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ese.wsj.com/big5/20120629/ZTZ080628.asp
2012/06/29 08:06:28
威權統治的轉型如何可能? / 張鐵志
一個威權政體的轉型或者瓦解,是如何可能出現的?是需要公民社會的強大反對力量?還是統治精英由上而下的改革?或者,轉型的出現有賴於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公民素質達到一定程度?
從1950年代開始,西方盛行現代化理論,相信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工業化、都市化、以及大批中產階級,然後會出現政治體制的民主化。這一理論也相信民主的出現有賴於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基礎,包括一定的國民收入水準。
1980年代中期,一批研究民主化的學者針對70年代中期開始的所謂“第三波民主化”,出版了四本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第四本《威權統治的轉型:關於不確定民主的試探性結論》,對上述現代化理論提出了顛覆性的觀點,從此開創了民主化研究的新典範。這本書最近出了中文版。雖然遲到了二十多年,但許多觀點仍然深具啟發性。
本書的主要觀點就是不認為民主的出現需要一些固定的經濟或文化條件,而是決定於精英互動與策略性選擇過程,他們的經典觀點是:“沒有一個政體轉型的開始不是因為──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威權政體自身的分裂,特別是強硬派與溫和派的分裂。”
他們也進一步區分轉型過程中的自由化與民主化階段。自由化指的是“對於個人與集體而言,不受國家或第三方隨意或非法侵犯的有效保護的逐漸承認過程。這些保障包含人身保護權、私有財產、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言論、遷徙還有請願的自由等”。而“民主化指的是公民權的規則與程式應用到從前被其他規則統治著的政治制度中,或者是擴展至從前無法享受此種權利與義務的人們,或者是擴展至從前公民無法參與的領域與機構中”。政治轉型可能只有自由化而沒有民主化,或者反之。然而從自由化推進到民主化,就不只是統治集團的溫和派的改革策略(因為其必然是有限的),而是有賴於公民社會的力量。
溫和派是否出現?溫和派和強硬派誰能佔得上風?或者當統治集團進行有限的開放後,能否主導改革議程(比如只有自由化而沒有民主化)?還是統治集團會徹底內部虛弱,導致民間反對派勢力強大,強勢壓迫統治者進行更多的民主改革?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策略性互動的結果,而很難從理論上知曉。
如果這個理論用來解釋台灣,可以發現,在1970年代初期,當反對力量尚未茁壯時,國民黨政權因為面對外部危機而開始推動部分改革,比如在1972年開放台灣地區的增額立委定期選舉。選舉的開放讓反對勢力得以茁壯,但1979年“美麗島事件”的鎮壓卻代表威權體制不願意繼續開放。進入80年代,反對派繼續擴大力量,而國民黨內蔣經國作為相對溫和派也看到了國際壓力和政權的正當性危機,因而願意在80年代中期解嚴,但這還只是“自由化”,因為代表民意的立法院仍然沒有全面改選。直到民間的進一步推動,才於1992年全面開放國會直接選舉。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確實是一個不確定的巨大博弈過程。
這個理論當然也讓人聯想起過去三十年中國當代的政治史,甚至這兩年的黨內分歧。無論如何,面對民間越來越劇烈的社會矛盾,不僅民主派人士,統治精英也應該看看這本書,共同思考一個平和的政治轉型如何可能在中國出現。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