,一般是通过普通私营银行,将款项贷记于银行账目。随着银行放贷、投资,以其他方式将此新钱花出,总体的货币供给流通增加。反之,如果联储局意图减少货币供给,就逆向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一般也是通过私营银行,从银行账目上减去销售额。银行能用的钱少了,货币供应收缩。

通过此类老谋深算的运作,央行得以调节经济,而西班牙帝国当年的通胀失误简直是小儿科。然而,事实上,如欧洲、美国的经济灾难所显示的,货币政策的微调(包括:微妙改变利率、货币供给、及其他机制以便保持稳步、可控的增长,而避免通胀过度、失业、债务、或盛衰周期等)尚很不成熟。

回溯到十七世纪:把货币作为商品的观点,直到普遍采用纸币之后才开始改变,而纸币在美洲殖民地最受欢迎。例如在1690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发行纸币用于军事战役,并没有明文承诺该币可以兑换金银。

尔后,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立法机构大陆会议印发了"大陆币"来支付新国家的战争债务。这些货币在原则上以黄金做后盾,但是,发行量之多,其整体价值远远超过了持有的黄金储备。当士兵和商人发现收到的是基本没有价值的纸片时,纸币的信誉一落千丈;例如,《美国宪法》曾严禁各州使用金银硬币之外的货币。直到1862年,在南北战争期间,国会才通过法律允许政府印发美钞。

但这不是说在此之前没有纸币。即使是在美国政府只发行硬币时期,私营银行(经常被称为"野猫银行")[PDF]就开始发钞,货币林林总总。如同战时的"大陆币"一样,这些钞票理论上以黄金作为后盾,但很难了解银行实际有无足够的黄金来支撑,而那时银行监管基本不存在。不出意料,野猫时代造假横行。也许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银行在保持其发钞与黄金储备平衡方面做得还可以,美国经济飞速成长。

同时,英格兰银行采取的路线则清醒得多。在1821年,该行选择了金本位制,纸币承兑黄金。随着其他国家仿效,金本位制在发达国家通行。整个19世纪,大型金矿持续被发现,确保了货币供给不断增长。

金本位制,与制定者初衷相符合,带来了价格稳定,对财产所有者及放贷者极其有利。然而,该制度也带来了通缩,即价格通常会下跌,因为随着国家人口及经济增长,政府除了开采金矿之外没有办法增加货币供给,结果是货币变得稀缺。通缩对农场主及借贷者不利,他们渴望有一些通货膨胀来缓和债务;当货币渐渐贬值时,债款也贬值。

金本位制也无法防止经济衰退;当衰退时(例如1873至1896年间的全球 "长萧条"期间),坚持金本位使纠正措施难以实施,例如降低利率或者向经济注资等。结果是经济下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复苏。

当然,金融大师总能找到途径绕过规章制度。后来发现即使在金本位制之下,也不会完全限制货币的增长。银行仍旧可以黄金储备为抵押放贷,并且没有受到限制。经济史学家现在认为,流通纸币量比银行手中实际持有的金银大得多。而且,尽管在人们头脑中纸币与黄金挂钩,但实际上两者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

终结金本位制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政府需要大量军费而手中黄金不足,干脆印钞。而尽管战后很多国家试图回复到金本位制,但大萧条彻底结束了这一试验。

结果如何呢?货币如今是"不兑现货币",意思是该货币仅以发钞政府的权威作担保。如在美国,这意味着政府仅接受美元纳税,并要求其债权人接受美元偿还债款。然而,倘若大家对美元丧失信赖、拒绝在日常交易中使用,该货币最终会变得一文不值。

很多人为此情况担忧,故常年都有要求恢复到金本位制的呼声。他们说,依赖不兑现货币给了政府过多的权力,使得政府能够滥发钞票。然而事实上这总是可能的。即使是金本位制,政府可不时修改兑换率,实际上控制黄金的价格,或者在感到受限过度时不理会金本位,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

进一步说,认为黄金比纸币更"实在"的观点也不过是个幻觉。黄金有价值,是由于我们共同决定了它有价值、并且接受它来支付产品和服务。而这最终与我们集体决定彩色长方形纸片有价值、可用于支付产品和服务,并无区别。

现实情况是,放弃金本位制和其他货币与某物挂钩的观念,是有益的。首先,这是开诚布公的:一旦我们告别了以牛换大麦(二者均有内在价值)的作法,货币变成了一种社会公约,而纸币只是使这一公约更明显罢了。如今,我们无需为找不到更多的金银担忧,而能够集中精力于为社会明智地管理货币供应。

其次,更重要的是,放弃金本位制使中央银行在经济下滑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衰退是螺旋式下降:大众与企业紧捂钱袋不敢消费或投资,带来了整体需求收缩,又迫使企业削减规模,造成失业,需求进一步缩水。

政府的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扩大开支来弥补差额。但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也很重要,使得大众容易借贷、帮助他们克服不愿消费的障碍。对美联储局和其他央行来说,没有了金本位制的掣肘,这类行动更容易实施。自放弃金本位制以来,衰退变短了、也没有那么艰难了。即使最近的全球经济下滑,尽管相当严重,与大萧条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央行能够干预货币供给这一点,正是不兑现货币体系批评者所诟病的,因为他们认为这将注定带来恶性通货膨胀。而历史也告诉我们,当政府大规模不负责任地扩充货币供给时,结果是超级通胀、货币变废纸,例如1923年德国魏玛共和期间近几年前在津巴布韦

但这种时期是罕见的。在过去九十年里,美国与欧洲仅有一次持续的高通胀发作,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一记录应该有助于培养信心;总体而言,央行行事负责,健康的工业国不容易经常陷入通胀恶性循环。但这一信心看来很难树立,相反,许多人总是觉得恶性通胀即将来临。

这一非理性的恐惧归根结底是货币进化的遗产:我们难以摆脱的信仰是货币需要由"坚实"的物质来支持。在这意义上,我们就像马可波罗:整国经济由无足轻重的纸片来支撑,太匪夷所思了。

但确实如此。逾八十年来,货币实际是凭空创造的,我们一直在这环境下生活。如上文所述,央行可以创造货币,但普通银行也可以。当银行放贷时,典型的作法是把款额加在借款人的银行账户里,而无论银行手头是否有那笔款,因为银行被允许放贷高于其存款准备金。故通过每一笔房屋净值贷款、车贷、抵押贷款,银行逐笔增加了货币供应。

确实,这有些诡异,而近期银行的超高不良贷款、房地产泡沫等,应该提醒我们滥发信贷的危险。然而,渴望一种具有更"坚实"基础的货币体系却是错误的。货币是社会的产物,正如语言,是工具,可以妙用也可以滥用。而工具使用时,有更多的自由较好。

在历史的进程中,货币的物质内容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直到如今,大家很容易谈论无现金社会的可能性。其背后的推动力则是计算机与电信智能手机与社会媒体密码学虚拟经济的强有力结合。而这一进展之所以有意义,关键是货币的功效、而不是其到底是什么东西。无论如何,成功的货币,是大家使用的货币:它使商业顺畅、允许大家交换产品与服务、从而鼓励我们工作、创造。德国社会学家Georg Simmel将货币描述为"纯粹的交互",看来是很恰当的:当货币按规矩运作时,与其说它是个事物、倒不如说它是个过程。

这一点也许七百年前忽必烈汗就洞若观火了。而今天我们仍在冥思苦想。

作者简介

James Surowiecki是《纽约客》受欢迎的商业专栏"金融页"的撰稿人。他也是畅销书《人群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2004年Doubleday出版社)的作者。把几千年的宝贵资料压缩在一篇杂志文章里,他觉得既是挑战,却又欲罢不能。他说:"钱属于这类东西:既了如指掌、又虚无缥缈,就成了个大题目"。



Sent with Reeder
From 新獨立觀察 TWITTER : http://twitter.com/#!/NEOBSERVATION RSS訂閱: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备注:1.发email到get@psiphon3.com获取翻墙软件赛风3;2.安装Wuala,查找和添加gfwblog为好友,可下载各类翻墙软件;3.通过http://www.feedmyinbox.com输入本站rss地址,可将本站的每日全文更新免费订阅至邮箱(无广告),绕过GFW审查;4.以上涉及email的部分,为了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强烈建议仅使用gmail,不使用国内绝大多数邮箱。5.如果打开网页端gmail存在困难,可以使用如thunderbird类的邮件客户端,或者在手机上使用邮件推送,那么可以安全方便地使用gmail。


from 新獨立觀察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