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7 July 2012

沈旭暉:釣魚台「購島」的幕後角力——當東京都騎劫東京(日本系列之二)

【咫尺地球】日本地方行政單位分為一都、一道、兩府、43縣,理論上都實行地方自治。當中最具影響力的,自然是「一都」:東京都。東京都在二戰期間,由東京市與東京府合併而成,地方首長稱「知事」。目前的東京都知事,正是聲稱要「購買」釣魚島的石原慎太郎。石原不但是政客,也是家傳戶曉的文化人,曾發表暢銷獲獎名著《太陽的季節》,這作品後來改編成電影,由石原慎太郎的弟弟石原裕次郎主演,二人均一炮而紅。在論資排輩的文壇,石原慎太郎有一定地位,早年和右翼才子三島由紀夫相熟,當他從政時,早就有了全國性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不能單以「地方政客」視之。

東京都vs.哥倫比亞特區、澳洲首都特區

石原管治的東京都,偏偏並非一般地方,而是有覑特殊影響力。不少國家的行政規劃,把首都所在的地方劃分為面積細小的特別行政區,不受其他地方政府管轄,以免中央反而受地方制約,例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屬於「哥倫比亞特區」,澳洲首都坎培拉屬於「澳洲首都特區」。這些特區雖然也有民選代表,但他們的權力比其他地方首長、議員較多限制,像美國在1973年才讓哥倫比亞特區人民選出自己的市長,但職能與各州州長不能相提並論。美國和澳洲憲法也都規定,聯邦政府或國會,可以凌駕首都所在特區長官或議會的地方決定。不少美國白人擔心,要是沒有制約,以黑人居民為主的哥倫比亞特區隨時做出讓聯邦政府尷尬的行為。中國也曾擔心首都北京的地方政府出問題,文革期間,毛澤東指北京市長彭真要把北京變成「獨立王國」,就將他打倒。

理論上,東京都內部有23個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涵蓋了最重要的首都地方,它們的決定,也可被國會取締。問題是,它們依然屬於東京都,並非中央直轄,1974年前,其區長甚至是由東京都知事委任。東京都包含了首都,本身的權限又大體和其他地方政府一樣,管轄全國最多人口、GDP和整個韓國相若的一區,這就令東京都知事有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力。像石原慎太郎享有的保安級別,就和首相同級,政論家神一行的著作《石原慎太郎と都知事の椅子》,甚至稱之為「全日本第二有權力的人」。

雖然不少評論員相信,石原挑起中日矛盾只是為了選票,但對這名八旬老人而言,他利用地方力量影響外交,不少時候是所謂「理念」先行,與其他地方領袖利用參與外事提升地方實力不同。在他的作品《國家的幻影》,有一章開宗明義說「對亡國外務省的鬥爭」,可見外交人員是他的主要敵人。他過往利用東京都的特殊身分,力推台北加入「亞洲大城市網絡」,為日台關係拓展了不少空間,對他個人並無明顯得覑,但足以對中央構成壓力。每當他發表激進言論,特別是「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日本政府也不能接受的觀點,中央政府就會進退失據,因為石原會同時在東京都進行文宣,「包圍中央」,又或大規模進行募捐,要群眾「齊心」支持、對中國威脅「迎難而上」,就像現在那樣。最近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因為發表「親華」言論、反對購買釣魚島,被日本右派大舉攻擊要求調回,石原正是重炮手之一。

東京都「買」釣島:地方力量破中日默契

石原要東京都「購買」釣魚島,邏輯上就不容易說得過去:就是日本聲稱擁有釣島主權,也與千里之外的東京都無關。不過石原有辦法找到日本政府認可的「釣魚島持有人」,對方又以「先到先得」原則情願與石原而不是中央洽談「賣島」,才讓石原越俎代庖。這樣的策略,無異於以地方勢力,逼使中央政府改變釣島政策:根據日本官方說法,日本「擁有」的主要釣魚島島嶼屬於「個人」,由日本政府向其「承租」,並在租下來後禁止任何人登島,以免引起中日爭端。這說法足以對內自圓其說、對外和中國保持默契,原來是中日雙方都幕後同意的,正如日方認為北京應盡量防止保釣人士接近釣島一樣。但石原偏偏要挑戰上述說詞的漏洞:要是東京都成功「買島」,禁止任何人登上釣魚島的中央政策自然不復存在,此所以石原堅持要由東京都購買,而不希望直接由野田佳彥「國有化」,以便東京都與東京討價還價。

假如「購島」真的落實,這既是石原的勝利、東京都的勝利,也是日本地方主義的勝利,對中日關係造成重大影響自不待言,也會令東京都在對美外交也有角色扮演:須知石原除了反華,也同樣反美,對美軍駐沖繩基地十分不滿。在國際案例,中央政府被首都所在的地方長官反客為主並不常見,要不是雙方在作秀,就是反映地方政府尾大不掉。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7/blog-post_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