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 June 2012

大学精神确已沦丧,但问题不在利己主义

中国大学的危机,由来已久,尽管有识之士发出呼声已非一日,但现实局面,毫无进展,有些方面,甚至每况愈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利国利民,意义重大,但我们周围的所谓大学校长大学党委书记,多半是做点本职工作,最好的情况下是不做坏事,对于大的体制变动,制度创新,教育实验,则缺乏推动的意识,缺乏落实的勇气,实际上,大学领导甚至成为体制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在这种颓废局面没有改观的情况下,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几句话,再次引发舆论的共鸣。

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确实,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在培养党棍、官僚,培养所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方面,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人如果成为未来权力的拥有者,他们的头脑中没有自由、民主、权利、公益意识,他们奉行权力逻辑,相信官大一级压死人,相信权钱交易,遵守当官做老爷的潜规则,以为只要跟党走,吃党饭,就可以无法无天。

今天,大学中追求真理,探求知识,崇尚科学,致力于学术探研者,无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中,即使有,也处于边缘地位。走红的、混得好的、吃得开的,往往不是卓越优秀的教授与学生,而是那些懂得经营、拉帮结派、善于交际、不学无术的酒囊饭袋。今天的大学在各种评比指标中,只看外在的排名,不重视内涵和精神的塑造,注重形象,风气浮躁,自甘堕落。党团组织在高校中的存在,败坏了大学精神,阉割大学生的灵魂,把糜烂腐化的官场习气,带到了校园,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树立了说假话、说官话、说党话的坏榜样。学生要么受其毒害,要么因看不惯现状而成为一个玩世不恭的叛逆青年。另外,在“维稳”的旗号下,大学的标准也在日益降低。大学被赋予承担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容纳潜在失业大军的功能,有些学校教师到了不敢布置作业、给学生提要求的地步,所谓怕影响学生情绪。一些院系领导考虑的不是学术和科研,不是教育质量,而是学生不要自杀不要闹事,其他都可通融。钱教授的话表现了对当代中国大学危机的忧虑,值得我们深思。

不过,钱教授把问题与“利己主义”联系起来,却是不能成立的。利己利他的道德争论和大学精神、大学体制改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把问题归结为道德败坏,是传统中国道德化思维的一大特点。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人人成了利他主义者再来解决问题。更何况,利他主义本身也并非就是真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利他主义往往成为压迫人、剥夺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借口,大谈利他主义者的无耻、冷酷、残暴,往往超出人的想象。相反,利己主义盛行的地方,却很可能是一个温情脉脉、社会有序、人民幸福自由的地方。早在近代初期,曼德维尔就讲过一则“蜜蜂的寓言”,这个寓言说,蜜蜂利己时,整个蜂群繁荣兴旺,而奉行利他时,一切产业凋敝,百业不兴。人们利他,不打官司,结果律师失业,法学院停办,学生失业。曼德维尔用这个寓言旨在说明:私人的恶德,带来的是公共的善德。现代社会秩序并不要求个人成为利他主义者。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道德,正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喜欢讲的,它反映的是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的“原始部族意识”,乃是人类进入开放社会后对往昔时光的怀旧。我们在战争时代可以看到,在军队里也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在朝鲜还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品德课本上也能看到。文革中提倡“狠斗私字一闪念”,要求个人自我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克服利己思想而无私利他,结果是造就了普遍的虚伪和谎言。今天学雷锋活动的死灰复燃,正是与此一脉相承。现代道德是以个体为中心的道德,而不是集体主义的道德。现代国家不是军营,大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独立自由意识,而不是对一个党派或一个教义的愚忠。至于利己利他,全赖个体决定,对一个具体行为的道德评估,亦要结合语境才有意义。

利他主义者在道德上将自己放在一个优势地位,但其实,这种利他主义并不适用于作为指导一个国家的教育的原则。大学并不是培养利他主义者的地方。中国大学危机极其严重,但要害不在于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须知,把利他主义挂在嘴上的,恰恰是那些党支部的成员,是那些党工,那些辅导员。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是,他们评奖优先,找工作优先,各种好处优先。曼德维尔早就说过,利他主义必定是少数统治者牟利的工具。当其他人利他时,他们就可以安心享受由于他人利他带来的好处了。有网友说:我们学雷锋,贪官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学和珅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赞同钱教授对大学精神的弘扬,欣赏其对大学弊端的抨击,但不认为学生利己是问题所在,也不认为利己主义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教育问题的探讨,不必也不能和道德问题混在一起谈。


  秀萌宝照片,酷赢“拉比盒子”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发现兴趣所在,玩转新浪Qing!

from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afcd70100yr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