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正改写着整个中国零售业的版图。
参与到这个市场中的玩家,从早期的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
中国)等,已逐渐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目前,包括国美、
苏宁等在内的传统零售业巨头已纷纷跟进,电商之火,已星火燎原。
8月14日,京东商城在网络上高调发动价格战,矛头直指国美、
苏宁,宣布所有大家电保证比线下连锁店便宜10%以上。
此举立刻引起反弹。苏宁易购随后回击,
所有产品的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与此同时,
国美也宣称不回避任何形式的价格战,
网上商城全线商品价格将比京东低5%。这场没有硝烟的“火拼”
甚抓人眼球,立刻成为舆论焦点,但事后来看,价格战“噱头”
成分居高,不少消费者发现,等待他们的只是屏幕上显示的“无货”
或者“不便宜”,负责结算的商业银行也表示,
网络交易量并没有明显上升,与淘宝2011年11月11日“
光棍节”的结算情况没法比较。
在眼球经济年代,电商之间的价格战似乎很难避免,
谁都希望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从这个角度看,不论价格战是真打假打,
它所带来的眼球效应已让诸多零售商获益匪浅。对于京东来说,
向国美、苏宁宣战,似乎在宣称自己可与两大零售业巨头平起平坐;
对国美和苏宁而言,接受京东的挑战也标志着,
它们的经营重心正逐渐由线下转移至线上,
希望改变消费者对它们身为传统零售商的刻板印象。
就价格战谈价格战,我们需要看到,此轮价格战的始作俑者,
其实并非京东商城。京东的确是第一个跳出来宣战的,但在此之前,
苏宁提出的线上线下同价,可能才是刺激京东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线上线下两种不同零售业态的理解都是,
线上的价格比线下便宜,因为电子商务可以省却很多门面租金成本。
苏宁的这番表态,树立起“线上不一定比线下便宜”的新观念,
这一点如果成功,将根本扭转目前零售业的生态。
京东由此反应剧烈可以理解,国美跟进宣布线上线下同价也是自然,
因为此事影响实在太大。
跳出价格战谈价格战,
当我们仔细比较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这两种商业形态,
除了门面店铺的有无,物流建设恐怕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传统零售业的物流终点在各门面卖场,相比之下,
电子商务需要直面“最后一公里”的挑战,对物流建设的要求更高,
也更难掌控。观察美国市场,
亚马逊之所以能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价格战外,
自建物流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这虽然降低了资本的流转速度,
却为服务的可控性做出了保障。
应当看到,
中国的物流成本占比过高,约为18%,
电商的物流成本可能更高,甚至达20%以上,无论什么产品,
只要额外加上这一块物流成本,市场价估计也就低不了多少了。
实际上,电子商务之争,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之争,
最终比的并不是表面的价格,而是看谁更能降低物流成本。
看到这一层,不难对电商的价格战有新的理解。
令人感兴趣的是,电商价格战打得热热闹闹,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这牵涉到对电子商务发展周期的判断。目前来看,中资电商,
比如京东、苏宁、当当等,似乎都认为电子商务是跑马圈地,
唯快不破,在品类扩展、销售额扩张、人员配备及物流配送等环节,
以快为纲;相比之下,一些外资电商,如亚马逊(中国),
似乎并没有那么着急,不仅控制着扩张的节奏,
甚至在物流配送环节,也推出降低配送速度并且降资费的服务,
试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同时兼顾成本。
哪种思路正确,可能只有等竞争格局进一步明朗,才可以做出判断。
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中国电商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实是亚马逊(
中国),真正的电商战争,将是旷日持久的“亚马逊(中国)之战”
。从此次价格战也可略窥见一斑。静观两天后,亚马逊(中国)
也加入电商大战。“参战”当天,迅速成为比价榜上的“黑马”,
全网最低价商品总数位列第一。
电商的竞争结果很难预判,可以确定的有三件事,首先,
消费者福利正在增加,其次,这场战争将旷日持久,第三,
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中国零售业的形态,
这也是国美和苏宁选择转型的重要原因。不过,
电商将挤占所有的零售渠道吗?可能也不尽然。毕竟,从历史来看,
当零售业从折扣店形式向大卖场、购物中心、仓储式(
COSTCO等)过渡的过程中,其他业态同样有生存空间,
便利店、社区店、专卖店等依然广泛存在于各个经济体之中。
from Shane's Economic World http://shaneliu.org/archives/
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