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去年年末宣佈美國將在縮減歐洲駐軍的同時強化自身在東亞的地位,此舉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東亞的安全環境與相對穩定的歐洲不同,處於一種既不可預測又迅速變化的狀態。而在這個大背景下,人們可以從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簡稱歐安組織)最近的歷史中有所借鑒,為該區域營造一個綜合性多邊框架。
把安全焦點轉向東亞的可不僅僅是美國一家。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於今年9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首次主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決定也反映了該國對該區域的興趣不斷增加。同時跟美國一樣,俄羅斯也參加了上屆東亞峰會。
東亞論壇以及去年7月召開的東盟區域論壇部長級會議都對本區域安全環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部長級會議為構建一個更具可預見性和建設性的亞太地區關係模式所做出的努力基於三個階段:信心構建,預防性外交和衝突解決。在去年的18屆部長級會議上已經進入了預防性外交的第二階段,同時也繼續在信心構建措施方面不斷強化。
海洋合作也是上屆東盟區域論壇部長級會議和東亞峰會的焦點,尤其是在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地區的活動已經催生了新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部長級會議歡迎各方對《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指導方針》的批准通過。同樣,東亞峰會則將注意力集中在打擊海盜、海上搜救、海洋環境保護、通航、航海自由,漁業以及其他合作領域。
兩場會議也都將焦點放在災難應對方面,參加東盟區域論壇的各國部長們也在進一步區域合作方面達成了共識。位於雅加達的東盟人道主義援助協調中心將在建立一個與該區域災難相關的資訊網路方面扮演核心角色,並為針對各類災害研究出一些切實的應對方案。
同樣,參加東亞峰會的許多國家都強調了災害反應能力的必要性,比如緊急災害援助。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就宣佈已經準備好今夏在本國主辦一場關於主要災害的國際會議,為日本提供一個分享2011年日本東北太平洋海嘯地震中所吸取教訓的機會。其目的必須是令到該區域在遭遇自然災害時具備更加強大的適應和復原能力,並成為一個更宏大區域合作框架的一部分。
亞太地區所發生的急速變化需要既能將增長機會最大化又能儘量減少風險的政策。這也是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提出與各國建立新的開放及多層次網路的原因。多層次意味著可以通過雙邊,三邊或者多邊機制推動針對各類行動的多國合作。在東盟區域論壇或者東亞峰會框架內的工作已經與這一理念相契合,而日本正在尋求分別與中國和韓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展開三方對話。
日本相信這些網路必須對亞太區所有國家開放,因為它們的建立需要中國的全力參與。但構建這樣一個網路的基礎所需的規則很顯然必須遵循國際法,而東盟區域論壇會議的最終聲明也清晰地反映了這一理念。
日本相信這些網路必須對亞太區所有國家開放,因為它們的建立需要中國的全力參與。但構建這樣一個網路的基礎所需的規則很顯然必須遵循國際法,而東盟區域論壇會議的最終聲明也清晰地反映了這一理念。
這也正是歐安組織的經驗教訓與亞洲嘗試建立一個區域性架構的相關之處。尤其是儘管亞太和歐洲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差異,歐安組織的信心與安全構建措施也值得深入思考。
這些措施致力於通過增加歐安組織成員國之間互信以及在軍事部署和其他行動方面增加透明度的方式來減少衝突的風險。而作為理解這些歐安組織行為的關鍵的《維也納檔》(Vienna Document)也規定各成員國之間必須每年交換關於現有軍事力量,兵力組成結構,主要武器和防務系統的相關資訊,同時還要求每年在國防方略和軍費方面進行溝通。
在亞太地區實施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升亞洲國家之間的信心和互信。而朝著這個方面的一些步驟已經在東盟區域論壇的框架下得到了推進,包括近十幾年來每年都利用成員國所提供的資訊發佈《年度安全展望》。在2010年,參加東盟區域論壇的部長們利用一個簡化的標準格式擴大了展望的範圍,其中包括公佈國家國防方針,國防支出以及各國武裝部隊總兵力。
有兩種主要方法來應對現代區域安全的挑戰:其一是北約式的傳統結盟制,為應對針對盟國的任何潛在威脅做準備;其二是歐安組織式的綜合性多邊框架,將一個區域內所有相關的參與者都涵蓋在內。
而歐洲二戰後的歷史也明白地告訴我們,傳統結盟制和綜合性多邊框架可以是互為補充的,也是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必要條件。如今亞太區正見證著一個在東盟區域論壇和東亞峰會框架下建立類似綜合性和多邊框架的努力。但無論這些努力究竟會取得何種成功,它們必將提升——而不是減弱——現有雙邊關係的重要性,比如美日同盟。
日本外務省歐洲局審議官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7/blog-post_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