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July 2012

《南华早报》 上海人欢迎为方言复兴做出的努力

核心提示:上个月,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的沪语版开播,受到许多上海人的欢迎;而语言学家和文化专家认为还不够,要复活方言,还必须伴随着更加广泛的行动。

发表:2012年7月8日
作者:Alice Yan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校对

当上月底首次推出用上海话播报新闻时,许多上海居民都对此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对一种即将消亡的方言迟来的支持。

但是语言学家和文化专家说,每周六晚播出的20分钟《新闻坊》沪语版新闻,还必须伴随着更广泛的复兴该方言的努力。

专写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程乃珊说,她希望《新闻坊》能够每天播报沪语版新闻。她说:"我希望能够有更多沪语版的电视节目。方言是文化载体。没有了方言,地方文化也将随之消失。"

过去二十年来,许多上海居民都回避用上海话,因为上海以外几乎没人能听懂上海话。普通话的熟练流畅起不到任何帮助,因为上海话无论是腔调还是用词都与普通话大相径庭。

上个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起草的一份研究报告对21个小学班级、24个初中班级的语言习惯展开了调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说,结果发现,只有60%的学生能够讲上海话。

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钱乃荣说,真实的情况更令人沮丧。他亲自对市区的小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一个普通30名学生的班级,能流利地讲上海话的学生只有一到两名。

钱教授说:"那些1990年和2000年出生的学生能听得懂上海话,但是他们在平时的交流中不用上海话。"

"而大部分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一句上海话也不会说。如果不采取行动推广上海话,那么就逃不脱灭绝的命运。"

上海人夏慧(音)说,她对自己12岁的女儿不会讲上海话感到悲哀。她说:"我丈夫、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我在家都讲上海话。我女儿听懂我们讲什么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她始终用普通话来应答,只是偶尔会爆出几个简单的上海话字眼。"

普通话是这个女孩的学校课堂内外使用的语言,是她的朋友们讲的语言,其中包括那些上海土生土长家庭出来的孩子。

追根溯源,上海方言源自现在的松江区农夫们使用的一种语言。钱教授说,19世纪中叶这种方言获得长足发展,当时该地区涌入大量内地移民和外国商人。

与大陆标准化普通话相比,上海话有几种腔调,以更古老的形式保留下来。更进一步的区别在于,它还采用了许多直接音译过来的外来语词汇。

钱教授发现上海话的缓慢消失,始于1992年在全国发起的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他说:"一开始,市领导不赞成多样化的文化,他们认为,只有一种语言可以获得发展。他们的方法是推广普通话,压制上海话。"

上海大学学者丁迪蒙在推广上海本土文化的网站沪语网(huyu021.com)上说,这场运动的最高潮时,教师和学生都禁止说上海话。违者,其所在学校将被扣奖金。

钱教授说,懂上海话的教师数量在减少,因为许多教师都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夏女士是少数坚持要求子女讲上海话的父母之一,但是她承认,这无疑于一场战斗,经常让人气馁。她说:"在寒暑假中,我要求女儿在家讲上海话。如果她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她就必须用上海话提出要求,否则我就不答复。这样做太难了,因为我女儿上海话的吐字很慢,无法讲长和复杂的句子。"

上海大学的钱乃荣将方言的衰亡部分归因于在电视和广播上不使用方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使用上海话的节目只有滑稽戏和被叫做"老娘舅"的节目,这个项目关注琐碎的家庭冲突,由上海东方电视台制作。钱乃荣说:"滑稽戏和老娘舅对年轻人都没有吸引力。"

《新闻坊》的制作人告诉《东方早报》,他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寻找能够说上海话的女主持人。这档新闻节目启动之后,专家和志愿者们呼吁采取更多的行动重新点燃公众对上海话的兴趣。

以钱乃荣而言,他编辑了一本小册子,收录了简单的上海话词语,将在9月份分发给学生。

原籍浙江的上海律师万国华(音)对在三个月的集中学习后能够熟练地掌握上海话而感到满意。

30来岁的万国华说:"我在上海工作,在这里成家。通过学习上海话,我希望能够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万相信掌握上海话可以更容易地与本地居民沟通:"但我得说,在这样一个上海话的地位很脆弱的环境中,学习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热情和坚持。"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这里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穿墙查看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from 译者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7/blog-post_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