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内,南海便发生了两个冲突。
首先是越南和中国在南海西沙群岛与越南大陆海岸之间的地点发生对峙(15°29′58″,
111°12′06″)。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钻井平台HD-981从5月1日起在该地点进行作业。越南方面从5月4日就开始向中国提出照会和抗议
。但中方反驳说:该钻井平台位于中国海域,中国海事局5月3日就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的作业工作发布了航行警告,相关作业工作完全在属于中国西沙群岛的区域内
。于是在5月6日,越南方面出动船只进行阻拦 。越南方面称中国船只向越南船只冲撞并发射水炮。
中越双方在发起嘴仗的同时,双方船只继续在当地海域对峙。
另一方面,菲律宾海警(Philippine
National Police (PNP) Maritime Group Special Boat
Unit)在5月7日于半月礁(Half Moon
Shoal)附近(具体位置不明)拘捕了一艘中国渔船(琼琼海09063),理由是这艘渔船在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内非法捕捞受保护的珍稀动物
。菲律宾官员在船上发现超过500只海龟,而其中350只属于在联合国承认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被定义的濒危物种(EN,endangered
species),它们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法律中都是被禁止捕猎的动物
。另有一只中国渔船亦被检查,上面有40只海龟,大概数量不足以被起诉,菲律宾警方没有采取拘捕行动。(据中国方面的说法,这艘船琼琼海03168当时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菲律宾警方表示,船上的11名船员已经被带到巴拉望岛的一个城市中,他们将面临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起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对包括半月礁在内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海警船已经赶到事发现场,中国外交部和驻菲律宾大使馆已在第一时间向菲方提出交涉,要求菲方对此给出合理解释,并且立即放人放船。
中国和海上邻国,特别是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上的冲突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但是各方一直没有采取有建设性的行动去避免冲突的产生,冲突反而越变越激烈。这不免令人担忧,这些冲突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引起局部战争。
越南和中国这次冲突的地方是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西沙群岛是有主权争议的领土,尽管中国自从1974年之后就一直占据这个岛屿,但越南一
直没有放弃对西沙群岛的主权要求。在有关西沙群岛的问题上,中越双方都非常敏感。中国不承认西沙群岛存在主权争议,但越南坚持西沙是越南自古以来的固有领
土。这种情况一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不同的是,这里的中国是钓鱼岛问题上的日本,那里的中国却是这里的越南。所以人们经常诧异地看到,中国的发言人经常像
拿错发言稿一般。
中国在争议水域开采石油遭到抗议乃是意料中事。想想看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水域开采石油中国会有什么反应就可以理解越南的态度。在国家领导人一再对世界各国和南海诸国释放出善意的时候,中海油在此时此地开采油田确实和领导人的表态相悖。这也使中国释放出善意的努力大打折扣。此举甚为不妥。
菲律宾和中国在南海上的矛盾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半月礁是南海南部的一个环礁,整个环礁仅仅在东边有一块石头在高水位时能突出水面一米
左右。根据国际法,这个礁有领土的权利,但没有专属经济区的权利。这块礁石的主权未定,中菲两国都声称对这个礁石拥有主权。鉴于这个礁石实在太小,又没有
国家在上面构建高脚屋之类的建筑,很难说到底现在是谁在实控。
菲律宾在这次行动中看似是挑事的一方,但世界舆论多同情菲律宾。何解?
原因是现在中国的部分渔民在世界各地的捕猎行动渐渐成为世界公害,他们在俄罗斯、北韩、南韩、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乃至太平洋
诸国等地多有违规捕猎的记录,在韩国更是杀死执法官员,一时舆论哗然。这些中国渔民竭泽而渔,以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过度透支海洋资源。他们之所以在远洋捕
捞,完全是因为近海渔业资源已经在这种捕捞方式下极度萎缩之故。这些渔民亦无视国际环保原则,大量偷捕珍惜动物。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的起因就是中国渔
民偷捕受保护的大蚌,而这次又是大规模偷捕珍稀动物海龟。
菲律宾放走一只偷捕较少的中国渔船的做法甚为高明,这向世界表明菲律宾之所以扣押中国渔船的原因正是那艘中国渔船极为过分的偷捕受保护动物,一下子站在了舆论的高位。放在国际舆论眼里,且不论半月礁是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就是冲着中国渔民的这种行为,同情心也不可能放在中国这一边。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一向的主张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后来改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无论怎么改,中国和邻国始终没有把南海诸岛的主权(西沙南沙黄岩岛)和南海水域划界的解决摆在重要的位置。现在看来,不去正视这个问题是无济于事的。
其实,即便目前无法最终解决领土问题,中国也有必要和邻国达成临时性的渔业协议。中国在东海与韩国及日本都有领土和专属经济区争议,但都能达成这种协议。为何在南海不这么做呢?
from 黎蜗藤的历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ed3c30101l1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