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2014年1月21日,30多位永達技術學院與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的教職員生搭著夜行巴士北上,早上10點,他們來到教育部前陳情,要求教育部代位償還教職員的減欠薪,保障教職員工作權與學生受教權,聲請接管兩校董事會,改善高教整體生師比。
這場抗議行動雖然讓校方不甘不願地還了一點錢給老師,但卻無法挽救老師「被失業」、學生「被轉學」的命運,這兩所位於屏東的技術大學在去年相繼退場。
原本任教於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的賴福林老師在一場記者會上曾說:永達校方在停辦前即積欠教職員8個月薪水,核定停辦後,校方要全體教職員在8月底之 前簽立自願退休資遣同意書,才能領退休金資遣費。而那時離職的教職員根本也無法找工作,因為其它學校早已在5、6月底就排定課程。事實上,即使老師找到工 作,但大多從原來有穩定工作的專任教職轉為不穩定的約聘或兼任教師。
學生的下場也好不到那裡,永達校方在停辦計畫裡承諾要組成「學生安置委員會」,但其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教育對此也沒有積極作為。幸運的同學可以找 到合適的學校,最多重修學分,從頭再來,但也不少同學得遠走他鄉,增加住宿及交通負擔,這對原本家庭社經地位普遍較低的私立科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 霜。
高鳳、永達的窘境只是大學退場的冰山一角,今年1月7日,教育部長吳思華,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報告「大學整併及未來十年高教藍圖」時指出,教育 部計畫五年後大學由160多所減至100所,減掉的60所是「停招不停辦」,即不做傳統教學,改做其他對社會有益的事,其中技專校院約佔30所。換句話 說,這些「停招不停辦」的學校,或許不會就此「消失」,而可能會因此轉為「公益」法人組織。
少子化將導致大學退場的問題不知喊了多少年,但直到兩所大學「倒閉」,教育部才有比較明確的因應政策,但,「少子化」真的就得讓大學退場?教師失業?學生失學?而目前的「退場」機制又潛藏著什麼樣的問題?
照理說,少子化雖然導致生源減少,但在教育經費一定的情況下,學生理當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不過,從生師比來看,少子化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逐年上 升。 1991 年大學院校的實際生師比是18.5:1,到了2012年已惡化到26.4:1,學生越少,老師負擔反而越重,學生應有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少。
當然,許多私校因為少子化招生不足,財源短少,而不願調整生師比,甚至教師遇缺不補,但教育部的錯誤政策卻更是讓高等教育雪上加霜的關鍵因素。教育 資源集中在少數大學,以致分配不均,同時也不願意向財團課「教育捐」專款專用,將教育事業當作國家長遠投資,反而放任市場機制拖垮教育體制,錯失了利用 「少子化」反轉教育品質,調整教育體質的機會。
事實上,大學退場的結果是師生權益受損,然而,私校董事會卻可能在教育部協助下因此獲利了結。以目前教育部設計的退場制度來看,是要促成私校董事可「轉型」,甚至默許私校董事會把「校產當私產」。
高教工會在1月2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若以60間教師人數最少的私立大專院校來看,根據其會計師查核財報粗估,就共有高達2千億的總校產。然而其中 已有16家私立大專校院預定將解散後的校產「排除回歸公共教育用途」;26家私立大專校院特定跳脫過去私立學校法預設的「解散後校產回捐給地方政府」規 範,另訂財產歸屬。也就是說,這些原本該回歸教育所用的公共資源,在現今法令與教育部的容許下,私校解散清算後財產,將可能透過修訂所捐助章程恣意處分。
私立大學本來就不是私人所有,他不但是政府特別設立的法人事業,必須符合公共精神,同時,他的財源除了來自私人資產,更包括政府補助、學生學費,本 來就屬公共所有,具有有高度的社會性與公共性,即使最後不得不解散清算,都應該把資產回歸教育、回歸公共,讓這些資源重新回歸為教育所用,讓高等教育回到 應有的公共化道路。
延伸閱讀:大學退場,還有多少荒謬的事?!
2014年1月21日,30多位永達技術學院與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的教職員生搭著夜行巴士北上,早上10點,他們來到教育部前陳情,要求教育部代位償還教職員的減欠薪,保障教職員工作權與學生受教權,聲請接管兩校董事會,改善高教整體生師比。
這場抗議行動雖然讓校方不甘不願地還了一點錢給老師,但卻無法挽救老師「被失業」、學生「被轉學」的命運,這兩所位於屏東的技術大學在去年相繼退場。
原本任教於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的賴福林老師在一場記者會上曾說:永達校方在停辦前即積欠教職員8個月薪水,核定停辦後,校方要全體教職員在8月底之 前簽立自願退休資遣同意書,才能領退休金資遣費。而那時離職的教職員根本也無法找工作,因為其它學校早已在5、6月底就排定課程。事實上,即使老師找到工 作,但大多從原來有穩定工作的專任教職轉為不穩定的約聘或兼任教師。
學生的下場也好不到那裡,永達校方在停辦計畫裡承諾要組成「學生安置委員會」,但其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教育對此也沒有積極作為。幸運的同學可以找 到合適的學校,最多重修學分,從頭再來,但也不少同學得遠走他鄉,增加住宿及交通負擔,這對原本家庭社經地位普遍較低的私立科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 霜。
高鳳、永達的窘境只是大學退場的冰山一角,今年1月7日,教育部長吳思華,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報告「大學整併及未來十年高教藍圖」時指出,教育 部計畫五年後大學由160多所減至100所,減掉的60所是「停招不停辦」,即不做傳統教學,改做其他對社會有益的事,其中技專校院約佔30所。換句話 說,這些「停招不停辦」的學校,或許不會就此「消失」,而可能會因此轉為「公益」法人組織。
少子化將導致大學退場的問題不知喊了多少年,但直到兩所大學「倒閉」,教育部才有比較明確的因應政策,但,「少子化」真的就得讓大學退場?教師失業?學生失學?而目前的「退場」機制又潛藏著什麼樣的問題?
照理說,少子化雖然導致生源減少,但在教育經費一定的情況下,學生理當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不過,從生師比來看,少子化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逐年上 升。 1991 年大學院校的實際生師比是18.5:1,到了2012年已惡化到26.4:1,學生越少,老師負擔反而越重,學生應有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少。
當然,許多私校因為少子化招生不足,財源短少,而不願調整生師比,甚至教師遇缺不補,但教育部的錯誤政策卻更是讓高等教育雪上加霜的關鍵因素。教育 資源集中在少數大學,以致分配不均,同時也不願意向財團課「教育捐」專款專用,將教育事業當作國家長遠投資,反而放任市場機制拖垮教育體制,錯失了利用 「少子化」反轉教育品質,調整教育體質的機會。
事實上,大學退場的結果是師生權益受損,然而,私校董事會卻可能在教育部協助下因此獲利了結。以目前教育部設計的退場制度來看,是要促成私校董事可「轉型」,甚至默許私校董事會把「校產當私產」。
高教工會在1月2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若以60間教師人數最少的私立大專院校來看,根據其會計師查核財報粗估,就共有高達2千億的總校產。然而其中 已有16家私立大專校院預定將解散後的校產「排除回歸公共教育用途」;26家私立大專校院特定跳脫過去私立學校法預設的「解散後校產回捐給地方政府」規 範,另訂財產歸屬。也就是說,這些原本該回歸教育所用的公共資源,在現今法令與教育部的容許下,私校解散清算後財產,將可能透過修訂所捐助章程恣意處分。
私立大學本來就不是私人所有,他不但是政府特別設立的法人事業,必須符合公共精神,同時,他的財源除了來自私人資產,更包括政府補助、學生學費,本 來就屬公共所有,具有有高度的社會性與公共性,即使最後不得不解散清算,都應該把資產回歸教育、回歸公共,讓這些資源重新回歸為教育所用,讓高等教育回到 應有的公共化道路。
延伸閱讀:大學退場,還有多少荒謬的事?!
from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