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關於中國未來一年的預測層出不窮。從中國經濟社會到精英政治,樂觀與悲觀並存,足以顯見中國現實之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
然而,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卻是一個普遍共識。雖然中國領導人將此稱為「新常態」,但這對他們來說,平衡下滑經濟與動蕩社會間的壓力卻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經濟方面,一些經濟學家年前開始擔心中國通貨緊縮的可能。他們從近期中國不佳的經濟數據得出,中國正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中國正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問題,」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近期指出。
重蹈日本覆轍?
的確,自上一輪經濟危機以來,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已經從10月的1.6%跌至1.4%,這也是2009年全球經濟進入衰退以來的最低值。與此同時,生產價格指數(PPI)也已經連續超過33個月下跌。十一月,PPI同比下跌2.7%。價 格是反映經濟體中供給與需求關係的重要指標。在中國總體經濟數據仍然遭到一些人士質疑之時,這一指標尤其重要。 對擔心自己變成第二個日本的中國來說,這也尤其具有警示意義。但若依照這一趨勢,經濟問題也將衍生到社會領域,比如波及一些企業和政府高企的債務,甚至造 成違約,產生失業等。
一些評論人士和中國經濟觀察家警告稱,由於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若中國開始進入通貨緊縮時代,則必將影響到全球經濟的復蘇與增長。他們將中國與日本作比較,並指出,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通貨緊縮以後經濟一蹶不振,直到15年後才開始稍有起色。
紐 約銀冠資產管理(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師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對BBC中文網記者說,「日本在九十年代進入通縮後,對全球經濟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今天的中國卻不同。看看澳大利亞和德國與中國經濟的 關聯,你就知道中國經濟問題所產生的外溢效應了。」
「通貨緊縮」還是「通脹減緩」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對中國的通縮風險感到擔憂。常駐新加坡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認為,這一問題被放大了。「由於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企業成本投入正在減小,但最終消費物的出廠價格卻並沒有太大變化,說明企業的利潤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好了,」 埃文斯-普里查德說。
類似的觀點得到了倫敦皇家國際關係學院(Chatham House)國際經濟部研究員黃韻的贊同。從宏觀的層面上看,「相較歐元區以及日本所面臨的通縮程度及其帶來的風險,中國並不存在同樣的問題,」她對BBC中文網記者說。
「中國在保有7%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物價水平一定程度的回調並不意味著其面臨嚴重的通貨緊縮壓力或風險。談論中國通縮對於全球經濟產生影響有所誇大。」
黃 韻指出,雖然媒體近期多談論中國的通脹緊縮,擔憂其影響,但需要厘清通貨緊縮(deflation)與通脹減緩(disinflation)之間的區別。 「在經濟增速不足的前提下,物價水平持續走低,即通脹值在一段時間內頻頻為負,則需要擔心該經濟體面臨通縮風險,進而討論央行是否需要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 進行干預」。
「中國經濟尚未發生滯漲的情況,只是自2013年中後期起中國經濟從過去的高增長低通脹開始向通縮區間發展;中國需要警惕通縮出現,畢竟將來中國不太可能再出現9%或10%這種高增長率,因此高通脹也不太可能出現,但目前直接恐慌於中國面臨通縮風險或許過早了。」
紐約的程致宇補充道,今天中國的「通縮」,並不是因需求銳減,從而給貨物價格帶來下行壓力,而是上一次經濟危機之後,廉價信貸開始收緊。程致宇同時還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經濟課。
中國該怎麼做?
許多市場人士認為,中國在面臨這種通縮壓力下,貨幣當局可能會顧及到信託業等的風險,實行更加寬鬆的政策。瑞士銀行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預測稱,中國央行很有可能在農曆新年後再次降息。但程致宇卻認為,盲目的降息並沒有好處,只能使得本來需要被整頓的行業進一步擴張,再次形成惡性循環。他說,中國當局應當將當前的這種壓力,看成是加速結構改革的契機。
「最重要的是應對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若結構不變,降息後的資金仍然是流到投資領域,治標不治本,給中國經濟長期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他對BBC中文網記者說。
「中國結束投資爆炸時代,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過程注定是十分痛苦的,」他說,但要真正避免未來中國經濟再次走入死循環,面臨真正的通縮,中國需要通過結構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增強購買力等。他還認為,除了貨幣手段外,中國當局還應使用財政手段幫助經濟轉型。
倫 敦皇家國際關係學院的黃韻則進一步指出,近期的「通縮」討論,也讓中國產能過剩的老問題再次暴露,比如房地產業的開發與投資。「若中國政府或央行能夠堅持 不對低效產業實行政策扶植,支持多些市場的力量,優勝劣汰從而更有效的決定資源配置(如信貸),那麼則有利於中國早些完成增長方式的轉變。」
(責編:李莉)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_watch/2015/01/150107_cnw_china_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