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即將進駐中小學,成為常規課程。其實在課程以外, 國民教育早已跑進學生大大小小的假期,無數的內地交流團, 中國各省各市,任君選擇,只要遞上報名表,就可起行。
文/海藍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到:「 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今年六月三十日出席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上殷切叮 囑:『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 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 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為了國家的發展、 「一國兩制」的發揚光大,特區政府會不遺餘力推行國民教育, 使年輕一代都有愛國愛港的胸懷。」
此後連續四年, 行政長官曾蔭權均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強推行國民教育, 其中到內地的交流活動更是重中之重。 現在每年得到政府資助的交流名額已經超過4萬多個。 有報道引述教育局與民政事務局的數字, 2007年到2012年五年間, 參加過內地交流團的中小學生已經超過13萬人次, 按全港約90萬中小學生計算,即平均每7人就有1人參加過。
五年前,我也曾是其中一員。那是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年, 升上中七的暑假,我參加了「京港同心體驗之旅」, 到北京和河北邯鄲「交流」五天四夜,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
交流團由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主辦,由十八區的協會組成, 每區協會再聯絡區內的學校推薦兩名學生參加該次的交流團, 十八區總共有三百多人浩浩盪盪一起上北京。
每位團員只需為五天四夜的行程支付500港幣。錢從何來? 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青年事務委員會有一個資助計劃,對「 促進香港青年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國情,與內地人民的交流, 以及提高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的內地考察團, 每人每日最高可獲資助港幣440元。
透過這一撥款網絡, 去年超過一百個該類型的內地交流團得到了資助。2012年, 青年事務委員會的經費達到2200萬。 再加上教育局也資助及舉辦了為數不少的內地交流團,( 去年教育局用作國民教育的撥款達9570萬), 這一類的內地交流團在香港大、中、小學遍地開花。
回想起來,當年自己其實沒想那麼多,去的理由很簡單—— 一千幾百,包吃包住,又可以與同學一起到北京玩幾天,物超所值, 何樂而不為?五年後,再看回那時那刻所寫下的所思所想, 才驚覺這些交流團潛而默化的威力。
了解「真實」中國
翻看那年拍的照片, 竟發現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與我們一起看升旗, 再翻開當年的團刊仔細看,五年後才發現, 原來曾德成是我們的榮譽團長, 而中聯辦青年工作部副部長張春生更是我們的榮譽顧問。 當年大家對「國民教育」沒有現在敏銳, 殊不知政府與中聯辦已赤裸裸地介入青年交流團。
增加對中國的認識是有需要的,問題是,這是怎樣的認識?
五天交流團呈現的中國,就像一日千里的桃花源,一切都很美好。 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近一千平方米的北京市濃縮版模型,宏偉、 壯觀,現代化的規劃藍圖盡收眼底, 而你看不到的是城市急速發展背後所面對的困難、所付出的代價; 到河北的邯鄲市看農業的發展,你看到的是棉花的豐收,看不到的, 是農民生活的困苦。參觀的地方,都有很強烈進步發展的底色: 國家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我們應該為祖國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回看那時寫下的感想, 才知道我已不知不覺把主辦機構所呈現的中國印在腦海:「 在未去北京之前,我在報章上看到不少中國的負面報道, 但中國是否真的這樣差呢? 我們其實會不會只從一個片面的角度去認識我們的祖國?」 五年後再看,驚訝當時的自己真的會把交流團看到的、聽到的, 就當做是事實的全部。
無知當然不好,但片面的認知是否更危險呢?
與當地人攀談
要真正認識一個地方,切切實實與當地人攀談可能是一個好方法。 然而五天裏,團員被旅遊巴送去一個又一個景點, 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普通老百姓。參觀北京的老胡同時, 我們被安排到一個民居去家訪,那胡同很大很美, 胡同的主人對我們說,在政府的幫助下, 他們才可以繼續住在這胡同。那時, 我們覺得政府對這些有文化價值的胡同保育做得不錯, 但卻對胡同的拆遷問題一概不知。
在北京的第二天下午,安排的行程是「與領導會面」。午飯後, 所有團員都穿上紅色的上衣,深色的西褲,到達人民大會堂, 會堂中早已放好平日合唱團表演用的台階, 十八區的團員逐一企上台階,高到矮,左到右,左排右排, 當最後一區的團員都排好位時,用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終於, 重要人物出場了,全國青少年聯合會的主席出來跟大家打招呼, 然後跟大家拍了一張三百多人的大合照就離開了,原來「 與領導會面」的活動,就是跟領導拍一張照。
第三、四日到了河北邯鄲, 每一區的同學都會有三位當地的大學生負責接待,他們很親切, 對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我們亦有較多的機會與他們聊聊天。
那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們怎麼看六四?得到的回應大多是「 我自己找過很多資料看,那時候政府無可厚非。」「 那時候也死了不少軍人。」或者有一種很強的積極向前的觀念,「 我沒有忘記,但我們應該向前看。」
當每一個人都跟你這樣說,你無可避免地會對之前的想法有所動搖。 那時,寫下了這樣的感想:
「我常想,香港人經常都說要平反六四,或認為中國的人權被剝削, 切實生活在中國的學生,原來他們也不覺得自己的言論自由被剝削, 至於『六四』,他們則覺得政府這樣做是無可厚非。」
我當時很懊惱,原來切實生活在中國內地的人都不覺得有問題, 我們還在這裏說甚麼呢?
當然,過了幾年,對中國的認知多了,就知道這些觀點很令人質疑, 但當時確實會覺得到北京前所認知的中國是從別人口中得知、 從報道中看到的,但交流團的那幾天的經歷卻是自己親眼看到、 親耳聽到的,說服力還是很大的。
強銷祖國溫情
那幾天還有一個感覺很深刻,就是覺得自己猶如貴賓,每次吃飯, 必大排筳席,十多碟菜,吃也吃不完。晚上入住四、五星級的酒店, 去不同的景點,都會看到「冀港心 兩地情」、「和諧一家親」等的紅底白字大標語,又舉行歡迎儀式, 當地學生載歌載舞,被「祖國的熱情」包圍著,出入有專車接送, 出入有公安開路、封路,三百多人,十多輛旅遊巴的車隊, 在北京鬧市穿梭無阻,卻連北京著名的交通擠塞問題也不知道。
其實整個交流團,很多時候也會硬銷祖國的溫情,在旅遊巴上, 經常播著《香港始終有你》,因為這是交流團的主題曲, 也是香港學生的表演項目。
而在邯鄲的第二個晚上,舉辦了一個「冀港心 兩地情 相約在古城邯鄲」聯歡晚會,香港、河北的青年互相表演, 他們唱著《紅旗飄飄》, 一幅跟整個舞台一樣闊的五星紅旗由舞台傳向台下, 在每人的頭上經過,晚會在冀港兩地同學一起合唱《相親相愛》 中結束,非常和諧。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福就同享, 有難必然同當,用相知相守換地久天長……」 現在想起來也有點汗顏的溫情晚會,當時竟然沒有太大感覺, 更有點樂在其中。
親身的體驗總會比較深刻,這就是交流團的威力。 但假若這些體驗都是偏頗,而同學又沒有足夠的批判思維去分析, 就會比無知更危險。
2010年, 政府提出從2015至2016年度開始實現每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 ,獲資助參與至少一次內地交流計劃, 屆時香港青少年學生到內地交流的名額將達每年6萬多個。
令人擔心的是,政府掌握著撥款的機制, 從而可控制交流團的價值灌輸, 我不能證實交流團一定要歌頌中國的美好才能得到撥款, 但從過去幾年的撥款名單中,卻看到有這樣的趨向,得到撥款的有: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的「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2011」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情繫家國、愛我中華 山西歷史文化探索之旅」,中華精忠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的「 愛國教育之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習活動」,還有香港《文匯報》的「 2012未來之星香港傳媒專業大學生國情課程班」…… 也有一些學校自己籌辦的考察活動和義工服務團, 但從來都沒有看過一些到「上訪村」、 工業污染城市等的交流團得到過資助, 雖然這些也是真實中國的一部分。
不久的將來,各中、小學生不僅被強制上國民教育課, 在課程以外的假期,也有很多機會要到內地交流。 當這些交流團再提早到小學就開始, 並且再加大限額到人人都可以至少去一次, 對於整個下一代的思想價值會有什麼深遠影響?
今年書展,新書《恆仔的心繫家國》很受家長歡迎, 剛好就是一本關於內地交流團的短篇小說, 作者彭志銘與劉思航訪問了超過十個曾經參加這類內地交流團的學生 。我與劉思航談過,他認為這些交流團所看到的, 都只是美好的一面,的確有偏頗。劉思航說:「 希望年青人看完這書之後會對『國民教育』有一個思想準備。」
政府硬推國民教育的當下,學生防不勝防,教育青年一代如何面對「 國民教育」,變得尤其重要。
from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http://www.isunaffairs.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