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July 2012

梁文道:在香港还坚持读书那你就是真正的读书人


“香港人有一个说法很奇怪,就是把“读书”和“看书”分得很清楚。对他们而言,读书就是在学校里念与功课有关的书,而看书是在闲暇中的兴趣。看书被认为是特别高深、闲暇时的兴趣,于是慢慢地,看书和日常生活分离开了。”

我一直觉得香港书展是一个有点奇特的事情。第一,大家都觉得它是文化活动,因为它是书展,但它的承办机构又是香港贸易发展局。贸易发展局从来就不是一个我们应该指望的能做好文化的机构。香港没有一个专属的文化局。所以香港书展一直处于很尴尬的位置,它到底是商业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定位不是很清晰。
香港书展其实成了一个以零售为主的书展,到今天,几乎百分之百都在做零售而不是做版权交易。而这样一个书展在做零售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起码每天入场的人数非常多,书的销量也非常大。问题在于,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你让这么多人密集地挤在这里,完全不能指望它有一个清静的环境,有很有读书气氛的文化活动。你可以把它看成大家赶集去买东西,只是大家买的东西是书而已。
最后一点也是最奇怪的一点,香港从来就不是一个以阅读风气好闻名的城市。最近香港一些机构做的调查显示,有六成的香港人或许一年没有读过一本书,也就是说香港的阅读率比起很多发达地区算是非常低的,甚至低过离我们最近的深圳。但偏偏在这样的地方,有一个创世界入场人数之最的书展。这真是一个谜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李嘉诚说“小说没有用”

香港是一个比较急躁和功利的社会。首先必须承认香港普遍上阅读气氛并不是很好,但我并不觉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因为有非常多优秀的文化人、作家,也有声势不是很浩大但一直在坚持的高质量的文化活动。香港书展参加人数之所以大,我看原因是香港书展已经变成了香港夏天的一件大事,香港人已经习惯把书展当成了一个春节花市一样的东西,反正到时候七月份大家都去,那我也得去赶集一下。(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香港人有一个说法很奇怪,就是把“读书”和“看书”分得很清楚。对他们而言,读书就是在学校里念与功课有关的书,而看书是在闲暇中的兴趣。看书被认为是特别高深、闲暇时的兴趣,于是慢慢地,看书和日常生活分离开了。好像是特别高雅有心有空有神的人才会有兴趣去看书,结果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这个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对香港人来讲,看书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休闲的、生活上的习惯。
其次,香港人太过喜欢迅速地、功利地做任何事情。如果他觉得能通过聊天知道的事情他绝对不会看报纸;如果看报纸杂志能知道的事情他就绝对不要看书,能够在网上一句话说完的东西他就更不要看长篇大论,因为他会觉得这很不实用,浪费时间。所以这样一来,看书就变成是一种投入非常大,获益却不一定有保证、甚至非常少的一件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文学在香港尤其冷门的原因。除非是引人入胜的武侠小说、爱情小说。香港这个城市常有一些人出来号召要大家多读书,也有一些年轻时读书比较多而又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物,比如李嘉诚,他以前说年轻要多看书,但他也说得很清楚,他从来不看小说,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小说没有用。那我觉得李嘉诚这句“小说没有用”相当好地代表了香港人对阅读的态度,那就是看书要不是一种很高雅闲适的兴趣。从有用的角度看,很多人就会觉得看书投入太大了。

香港人阅读趣味的“本土化”

以我所知,现在大学生的阅读情况也是越来越糟了。不过这也不只在香港,应该是一个国际趋势。英国也是这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科不再要求学生读完几本完整的书,常常只要求他们读完某些章节。至于学生,功课压力那么大,又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时间读书。
我的感觉是香港现在的大学生对读书的态度和中学生差不多,都是一种应付课业要求的态度。很多学生甚至对读书的义务感都没有了。
以前在大学还比较精英的年代,大学生就该在校读书,就算读书兴趣不大,但多多少少会觉得自己身为大学生,不管是读社会学还是历史学,好像总该读点书,不然会不好意思。以前我念书的年代,很多学生还会有这种义务感,这种义务感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兴趣,但是它起码会逼迫学生想要读点什么。现在的学生连这种义务感都没有了,完完全全只能讲兴趣了。但问题是,当只能讲兴趣时,他们是不是那么有兴趣呢?这就很难讲,他们很有可能也没什么阅读兴趣。
正因为这样,香港少数对读书有兴趣或对文化有看法的人,他们的坚持就很可贵。我常常引用北岛说的一句话,因为北岛住在香港,他最有体会。他说:“你在香港还坚持写诗,那你就是真正的诗人。”我觉得这话很有意思。
在香港,你做艺术,写作,别人会觉得你是个怪胎。因为你根本没法靠这个挣钱,书也卖不出去,不像大陆,写本小说也能卖几千本,在香港,小说印个几百本,可能还卖不完。你不会有像《南方都市报》这样的报纸来采访什么新书发布,公众不知道你是谁,没有人给你掌声,你也没有物质的报酬。相反,你可能还要牺牲你本来可以拿来玩的时间,牺牲掉你本来可能有的好的工作,牺牲掉你本来可以跟别人社交的时间,牺牲掉太多太多东西,但是你仍然愿意写书、看书、做这些艺术文化的创作,那你一定就是毫不功利地只爱这个东西。
现在香港人的阅读兴趣上越来越注重本土口味。越来越多的人关心香港本土社会的面貌,香港的历史,香港的文化,香港的掌故,这种书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看。
但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我们以前那种读书环境培养下的阅读能力正在慢慢流失。造成流失的原因主要还是现在人上网太多,习惯跳跃式阅读,每个人都希望在很短很快的时间内攫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最后变成,稍微长篇一点的东西,大家就失去阅读它的耐心了,然后连专注的能力都失去了。(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这种趋势带来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由于你在阅读时要求短平快,必然会影响你的书写,书写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本来写东西旧有的方式就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但是慢慢地大家对于凡是自己觉得不够清晰不够直接不够简单明了三两句话不能讲完的东西,都不想看。稍微曲折一点的表现,大家的兴趣就都失去了。

为节目牺牲了哲学阅读

虽然我现在主持几档读书节目,但我的阅读还和之前差不多。不过,我发现,做了这些电视节目后,很多我原来特别感兴趣的领域的书不得已只能被“牺牲”掉了。因为有些领域的书不适合在电视上介绍,要介绍也不能总是持续介绍那几个领域的书,比如说哲学、政治理论这方面,我分配给这些书的时间减少了许多。
我平常一年大概要看两三百本书。平时我几乎是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有空就读书,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平均一天有六个小时。我现在很少出门应酬,习惯也越来越坏,我可以一个月不开电邮,电邮不用,手机也长关,我一般喜欢在家里面,即使外出时也呆在房间里看书。
平时出门的话,我包里随时都会带两本书。有时也会有电子书,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多带一本纸质书,不然我总觉得没有安全感,觉得一本书在路上看完了没有第二本书看了。所以我也很难讲有什么阅读习惯,反正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读书。
我平时找书主要是通过一些书评期刊。比如说像《泰晤士文学增刊》,《金融时报》的周末版,还有大陆的《读书》和《书城》杂志。还通过一些有名的书店网站,找一些最近出版的学术书籍。另外,我还会看一本美国的文学书评杂志叫《B ookForum》,它办得比《纽约书评》还好,以前我会订《纽约书评》,但现在我都看《BookForum》。
除了自己买书之外,还经常会有大陆出版社给我寄书,大概一个月能有二三十本。这个真是太多了,我也巴不得叫他们不要这么做,我还是喜欢看我自己买的书。
在如何选书上,我也有自己一些方法。一种是我对这个作者很早就有所认识了,通过以前的阅读,人家的介绍,书评,或者是透过它的目录,我在书店看书,经常会翻它的目录,翻一翻它大概的内容。其实你买书买得多,看书看得多,你这种基本的鉴赏书的能力,日积月累慢慢就会有的,这不算太难的一件事。
有的学术书籍,你看它题目非常大,《论中国文化……》这种九成都是不好看的。如果是学术书籍,我认为是最容易选的。你看他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你看他的参考书目。比如说有一本书,它说要研究英国史,你翻它参考书目,一本英文书都没有,全都在用二手的翻译的东西,那你就知道不用看了。再或者说有一本书,它要谈比较重要的学术问题,那你看它的注释就能大概看出这个学者的功力怎么样。非学术书籍,反而比较难,但是随着你经验增加也会有鉴别能力。

Q & A:

1、你经常逛书店吗?喜欢去的香港书店是哪些?
我买书主要还是通过逛书店,有的书不好找,可能就要订购。我经常逛的书店,一是离我家较近的一个比较大型的商务印书馆书店,基本一个星期去两回。另外有一些小书店,在旺角等处的,一个星期去一回。
北京的书店我几乎个个都去过。每回到北京。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去万圣书园,以内地出的中文书来讲,万圣大概是买书最方便的地方。我要看的书它基本都有,选书选得好。

2、你经常去香港的图书馆看书吗?
香港图书馆其实还不错,我可以免费借我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我只要办张校友卡,就可以在家里直接上它的网站看很多电子期刊。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除了本馆外还有四个分馆,分散在校园几个位置。尤其绝版的书我真要用起来,就要去图书馆借。
偶尔会去我家附近的一个小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叫做香港沙田图书馆,虽小,但也至少有二三十万藏书。

3、你经常在香港网购图书吗?
我常常网购,说起来也很怪,跟别人习惯还不大一样。我平常的做法是,在网上看到我想要的书之后,把单子抄下来,交给香港一些小书店,请他们替我购买。这样其实会比较贵,可我觉得好处在于,让他们小书店有生意做。
如果偶尔时间赶的话,我也会直接在网上订购电子书,像亚马逊是我常常光顾的网站,我直接向它订购我要的电子书。

4、你平均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钱有多少港币?哪一类书买得比较多?
大概每个月得接近七八千元。有的精装英文书会很贵。人文社科的书籍我买的非常多。

5、你通常用哪种电子书阅读方式?(Kindle,iPad,手机,PC,其他方式,喜不喜欢电子书)
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kindle看书,主要是用来阅读亚马逊网站上购买的电子书。我包里随时都有两本书,有时候也会有电子书,但是我基本上是带着一本电子书还带着一本纸质书,因为我总是没安全感,觉得一本书在路上看完了没有第二本书看了。

6、家里藏书大概有多少册?
可能有一万册吧。

7、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很难讲,因为我一下子会买几十本,我一下说不出来。

8、香港书展会不会去?对书展感觉如何?
今年我会帮资中筠老师的讲座做主持。另外就是延续去年我帮香港书展策划的一个读书会,叫“经典读书会”。主要是包括我在内的五个人,每人选一本自己心目中的经典著作,做一个读书会。读书会的人数有上限,最多不超过三十人。香港书展入场人多,每年六七十万人,一些讲座现场都是过百人,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许需要一些比较面向小众的、细致一点的活动,所以就想到做读书会,今年干脆就叫做“少数人读书会”。今年我会做第一场读书会的导读人,我带大家读的书是柏拉图的《申辩》。
说到对香港书展的建议,我希望承办机构能用一些更专门的,更有文化导向,更清晰的主题去做好这个书展。它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但在我看来,那些主题都太普通,太平常了。另外,场馆布置非常专业和高效,但是仍然缺乏一些文艺特征,可以在设计上更多一点心思。

(梁文道,香港文化人,媒体人。原文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7/5d/75d33f05e175dad8/Blog/c3c/387782.html


from Co-China https://cochina.org/2012/07/%e5%9c%a8%e9%a6%99%e6%b8%af%e8%bf%98%e5%9d%9a%e6%8c%81%e8%af%bb%e4%b9%a6%e9%82%a3%e4%bd%a0%e5%b0%b1%e6%98%af%e7%9c%9f%e6%ad%a3%e7%9a%84%e8%af%bb%e4%b9%a6%e4%ba%ba/?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Co-china+%28Co-Chin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