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August 2012

羅祥國:取消標準稅率 紓港貧富懸殊

香港經濟日報 29-8-2012

香港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從1971年的0.430上升至2011年的0.537(系數介乎0和1之間,系數愈大,意味着更大的收入不平等),反映港人的收入差距一直有着擴大的趨勢。

用美方法計 港堅尼系數更高

根據最新的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The World Factbook),香港的堅尼系數在136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13位;而在已發展的地區中,更列首位。

可是,堅尼系數只是一個統稱,各國/城市的計算方法存在重大差異。舉例來說,在香港,收入的定義是家庭住戶的總收入,這包括住戶成員由所有工作獲得的現金 收入及其他現金收入,但不包括利息、股息或社會福利。但在美國,收入的定義則是家庭15歲或以上成員的總貨幣收入,包括工資、薪金、利息、股息、贍養費、 子女撫養費、社會保障金,以及任何其他的現金轉移收益;但不包括資本收益(Capital Gain)、食品券、醫療保險,或其他非現金福利。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顯示,在2003年,以上除稅前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是0.450(2010年是0.469),當總收入除去政府福利轉移後,系數則上升 至0.507(這定義比較接近香港常用0.537的定義,但仍有一些重大不同)。進一步,若以除稅後收入加上其他福利轉移(例如免入息審查貸款、醫療保 險、學校午餐等),美國堅尼系數再明顯下降至0.390。由此可見,把香港的堅尼系數跟美國的0.469及其他國家相若定義的比較,是存在很大的謬誤。事 實上,若套用如美國對收入的定義來計算,由於香港富裕家庭的利息和股息收入非常可觀,本港的堅尼系數估計會比0.537更高。

人口老化人煙稠密 拉高數字

若香港能包括資本及任何其他的現金轉移收益所定義的總收入去計算堅尼系數,的確能較精確地反映一個地方的收入不平等現象,但這必會涉及龐大資源和設計新的統計系統,政府應從長計議。

再者,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城市層面的堅尼系數比國家整體的堅尼系數較具參考價值。根據美國加州大學交通運輸中心在2010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洛杉 磯、紐約和三藩市的堅尼系數分別為0.65、0.77以及0.80。而堅尼系數的高低與城市的人口分布有着明顯關係,洛杉磯、紐約和三藩市的人口密度分別 為40%、66%以及67%的人口居住在人口最密集的10%土地內。

若以此推論,由於香港人口密度比上述城市更高(根據最新一期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2012,香港是世界最高人口密度城市的第五位),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堅尼系數偏高,是有其經濟的客觀因素。所以,政府要在短期內明顯降低本港的堅 尼系數,能做的極其有限。

由於香港人口不斷老化(65歲或以上人口由2001年的747,052人增加26%至2011年的941,312人),大幅增加了非勞動人口;而香港每月 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從2001年至2011年只有9.1%的增加。若以住戶計算,總收入低於4,000元的住戶數(有工作成員的家庭)則有7%的減幅。但 一旦把全港住戶,即包括沒有工作成員的家庭也計算在內,月入4,000元以下的住戶數目立即增加(由2001年的167,033戶增加35%至2011年 的226,045戶),而當中有近一半是長者住戶(2001年為91,268戶,2011年為119,220戶)。以香港對收入的現有定義,人口老化一定 會直接拉高堅尼系數的數值。

總的來說,筆者有幾點的觀察和政策建議:

⑴政府和民間把香港的堅尼系數與歐美大國比較,會出現很大偏差,對制定有關改善政策非常不利。

全民派錢沒針對 效果成疑

⑵全球大都會的堅尼系數都非常高,由0.65至0.80,其有經濟的客觀基礎,政府政策能達至短期成效的非常有限。

⑶香港稅制的收入再分配能力非常低,政府應取消薪俸稅15%的標準稅率,及在利得稅方面引入溫和的累進稅制,達到能者多付,以更多資源做更多的事。

⑷政府應把資源正確分配予真正有需要的人士。舉例來說,政府在2011年推出的「$6,000計劃」就是一個極差的政策,全民派錢的方法不僅沒有針對性地解決貧窮人口問題,亦違反了扶貧政策應有優次和效率的考慮。

⑸政府不同部門在制定扶貧政策時,往往出現扶貧工作服務不是不足便是重疊,導致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政府要盡早全面檢討現有的扶貧政策。

⑹雖然香港政府近年在堅尼系數中,加入了「除稅及福利轉移」的計算方法,得出0.475這個堅尼系數,這無疑是反映政府政策的財富分配和紓緩效果,但社會 的關注不足。這0.475背後的推算方法為何,必須詳細公開,使社會大眾能理解政府各扶貧政策,對改善貧富懸殊情況的成效,以更能對症下藥。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計劃主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