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July 2012

叶辉:大陆和香港书展都不如台北


“书展本身是作为商业活动存在的,如果活动能办好但合同签不出去,也不算是成功的书展。但是真正成功的书展一方面要做好销售,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化事业,这第一方面香港和台北做得不错。但如果文化上不能作出成绩,只能说成功了一半。第二方面国内和香港都做的不如台北。”
  
凤凰网:作为参展嘉宾,这次香港书展你的主讲内容是什么?
叶辉:主要是介绍香港几位老作家,以及年轻的作家潘国灵等人。

凤凰网:在香港书展历年的发展中,你看到了它怎样的变化?
叶辉:量的变化大,质不明显。香港书展是香港贸易发展局办的,所以其实并不是搞文化而是搞贸易的。我觉得量方面做的比较成功,质的方面还有改良空间。

凤凰网:书展是否影响了香港本土的文学气质?
叶辉:书展也办了很多年,书展只是呈现不同的书,多方面的文学,譬如文化的、科学的、社会的、艺人的都有,所以对文学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它从今年开始就定了一个主题,叫”香港作家巡礼”,邀请15个年轻的香港作家,在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都做了路演,主要还是介绍香港这些作家。而且在书展里有很多讲座,譬如邀请香港7个作家以一个系列主题开办讲座,所以书展在这方面也是帮助香港作家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我觉得非常好。

凤凰网:与中国内地、台北、法兰克福、莱比锡书展比起来,香港书展的特色在哪里?有怎样的不同?
叶辉: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兰克福书展,它的文化空间大,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良好的文化交流。比如来自欧洲、南美洲、中东的……中东出版状况很特别,因为它的信仰背景是伊斯兰宗教,所以有很多禁忌。总之我觉得法兰克福书展很有国际性。此外法兰克福书展除了介绍新书之外,还有非常好的做法,比如书展门口有十几个小摊贩,销售旧书,所以不仅能在法兰克福书展看到新书,也能看到旧书。
而香港和台北的书展主要是华文书籍量比较大。香港也引进了不少英国读物,因为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而大部分香港人都懂英语;台北书展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作家作品,但主要还是通过中译介绍,一方面台北书展会为外籍书寻找台湾读者,另一方面也透过这样的书展把台湾的声音向外释放。

凤凰网:那你对内地书展的印象呢?你觉得两地相互比较各自有哪些进步的空间?
叶辉:我曾经去过上海书展。书展本身是作为商业活动存在的,如果活动能办好但合同签不出去,也不算是成功的书展。但是真正成功的书展一方面要做好销售,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化事业,这第一方面香港和台北做得不错。但如果文化上不能作出成绩,只能说成功了一半。第二方面国内和香港都做的不如台北。
台北每一年都透过书展活动,把全世界好的华文作家都请到当地去交流,在文化交流部分,上海和香港没有台北做的好。

凤凰网:著名作家王蒙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视最关注文学和作家的国家。”与内地相比,香港的文化关注的倾向有怎样的不同?
叶辉:这个是大题目,不能简短来说。
大陆的忧患意识比较重,还是因为大陆文化与岛文化之间有差异。香港人用比较现世,当下,俗世,文化包袱不重。但重有重的好处,不重有不重的好处。重对文化的传承比较深刻,比较有忧患意识,不重有利于体现那种新的形态,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没那么多包袱,表现得比较淋漓尽致。

凤凰网:以书展为表现形式,内地与香港的文学关系是怎样的?尤以租界存在的上海,和曾身为殖民地的香港,双城有怎样的纠缠?
叶辉:3、40年代,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譬如张爱玲就是穿梭于两城的作家。那时候有一条船是一个礼拜对开,停靠上海,厦门,山头,香港这四个地方,香港和上海就是靠这样一条航线联系,由此香港的文人、艺术家做了很多交流,尤其在电影方面。
那时候上海是一个租界,有很多不方便之处,于是很多香港不能做的就能在上海做,香港有一个电影公司拿了一些资本去上海去拍电影,然后同时开了一个印刷厂。比如文学刊物《红豆》,就是在上海印刷的;很多作家在抗战后期也来到香港,比如穆世英,而其他小说家、电影编辑也来了香港。双城在30年代在文化文学方面交流很多,互相影响,一方面都是大都会,另一方面香港是殖民地,上海是租界,也是变相殖民,所以很多方面都能相通。

凤凰网:有人预言2018年纸质书将消亡,这样说来,书展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可能消失,你对此有过担心吗?
叶辉:我从不担心。因为一本书永远是一本书,不管用什么形式出版。以前我们的书将文字刻在鼎上,后来用竹简篆刻,西方则用羊皮书写。书的纸张也经历了不同变化,只要能够用书的形式出版,不管是电子书,实体书,或者用从前不同的载体刻印出来,它总是书,不可能不是书。
2018年太久远,我觉得我的有生之年肯定还能看到纸本书。如果下一代、下下一代,认为不值得阅读纸张,那是他们的问题,我们用不着为他们的选择担心,就好像汉朝以前的人不用担心后人的阅读状态。

(叶辉,书评人,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顾问。本文转载自凤凰网,原文链接:http://book.ifeng.com/special/2010xianggangshuzhan/content-2/detail_2010_07/22/1815183_0.shtml


from Co-China https://cochina.org/2012/07/%e5%a4%a7%e9%99%86%e5%92%8c%e9%a6%99%e6%b8%af%e4%b9%a6%e5%b1%95%e9%83%bd%e4%b8%8d%e5%a6%82%e5%8f%b0%e5%8c%97/?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Co-china+%28Co-Chin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