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民主化的轉型,歷史教科書的爭議紛擾至今已十五個年頭。 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兩個陣營的兩種不同身份認同, 撕裂歷史教科書定位立場。社會對歷史教育的焦慮更甚,不曾緩減。
文/林怡廷
台灣歷史教科書爭議其來有自, 1995年因應台灣民主化的腳步推動的八八課綱, 開一綱多本濫觴,打破過去一綱一本的「部編版」局面。 1996年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後,積極建立本土化史觀, 1997年國中課本加入《認識台灣》地理篇、歷史篇、 公民篇開始,1999年施行的八八課綱, 到2006年實施九五暫綱, 台灣史才真正從中國史邊陲的地位獨立出來。 原本預計2009年實施的九八課綱,卻因為政黨輪替延宕至今, 也反映了當權意識型態與公民社會的拉扯, 又隨馬總統日前的定調再起。
2012年7月11日,前立委邱毅在國民黨中常會上, 對黨主席馬英九作出兩點建議:一、 教學順序應改回先教中國史再教台灣史;二、 台灣與中國史應合併稱為本國史。
根據媒體報導,馬英九非常「具體、明白、強烈」表示, 已責成教育部盡快處理,刪除歷史教科書「皇民化」、「台獨化」 等違憲部分,並在7月17日透過國民黨發言人馬瑋國表示, 政府不會任意修改教科書,但歷史課綱修訂不能違背中華民國憲法, 需以憲法為準,「請教育部慎重處理」。
「台灣已經民主化了, 馬在國民黨的會議裏指示國家教科書的方向是很誇張的, 如果單一政黨的歷史詮釋就要照辦, 這就是老師最不信任的政治干預教育。」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批判, 馬英九在國民黨黨務會議回應中常委邱毅, 並透過國民黨發言人定調的歷史教科書違憲論, 恍若回到戒嚴時期黨國不分的國家體制。
2006年扁政府即組成委員會開始審議新的課程綱要, 預計2009年實施, 后因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緊急暫停的九八課綱( 民國98年實施故名),在去年教育部公告今年九月實施的前夕, 因為馬總統的裁示又投下了變數。延宕三年, 在委員會內爭論不休的九八課綱爭議,正式白熱化。
爭議一:五月臨時安插新的審定委員
事實上,邱毅的兩點建議及馬總統的裁示並不偶然。
今年5月因一位審定委員請辭, 教育部長蔣偉寧遴選進入高級中學歷史教科用書審定委員會的台大政 治系教授張亞中,早於今年4月份替親大陸的《中國評論》撰文《 異化的史觀與認同:從我者到他者》就已建言:
馬政府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儘快修正現有教科書的史觀論述。 由於今年九月上路在即,恐已無時間全面修訂,我們建議: 在現有的教科書基礎上,不要再區分「台灣史」與「中國史」, 而統以「本國史」稱之。在教學順序上,將先教「台灣史」後教「 中國史」,調整為先教原先的「中國史」,再教「台灣史」, 以還原正確的歷史書寫方式;第三、將原先「中國史」的「 當代中國篇」(即1949年以後的中國史),增加「中華民國」 的政治發展,而不只是僅介紹中共的發展而已。至於1949以後「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社會、經濟方面歷史,則可以放在原有的「 台灣史」中講授。」他並且估計,只要再開一、 兩次課程委員會就可以確定,「動一手而利天下,馬政府何樂不為?
馬政府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儘快修正現有教科書的史觀論述。
張亞中教授接受採訪時,坦言自己的中華民族史觀,也是這個史觀, 讓他對於現下高達八成的台灣人認同感到焦慮,「這是一種斷裂」, 他認為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 是綠營用來建構一邊一國認同的工具,「 我們可以從認識家鄉台灣開始, 就像加州人會先學加州史再看美國史, 但台灣應該是地方史的書寫方式,卻被寫成了國史!」 他認為台灣目前的歷史教育是社會認同分歧的原因, 也是兩岸無法和諧的亂源, 張亞中對於教科書中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表示強烈反對,並為文道: 「史觀不同,認同則必然相異。同樣的,去其認同必先去其史觀。」
正因為張亞中鮮明而排他的大中華認同, 以及另一個身份是兩岸統和學會理事長, 6月11日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召開記者會時, 便指出臨危受命的張亞中,是馬政府的歷史教科書「去台灣化」 工程的重要推手。有意思的是, 隔兩天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舉行例行記者會, 即呼應稱台獨史觀會誤導台灣下一代, 而馬政府將教科書撥亂反正必會得到主流民意認同。
爭議二:民眾意見書的民眾是誰?
原本4月就應審定完成,讓出版社編寫、付梓, 將在9月上路的歷史教科用書,就在張亞中進入委員會後,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6月密集召開會議,因緊急審訂「民眾意見書」 而有了變化。
這份教育部採納的「民眾意見書」,要求基於憲法第158條「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 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審定委員會必須重新審議將在8月付印的高中歷史課本的若干事項, 包含:提到對岸時不可稱「中國」要稱「中國大陸」, 提及台灣多元文化社會時,必須強調「中華文化為主體」; 日治時代應改回日據,荷治應改為荷領。
「過去從來沒聽說過民眾意見進入審定委員會審議」, 三年多前曾參與九八課綱總綱修訂委員會, 全國家長聯盟的前任理事長謝國清認為,這樣的程序並不尋常。
而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單兆榮,過去有豐富的政府機關與會經驗, 她指出,「民眾來源太多,無法一一採用, 所以過去民眾意見都是透過公聽會的蒐集,在現場發言、紀錄, 有透明公開的機制。」她質疑:民眾是誰?誰來挑選這些民眾意見? 沒有列名提案人也沒有附議人的提案, 如何進到審定委員會的議程裏?不然,網絡上有五千多人參與「 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的連署,「他們的意見也可算是『 民眾』意見。」
曾因為編寫教科書而被專家學者認定有「建議修改」 經驗的單兆榮更直言,歷史教科書審定何其重要, 可以建議修改的人選從來就只有專家或教學者,不應該由「 民眾意見」主導。她認為,這是不透明也不合理的程序, 有違民主體制透明公開的精神。
爭議三:歷史必須忠於真實或忠於憲法?
而回推到更早,2010年2月, 擔任九八歷史科課程綱要專案修訂小組2009年度委員的台大歷史 系周婉窈教授寫了篇《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 高中歷史課綱要改成怎樣,請大家來關心!》, 便已揭示2008年政黨輪替後, 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內的種種波折,這些波折, 也從張亞中教授的文章中獲得對照。
「2008年11月鄭瑞成部長宣佈重修文史課綱後, 歷經四個月卻沒有組成課綱小組。後來在各方壓力下, 被迫組成了小組, 但多數成員仍然都是扁政府時代課綱小組的原班人馬, 銜馬總統之命加入小組的王曉波教授,反而是綠叢中的一點異數。 在這樣的人事結構下,整個2009年可謂是除了吵鬧以外, 一事無成。王曉波使盡技巧,想辦法拖住決議, 以免整個課綱仍照原來九八課綱的內容通過。」
「為何王曉波教授是奉馬總統之命進入委員會?」周婉窈如是質疑。 據悉,過去扁政府時期的教科用書審定委員, 都是全權交由審定委員會召集人任命,沒有聽過總統干涉。 而一位民進黨執政時參與教育部事務甚深的機要幕僚也表示, 過去任內並不熟悉課綱委員會的內部運作,「 總統會任命理念相同的部長,部長找欣賞的召集人都是正常的, 但我們還是有基本原則和分寸,讓四、五十個課綱委員會獨立運作。 」
關於九八課綱的難產, 當初有參與九八課綱總綱研擬委員會的謝國清,希望「 教育不要過多政治干預。」他回憶道:「我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 百忙中抽空開許多會,進行無數討論,卻因為政黨輪替而一切延宕, 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2009年,王曉波進入98歷史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委員會後, 堅持九八歷史課綱違反「一國兩區」的憲法精神, 欲將台灣史併回中國史, 並主張回到過去先教中國史再教台灣史的邏輯,並要求將台灣史: 中國史:世界史1:1:1的比例,改成1:1.5:1.5。
但對歷史學者周婉窈來說,「史學研究只有盡量讓歷史符合史實, 而非符合憲法。」歷史發生在前,憲法制訂在後,周婉窈指出: 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被凍結數十年,又經增修, 而且到現在從未在其「固有之疆域」真正實施過, 以這樣的憲法要來框架台灣歷史,實在不合理。
她認為文明國家的憲法,主要任務是要限制及規範國家權力, 以及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人民的基本權利中, 至為重要的是思想自由,及其在實踐上的表述自由。 文明國家不會用憲法來要求歷史怎麼寫, 反而是要確保政府不會濫權規定歷史要怎麼寫。
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分析,違憲的說法牽涉對憲法的詮釋,「 中華民國憲法對於史觀沒有任何規定,即使在中國大陸實施, 基於中國的民族多元性,也要在民主精神上,尊重差異的史觀。 何況台灣已經累積了豐富的自由民主與多元文化歷史經驗, 以公權力強制大家相信台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才是違憲的。」
顏厥安認為,憲法增修條文明確肯定多元價值, 這意味民主社會對爭議問題應該要透過正當程序尋求共識或保持對差 異的尊重,不是總統說了算。而且民主國家最重要的價值, 在於保障對真理和真相的追求探索,「歷史真相更不能去干預。」
顏厥安教授更進一步指出,民主體制要透過組織和程序才能實踐, 整個課綱審定的組織與程序,是否有得到憲法保障, 才是更應該要關切的部分,「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制度, 避免政治力有上下其手的空間。」
爭議四:多元史觀必須被撥亂反正?
近日王曉波也對媒體表示,馬英九總統應「撥亂反正」, 不能讓綠版的教科書荼毒台灣年輕一代的史觀。
何謂亂?又何謂正?
中研院社研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認為,李登輝到民進黨時期, 台灣歷史教育的變動,反映的昰民主化過程中必須的轉型正義, 有其合理性。那是本土意識和大中華文化霸權的拉扯, 過渡期間的爭議,可以用民間的共識逐步修正, 但不宜如馬政府現在所用的方法,以政治力復歸。 中華復歸派和馬英九的搭唱,中間還有中方的呼應, 事實上是開時代倒車。
台灣歷史教育的轉變,對應看自身民主化的歷程, 二次戰後到民國50年代, 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為了鞏固政權的合法性,極力推行「中國化」 政策,除了在地理上,在台灣複製「小大陸」之外,在教育上, 更是強調中華文化道統及中國史觀, 台灣地理和歷史始終置於中國史之後的小小篇幅, 以至於三十世代以上的台灣人,一直只知中國種種,不知台灣處處。 八零、九零年代解嚴及政治改革之後,本土意識才有空間生長, 李登輝執政時期,1997年開始在國中實施的《認識台灣》 歷史篇、地理篇、公民篇,是開啟本土意識教育的濫觴, 在當時引起泛藍陣營很大的反彈。 而2006年開始實施至今的九五暫綱, 才是第一次高中課本將台灣史自中國史獨立出來, 以同心圓史觀出發先台灣後中國再世界,並且比例均等的版本。
「要說歷史教科書影響現在台灣人的認同也太過言重, 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史教科書到現在才實施六年。」 周婉窈教授認為。
台灣人認同的斷裂,成因非常複雜,並非都來自於王曉波、 張亞中所憂慮的歷史教科書,這也和二二八事件、 白色恐怖後對國民黨政權失望、導致認同開始
扭轉有關,加上台灣民主化後公民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 並非民進黨執政就可以由上而下達成。
扭轉有關,加上台灣民主化後公民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
而由時間線性、中心/邊陲的傳統史觀,也在後現代的史學思維中, 逐漸被拋在之後,當代台灣歷史教育的改革,也亦步亦趨。 身為第一線教學者的單兆榮將後現代理論帶進歷史教育的思考,「 後現代史學無法求真的觀念出現,讓史學界非常焦慮, 那也給我們很大的反省。」
真相有不同角度和面相,單兆榮以英美國家的歷史教育為例, 她更在意教科書如何將資訊並陳。好比兩方人馬角力的戰場「 台灣地位未定/已定論」, 她便曾在北一女的人文社會資優班讓學生自己準備資料, 蒐集各方論述來報告。 她強調歷史教育必須提供學生獨立思辨的空間, 而非傳授正統的歷史知識,甚至大膽贊成「多綱多本」的可能性。
「政治意識干預歷史,這是事實的存在。 後現代史學也無法使它脫離掌控,它只是提醒有這樣的掌控, 請別忘記批判。更重要的是, 指導學生如何辨識的確有這樣的權力掌控。」
避免意識形態爭奪:回歸更深刻的歷史教育思考
「歷史教科書的改革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討論,但現在又落入『反中、 台獨、親日』的三角邏輯很可惜,我們的視野應該要更開闊、 更國際化。」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直言, 他贊成重修,因為九八課綱還有很多問題: 譬如東南亞國家歷史的不足, 無法呼應台灣目前每四個學生中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的移民社會, 這些孩子對母親母國的歷史一無所知,「 但張亞中教授卻只將問題劃入統獨的兩極。」
而前教改協會理事長,現任中華民國振鐸學會常務理事的丁志仁, 則長期推動國家課程會組織法草案,希望建立超越於黨派、常任的「 國家課程委員會」。由各界團體指派代表以確保委員會的獨立性, 如此才能確保認同分歧的台灣社會, 不會因政黨輪替動輒改變教育政策,遇到認同的拉扯, 就格外焦躁不安。
「過去陳水扁執政時將推動本土教育不力的黃榮村換掉, 或者是杜正勝當部長時,所做5000個不當用詞的檢核, 和現在馬總統透過少數委員操作,要求歷史教科書合憲, 都是政治介入教育的粗暴作法,不足為取。」 但他肯定杜正勝時期訂立的「社會領域基本內容」, 認為這是呼應當前台灣社會,很好的基本原則。
「過去陳水扁執政時將推動本土教育不力的黃榮村換掉,
這套課程規範強調民主社會多元寬容,尊重差異的價值, 凡涉及領土、認同歧見等部分,都應該在教育中並陳、討論,「 就好比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台灣地位未定論這種歧見, 都應該並陳讓孩子獨立思考,才是符合台灣社會現狀, 比較健康的做法。」丁志仁認為, 歷史教育不是為了仇視不同認同的人, 而是要教導孩子尊重不同意見的人。
回歸民主價值:沒有共識也應平等共存
「我覺得台灣意識是台灣公民社會共同建構的,要逆轉很難。」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認為,無論是文言文、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台灣史比例等爭議, 都是社會的國族文化認同分歧的健康反應, 可以看見民主社會的多元價值。
「無論是學術界或民間的爭論, 王曉波和張亞中可以表達他們的意識形態, 但馬在這時候介入要透過政治力影響教育政策,是非常不恰當的。」 羅世宏認為, 馬英九與其在台灣內部不斷強化中華文化炎黃子孫的國族認同, 不如更積極向大陸輸出台灣的民主價值, 才能真正建立超越民族主義,有公共性的認同連結。
歷史解釋權永遠是權力者必爭的戰場,但馬英九或許不該忘記, 1870年代俾斯麥以國家之名對天主教會發動文化鬥爭, 一連串的防堵政策,最後反而凝聚天主教徒的反對力量, 以至鬥爭最終失敗,卻徒增社會動盪不安。
更別說殷鑑不遠的前任總統陳水扁,連任後期, 因為低支持度而宛如奮力抓住最後浮木的溺水者,被急獨派挾持, 最後所落得的歷史評價。
黑格爾說:「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 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
黑格爾說:「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
教訓總要記得,否則遑論再多的歷史教育。
台灣歷史教科書爭議時間列表
整理:梁仕池、林怡廷
時間 | 爭議 |
1961-1983年 | 統一的教育部編版時期,民國五十一年、六十年、 |
1995年 | 民國八十四年,李登輝執政政府推行教改,教育部公佈〈 |
1997年 | 杜正勝在《當代》發表〈一個新史觀的誕生〉一文提倡「同心圓」 |
1999年 | 八八課綱(八四年推動)正式實施, |
2000年 | 陳水扁政府時期,教育部長黃榮村推行稱為「95暫綱」( |
2006年 | 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教育部執行的「95暫綱」 |
2007年 | 杜正勝發佈「五千個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 |
2008年8月 | 馬政府上任,教育部長鄭瑞城裁決國文及歷史課綱「擱置再議」。( |
2009年2月13日 | 王仲孚教授在出席監察院咨詢會議時指「98課綱」 |
2010年2月8日 |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發表長文《新政府撥亂反正? |
2010年9月 | 教育部公告高中歷史課綱修訂草案內容,將台灣史、 |
2012年2月28日 |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批評馬英九期間沒有繼續承接沒有積極地在教 |
2012年4月 | 張亞中在《中國評論》撰寫〈異化的史觀與認同:從我者到他者〉 |
2012年5月 | 因一名審定委員辭職, |
2012年6月 | 5月教育部召開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會議時要求審議一份「 |
2012年6月11日 |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召開記者會, |
2012年6月13日 | 國台辦舉行例行記者會, |
2012年7月13日 | 馬總統於國民黨中常會宣示應刪除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皇民化、 |
from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http://www.isunaffairs.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