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August 2012

鍾倫納:個人道德和政府責任

明報月刊 2012年9月號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和投資公司「黑岩」(Black Rock)總裁芬克(Larry Fink)最近接受訪問,提出的一些見解雖然以投資作出發點,卻有助於反省不同時空下的道德標準和政府政策。
他說美國面臨最嚴重的隱憂之一,是目前的養 老保障制度不足。很多美國人對此認識模糊,消費如常而儲蓄不足,遲早變成社會的負擔。政府在目前稅制下無法承擔,又不能透過政策強迫人民儲蓄。他認為亞洲 的情況剛剛相反,雖然近年經濟飛躍,亞洲人的消費意願卻遠低於西方人。亞洲人這種儲蓄習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不像歐洲那麼有能力和意願去建立福利制 度。

芬克的觀察,替「個人和政府行為不能永久正 確」的議論,提供了又一批論據。他看到政府政策的局限,談到以教育來改變積習,但除了提高認識,他沒提及教育如何產生作用。實則教育家和行為科學家都知道 「認識」之後還須形成「態度」,才可改變「行為」。改變態度,正是儒家所說的「教化」。判斷態度正確與否的標準,就是「道德」。

今天一提起「道德」兩個字,便會惹起一些訕 笑,許多人認為這是過時的、甚至是腐朽的東西。從反對不合宜的道德,到幾乎放棄所有道德,是現代化社會的通病。如果道德的適用性視乎它對時勢的作用,時勢 若多變,道德也須不斷適應,不能靠習慣去勉強維持。時勢越多變,越需依靠人們的「道德感」來探索新的道德。近來國內由一些見死不救和趁火打劫事件而引起的 眾怒,便是道德感的一種體現,中國必須在道德感喪盡之前,建立起一些新道德。

歐洲目前時勢既複雜也多變。以希臘為例,推 翻限制人權的軍政府後,幾十間來的民主運作導致債台高築,政黨為了討好民意而埋首沙堆,以致法律和政策都未能預防積弊。西德併合東德後,體制改革成功,但 國民節制了多年,現在不甘心為了貸款希臘而繼續節制,後果可能是玉石俱焚。

歐洲今天面臨的課題是:那一個國家的國民, 在什麼時候,應該為了擴展個性而不吝消費、還是為了減債和積累資本而節約?那個國家何時應該遷就民意?何時應該化民成俗?國內爭議不下,外債又重者,便成 了外國債主施壓的對象。追債國如果只把眼光放在欠債還錢這一原則,不管欠債的主因是購買本國出口貨的事實,也不是一種負責態度。民間有較重的責任感和道德 感,能夠及早對大勢提出比較客觀的討論,產生了對新道德的討論,然後由政府具體制訂在新時勢下適用的行為準則,較易水到渠成,也比較穩妥。

新道德的提倡要建基於對時勢的正確認識、鑑別對有關人群的利害、冷靜地提出改 變態度和行為的方式。一個成功的例子是美國社會以道德來限制吸骽這種行為。以往用「我不喜歡骽味」、「有教養的女士不吸骽」或「吸骽是個壞習慣」等口號來 反對吸骽,效果不彰。經過大量研究,提出了種種吸骽對健康的損壞、跟火災的關係、及其導致的經濟損失的證據後,社會終於接受到不能任由吸骽的勢頭繼續,除 了在公共場所和軍隊中禁骽,還提出了二手骽對別人的害處,讓骽民感到即使在家裏和在不吸骽的朋友面前,吸骽也是種不道德的行為。

目前華人社會中,有不少適合新形勢的態度已 經開始形成,但討論仍多限於專業圈內,尚未大力推廣作新的行為準則,例如衛生習慣、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尊重數據等。對一些舊道德的取捨,討論還逗留在情 緒化階段,例如分財分居的親人之間還有什麼責任、親友的要求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受到特別照顧、什麼情況下應該見義勇為、對幫助自己的人士應否送出大禮、在 政府希望擴大內部消費以維持經濟發展的政策下,應否堅持「儉德」等。對新時代行為的後果仍少見透徹的辯論,例如應否購買翻版商品、使用小巧電器的場合和發 放社交網絡的禮節等。

真正有道德感者,不會在充分討論之前,堅持個別道德信條。

新道德的提倡要建基於對時勢的正確認識、鑑 別對有關人群的利害、冷靜地提出改變態度和行為的方式。一個成功的例子是美國社會以道德來限制吸骽這種行為。以往用「我不喜歡骽味」、「有教養的女士不吸 骽」或「吸骽是個壞習慣」等口號來反對吸骽,效果不彰。經過大量研究,提出了種種吸骽對健康的損壞、跟火災的關係、及其導致的經濟損失的證據後,社會終於 接受到不能任由吸骽的勢頭繼續,除了在公共場所和軍隊中禁骽,還提出了二手骽對別人的害處,讓骽民感到即使在家裏和在不吸骽的朋友面前,吸骽也是種不道德 的行為。

目前華人社會中,有不少適合新形勢的態度已 經開始形成,但討論仍多限於專業圈內,尚未大力推廣作新的行為準則,例如衛生習慣、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尊重數據等。對一些舊道德的取捨,討論還逗留在情 緒化階段,例如分財分居的親人之間還有什麼責任、親友的要求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受到特別照顧、什麼情況下應該見義勇為、對幫助自己的人士應否送出大禮、在 政府希望擴大內部消費以維持經濟發展的政策下,應否堅持「儉德」等。對新時代行為的後果仍少見透徹的辯論,例如應否購買翻版商品、使用小巧電器的場合和發 放社交網絡的禮節等。

真正有道德感者,不會在充分討論之前,堅持個別道德信條。

(作者網站:TomLChung.com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