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August 2012

从盐商兴衰看中国房地产市场

最近任志强、樊纲、陈淮等人在一次论坛上又老生常谈地就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斗嘴,其实,这样争论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所谓“读史使人明智”,看看历史其实对现实就明白了。在最近十几年间,中国的地产商们无疑是最为风光的群体,无独有偶,在地产商之前,有另一种商人一直是中国商业历史上的弄潮儿,那就是盐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很高相似度。

  从物理形态来讲,食盐和房地产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可比性,但它们还是有一些共同点。首先是两者的弹性较小,食盐是每天都要吃的,房子是每天都要住的,这就让政府有动力以各种理由将其经营权收归国有,通过垄断经营获利。粮食也是每天都要吃的,政府为什么不也将生产粮食的权利收归国有呢?这就牵涉到食盐和房地产的第二个共性,即在特定的条件下,控制其供给的成本是比较低的。粮食人人都可以种,这就不好控制,而只要政府控制了食盐的产地,产多产少就是它说了算了。房子也是一样,只要政府控制了土地的供给,就能推高房子的价格。当然,在大规模城市化之前,土地就像粮食的供给一样丰富,政府也就没有动力去垄断房地产的经营。)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盐的这种特性,并且想到了通过垄断盐业的经营来牟取暴利。最早将盐业国有化的记载是在齐桓公时期,管仲上台后颁布了食盐专营的法令,将盐业的经营权收归国有,从而让齐国国库很快丰盈起来,管仲也因此被称为盐业的祖师爷。但是政府往往是不善于做生意的,齐国垄断食盐行业的后果就是食盐价格不断攀高,老百姓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后来专营制度也渐渐被废除了。

  食盐官营并未被彻底放弃,因为它对当权者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汉武帝时期战事频繁,政府财政吃紧,于是又将食盐官营的法宝拿了出来。后来的当权者学聪明了,发现还不如将这些脏活累活交给商人们去干,我来抽他们的税,这就是明初朱元璋实行的“开中制”。在这种制度下,盐商想要从食盐生产地买盐必须取得“盐引”,也就是贩卖食盐的凭证。那么盐引又如何取得呢?商人必须用向边疆地区输送军需的方式来换,往边防线上送多少粮食,就能获得相应比例的盐引,然后才能贩卖一定数量的食盐。这种官商合营的食盐运营体制,促进了一批商人的发展,其中最有竞争力的是大名鼎鼎的徽商。

  但是在这种制度下有一个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徽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他们必须奔波千里到边疆送粮才能获得盐引,这样经营的效率太低。他们于是自发地进行分工合作,由一部分商人专门负责纳粮获取盐引,这部分商人被称为“边商”,因为他们要奔袭到边疆送粮,另一部分商人负责支取食盐销售,这部分商人被称为“内商”。明政府后来采取了效率更高的“开中折色”法,即商人直接向官府缴纳银两就可以获得盐引,“盐税”以一种更直白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也造就了徽商更大的成功。

  在当时的制度下,买卖食盐几乎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所以盐引的获得以及获得成本的高低就直接影响着盐商的利润,这就给主管盐业的官员打开了寻租空间。盐商们不得不跟官府搞好关系,除了缴纳盐税之外,还要时不时地向官府捐献资金用于治河、修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史称“报效”、“捐输”,同时还要打点各级官员,这些隐性的成本最后都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

  所以说食盐的高价,完全是行政垄断的结果,其实相当于变相的税收。只要能突破当权者对盐路的控制,就能获得相当高的利润。虽然历朝历代对贩私盐的刑罚都非常重,但自从盐业官营那天起,贩私盐就相伴而来。到了清朝中后期,政府财政越来越紧张,对盐税的征收也愈演愈烈,而且官员寻租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导致依法经营的盐商根本无法与私盐竞争,不得已,盐商中也有很多人在贩卖官盐的同时夹带私货。最后,官方的运营体制被私盐冲击得千疮百孔,风光了千年的盐商也就渐渐没落了。

  读懂了盐商兴起和没落的原因,我们就可以从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当年的盐业专营一样,房地产市场如今成为政府获取财政来源的重要手段,而且操作方法与古代并无二致,也是通过行政手段垄断一级市场,然后通过“土地出让金”的形式获得高额收益。所谓的“土地招拍挂”,就相当于古代的“盐引”。

  同时,地产商跟政府的关系与盐商跟官府的关系也非常相像。许多地方性地产商跟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运作和经营也都深深嵌入了政府规划中,同时对地方财政也做出很大贡献。在这里面,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像盐商“打点”官府的行为,为政府官员提供了很大的寻租空间,这也是舆论对地产商不友好的原因。)

  同样,房地产市场也有“私盐”,即现在很流行的“小产权房”。所谓小产权房,只是没有获得政府认可,但其实它跟“大产权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房子,都可以住人,甚至很多质量也不差。这就像私盐,跟官盐一样可以吃,而且很多质量还比官盐更好。小产权房的交易其实是对买方和卖方都有利的:卖方将所谓的集体土地成功转化为资本,买方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了住房。唯一受损的利益相关方就是政府,因为它无法从这里面获取垄断利润。从盐业的历史来看,小产权房就类似于私盐,是非常有活力的,不仅农民自己在盖,一些地产商也不愿意这块肥肉白白溜走,在偷偷摸摸地以“建设新农村”等各种名义兴建小产权房。到底小产权房会不会像私盐一样冲垮现行的地产开发模式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长策智库研究员)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3835?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