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在《經濟學人》還是《金融時報》上頭看的,說這塊區域樓價還在攀升,原因是不少來自中東、南亞,和中國的富豪父母,喜歡給子女在此置產,權充「宿舍」。「宿舍」?這可是一廳兩房也得千多萬港幣的宿舍呀。當然啦,宿舍只是表面用途,實質就是轉移資產,或者乾脆點講,洗錢。
可是不管怎麼說,能上名校,那也是這批官二代富二代的本事,對不對?然後一位剛從劍橋唸完碩士的朋友告訴我,實情也不全然如此。據他報道,牛津也好,劍橋也好,大家都曉得,本來就有看家勢背景招生的傳統。只不過如今越演越烈,已經發展到老爸能捐錢,孩子就能入學的地步。尤其幾個收到大陸資助的研究中心和幾位洋教授,平日常出一些幫中國辯護的報告,寫一些吹噓中國形勢如何大好的文章。在他們那裏,甚至有些中國學生連英文書寫都不過關,要由指導教授親自捉刀修理潤飾。
原來如此,難怪這幾年我遇到一些號稱牛劍出身的碩士生,怎麼看都不太對勁。
美國大概要嚴格一點了吧?也不。近年很多本書談的正是這個問題,指責哈佛等老牌名校除了本科還算規矩點外,常常利用某幾個研究生院歛財拉關係,學生上課猶如國際權貴俱樂部開會,很不像話。
當然,這可能只是局部現象,不能說一顆老鼠屎就壞了輝煌數百年的字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個叫做薄熙來的爸爸,是吧?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