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1 August 2012

做鬼也幸福,災難之後的災難

對待一場災難的態度,顯示一個國家的文明底線。因為應對制度的缺陷,天災往往因為人禍而危害增大;在天災之後,政府以「維穩」為目的的災後處理,總會準確無誤地製造二次傷害的人禍。

 
自2008年溫家寶在北川縣一個教室的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四個大字之後,發生在中國的災難似乎也多了起來。這塊黑板,在災後的5月24日,就被當地政府鑼鼓喧天地用有機玻璃保護起來,後來拆除下來被送到綿陽博物館永久保存——當地政府絲毫也不管這是學生們用的黑板。

這塊黑板被有機玻璃保護起來的第二天,教育部黨組下發《向英雄學習的決定》,要求在全國教育系統開展向抗震救災英雄教師學習的活動,同時還要大力表彰英雄教師和英雄集體,還要做好對他們的典型事蹟的宣傳工作,要形成一種聲勢,要大張旗鼓的宣傳。在七千所校舍倒塌、六千五百名師生被埋在廢墟之下的時刻,發出這樣的通知,令人膽寒。

此後不久,協助四川地震遇難家庭申訴的成都作家譚作人,及持有豆腐渣校舍施工圖的家長王笑冬,相繼被捕。譚作人被捕前正統計死難學童的人數,他被當局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拘留。而家長王笑冬就攜帶校舍施工圖赴京申訴,已被抓捕。 成都天網負責人黃琦亦因協助地震受難家庭而被拘留。

這些都是當時外界不知道、也無法知道的新聞。然而,這正是地方政府在災難之後行動最迅速、手段最堅決的行為,也是他們慣常的思維定勢。北川、汶川等地的縣政府,在震後則用善款迅速更換了一批越野車,災區重建中腐敗問題不斷。地方政府的胡作非為,令民眾齒冷。四川地震後如此,上海大火後如此,溫州動車後還是如此;這回,輪到了北京。

常人實難想像,在中國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大都市裡,市民居然溺斃在市中心的馬路上。面對這樣一場死亡慘重的災難,《北京日報》在受難者屍骨未寒的7月23日,發表題為《當前要把工作重心轉到救災善後維穩上來》的社論,開宗明義寫道:當下要確保社會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於是,救災還沒結束、死亡人數尚不明確、責任更未追究,政府的重心已經是(或者始終是)兩個「吃人」的大字:維穩。經過幾次災難的磨練,各級政府部門早就對災後應對有了極深的心得。如果回顧胡溫政府這十年來的管治思路,不難看出,穩定早已替代發展,成為政府的第一目標。以至於連救災,也必須首先保證穩定。

災後,宣傳部門一定要全力運轉。在北京,宣傳部門連發禁令:「(對暴雨的報道)要減少數量,要堅持正面報道,不要搞反思性報道和評論。」

因此,《南方週末》八個悼念死者的版面被全文「槍斃」,24個普通遇難者的故事被打上大大的紅叉,換成五個犧牲的官員;標題「悼念」同樣被指定删除,一邊空白處,寫著漂亮的「英雄」二字。也因此,《經濟觀察報》要被「掃黃打非辦」光臨。政治化妝術隆重登場,喪事當成喜事辦。

災後,死者不足惜,重要的是要樹立領導的光輝形象,要把領導愛民如子、親臨現場的畫面傳遍神州。

因此,官方立馬放出了市委書記郭金龍埋頭吃麵照,圖示還要寫著:「北京市長郭金龍連夜開會,方便麵充饑詮釋北京精神」。也因此,爲了讓四川災民一睹聖顔,政府要在胡錦濤視察的路線上用瓶裝水灑濕地面,全然不顧寶貴的安置及搶救時間。領導第一,永遠出現在《新聞聯播》的前三分鐘。

災後,要讓世界第一時間意識到一切恢復正常,這個災難只是過眼雲煙,不會阻擋祖國GDP前進的步伐。

因此,首先要消滅現場、恢複通車,要儘快將車頭掩埋,哪怕裏面可能有「反正我信了」的奇跡;要制定「早簽協議獎」,憑火化證明換取賠償金。也因此,在株洲大橋坍塌之後、礦難之後,抓緊時間搶回屍體,全力開動焚化爐。更因此,要堵住一切上訪者的出路,要燒毀每一個灰塵中的書包,要囚住每一位譚作人和黃琦。

災後,要讓觀眾看到受難者是如何對政府感激涕零,政府又如何對臣民恩同再造。

因此,要讓村支書握緊郭金龍的雙手,吐口說道:「沒有(受災)!我們村裏組織得好,轉移得快!」也因此,要讓埋了75小時的礦工在被救出地面之前,一定背熟「感謝黨中央!感謝國務院!感謝河南省政府!感謝全國人民!」的次序。更因為此,在春晚舞台上要再次撕裂地震災民的傷口,讓他們大聲喊出「感謝政府,讓我們住進了新房。」

當政府將重心放在對上訪者圍追堵截的時候,他們就會忘記很多。玉樹地震,他們會忘記為死者超度火化;上海大火,他們會忘記開放公共逃生場所;北京暴雨,他們會在警告發出後忘記疏散人群。

在中國,一場天災人禍引發的悲劇,最後總能變成一台歌功頌德的表演,一次「感動中國」的盛會。5.12、11.15、7.23……一個又一個屍骨未寒的黑色日期上,「感恩的心」的旋律響徹雲霄。

災難之後,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維穩」,為了「大局」;表面上,政府成功了,災民傷口上被撒上金色的鹽粒,盛世太平,很快就會有新的黑色紀念日出現,很快人們便會遺忘舊的。

但諷刺的是,也是因為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反應體系,造就了這個國度最大的不穩:當災難越來越多,「捐你妹」的聲音,總有一天會要震破這層破窗。

對待一場災難的態度,顯示一個國家的文明底線。而中國式的態度,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王兆山的詩詞最能概括:「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



from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http://www.isunaffairs.com/?p=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