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昨天“躺着赚钱”的行业, 今天却停产、裁员、降薪。
“当时我们多么有名气,现在所有银行见到我们就像碰到鬼一样。我们贷了那么多款,政府应该出来挺一下的,但我们打了多少报告,跟政府谈了多少次,谁来管?没人管。”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桥联风电)的副总裁曹一平,言语中尽显失落和懊恼。
2004年,无锡的另一家风电零部件企业吉鑫科技希望与桥联合作,由前者负责铸造,桥联负责机加工。一段时间后,双方的合作又因故终止。
但风电零部件需求的疯涨让桥联看到了机会。2005年,桥联开始着手进军风电零部件制造。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桥联自认为做风电有优势:“有生产大型设备的能力,有机加工的能力。”
在进入风电行业之前,桥联集团是一家从事塑机、冶金、数控机床等业务的民营企业,在重工业集聚的无锡,大大小小的冶金、机械加工企业随处可见。
2007年,在无锡财政局任职多年的曹一平,放弃“金饭碗”,被以优厚条件吸引至舅舅唐法林创立的桥联风电。与现状比,前几年的桥联风电的确风光至极。
从公布的数据看,桥联风电前几年飞速增长:2007年,其销售额为5000多万元,净利润约2500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将达8亿元,净利润力争实现2亿”;而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销售额和利润都比2008年有稳定增长”。
桥联风电自2007年开始的高速成长,是风电领域的普遍现象。主要生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轮毂、底座、横梁、轮轴等关键零部件的吉鑫科技(601218),在创办一年后的2005年投产,当年就实现1亿元销售收入,2007年营收4亿元,2008年突破12亿元,2009年超过15亿元,2010年,营收更是飙升至20多亿元。
而政策层面的各种新兴产业规划也不断出台。备受鼓舞的企业,都在大幅扩张产能。
2008年9月,桥联风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每年可完成铸造1.5兆瓦—2.4兆瓦风电设备零部件,包括轮毂、底座、横梁、轴承座1500台套,机械加工能力为年产3000台套”。 2009年,桥联风电又开始打造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据江苏省发改委的官网信息,该厂房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MW—2.5MW c系列风力发电机主轴5000根,机加工风电零部件5.5万吨生产能力”。
“当时风电铸件的需求大于供给,只要有产能就有订单,我们说来不及做了,许多整机厂商就派代表常驻厂里,督促订单的落实情况,甚至有人曾想到我们厂给工人发钱,让他们加班”,吉鑫科技副总经理陆卫忠对2007-2008年的疯狂情形仍记忆犹新。
极度的供不应求及价格疯涨的标杆效应,让零部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报道称,2011年,国内从事风电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已经多达数百家。
高速成长的桥联风电,吸引了众多创投机构的目光。2009年,美国Avenue基金和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领投,智基创投、青云创投等基金跟投,5家机构联合完成了对桥联风电规模达7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次投资对桥联风电的估值达到15亿元人民币。
这次融资,无异于一场资本盛宴,用曹一平的话说,“基本上国内外能叫得出名字的基金都来了”。而上述5家机构中,其中一家就是在此轮融资马上结束时,才得知了桥联风电这个项目,并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拿到了一张入场券。当地政府也在这次融资后,给了桥联风电30万元的奖励。
桥联风电曾乐观地预计,在2009年9月份就可以到美国IPO。花旗、瑞信、美林、高盛等诸多知名投行,为了抢到桥联风电的上市承销权,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今天,横在“桥联风电IPO”面前的,却是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零部件厂商外,华锐风电则演绎了一个风电整机厂商的速成神话。2006年2月,华锐风电正式成立,2007年即实现24亿多元营收,2008年超过51亿元,2009年更是接近140亿元。这一年,华锐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10兆瓦,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华锐当年生意最紧俏的时候,“6家客户的代表到华锐的厂里坐等产品下线,生产一台拉走一台”。华锐“神话”同样激起效仿者无数,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国内的整机厂商已达70-80家之多。
这也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在近几年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疾进: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04,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约74万千瓦;但到了2009年,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2500万千瓦;2010年更是突破4400万千瓦,跃居全球第一。
大跃进后突遭逆转
参与者增多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价格战。2008年,有先发优势的华锐就开始降价,使得很多后进入的整机厂商刚一投产就遭遇“不卖不行,卖又亏本”的窘境。以1.5兆瓦机组为例,2011年的价格相比2008年,下降幅度“超过40%”,导致一些风电整机厂商“毛利率为负值”。
坏日子来如此之快,风电似乎昨天还是一个“躺着就能赚钱”的行业。
自2010年起,整个风电行业订单量大幅减少,桥联风电开始缩减风电零部件产量。“风电没有了订单,桥联只能转(做其它),不转就会死掉。”曹一平透露,“目前已缩减了50%”,并转向其它业务。但“缩减50%”这个数字在无锡当地一位风电业人士看来,还是“保守说法”,“接近80%-90%”,他认为。
减产导致风电设备厂房被大量闲置。更要命的是,银行在催款。2009年新建的厂房耗资巨大。“厂房2000元/平米就是3个亿,设备也要2个亿”,总投资约在5亿元,其中不少是从银行贷款而来。“我刚投入,还没有产出,银行贷款怎么还?”曹一平反问。
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首次出现下滑。风电整机厂商华锐、金风、东方电气无论是装机容量、主营业务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大幅下滑。以华锐为例,2011财年其营收和营业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48.66%和83.11%。不景气也传导给了风电零部件厂商:铸件厂商吉鑫科技,叶片厂商中材科技,生产风叶、塔桶的天奇股份,做轴承业务的天马股份及天顺风能的塔架业务等,均呈现下跌态势。
吉鑫科技总经理包振华就称:“我们的国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因为那些小的风电整机厂产能萎缩,大的整机厂对我们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但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和以前比还是进一步提高了。”整机厂的困境也使得零部件厂商遭遇产品价格下调、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账期延长等不利因素,“一些小企业基本退出了”。
无锡当地的一些风电零部件厂曾找到吉鑫谈并购,都被他拒绝了。“没有价值”,陆卫忠认为,关键是技术、人和加工设备,而这些恰恰是小厂们欠缺的。
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整个风电设备行业,依然跌势不改。一个极端例子是,今年一季度,东方电气的风电装机量下降至25套,而高峰期一年可达1800套。
目前,已经有大批风电设备厂商挣扎在生死边缘甚至退出这个市场。
谁之过?
新兴产业“大干快上”背后,则是政策层面的冲动。早些年,为了鼓励各路资本参与投资风电等新兴产业,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风电发展。比如,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2010 年初,该规定被取消);2006年2月,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电网企业应“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并给电网企业规定了8%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义务,后来又陆续推出电价分摊、财税优惠等政策。
在此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大力鼓吹风电发展,风电产业园一夜之间遍地开花。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2005—2009年,中国风电“大干快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07年开始,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连续三年每年翻番。
“中国风电的高速成长得益于政策支持,现在情况不好也是因为政策”,曹一平甚至认为,桥联风电走到今天,“就是上了政策的当”。目前,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风电企业老板,在大会小会上“必骂政策”。
深圳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称,“当初国家原本的计划是,搞三大风电设备制造基地,包括大连重工、新疆金风和四川东气,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最后各省市纷纷一哄而上,盲目竞争”。在他看来,“某些政府部门”也有责任,“没有按照原来的意愿做,一下子搞了这么多”。
“赚钱的时候怎么没去感谢政府?”无锡贸促会的一位人士认为,以无锡为例,风电大跃进背后,有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冲动和资金的推动。
阚治东在2006年就投资了华锐风电,即使华锐的股价已从90元/股的发行价跌至今天个位数,阚治东说,仅凭这些年的分红,回报就已经有“10-20倍”。
风电大跃进式的成长自然逃不过VC/PE的眼睛。华锐、金风、明阳风电、吉鑫背后都站着大批私募股权投资者。据清科的统计,2007-2011年,共有25家风电企业获得VC/PE注资,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
进入2011年,一系列关于风电调控的政策频繁推出:7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的通知》,明确要求,未列入该计划的项目不得核准;8月,国家能源局又发布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5万千瓦及以上项目上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批复,并且,“各省(区、市)风电场工程年度开发计划内的项目经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享电价补贴”,“未按规定程序和条件获得核准私自开工建设的,不能享受电价补贴,电网企业亦不接受其并网运行”。
项目审批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内导致部分新建风电场项目核准进度放缓,工期被拖延。这也让整个风电设备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政策层面的180度大转弯,则让担负中国经济转型重任的新兴产业“伤不起”。但除此以外,让风电行业更受伤的,或许还有质量问题。2011年2月,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脱网事故,导致近598台风机脱网,损失电力84万千瓦;今年4月17日,甘肃瓜州协合风电公司干河口西第二风电场因电缆头击穿,造成15个风电场702台机组脱网;同一天,河北张家口的国华佳鑫风电场也发生644台风电机组脱网的事故;今年4月25日,酒泉风电基地再次有上千台风机脱网。
对于目前的风电调控政策,一位风电设备行业的高管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辆新桑塔纳,在速度和舒适性上,与一辆新奥迪相比,差别不太大,而且便宜;但几年后,桑塔纳可能除了发动机不响,其它都响了,而奥迪除了发动机照响,喇叭照响,其它都还没响。他认为,当初中国风电最火的时候,本土的风电整机厂商一哄而上,无论在价格还是市场份额上,都比外资占了上风,但3-5年后的今天,开始陆续出现问题。
“不是国家一开始鼓励(风电),后来就不让干了,是本土的一些整机厂做出来的东西,是奥拓,连桑塔纳都不是,更不是奥迪,”这位高管认为,“所以国家才会调控。”
“洗牌”的另一面
曾有观点认为,在风电设备产业链上,零部件才是真正赚钱的环节。陆卫忠对此有同感。如果把做风电当作一场淘金热的话,陆卫忠觉得,华锐、金风等整机厂商是真正去淘金的人,而吉鑫则是淘金路上卖水和帽子的人,“他们做一台整机,就必须买我们一个铸件”,他说,高峰时有70-80家整机厂,每家生产一台设备,就要买风电铸件,这让吉鑫“发了财”,有的小整机厂反而“没赚到什么大钱”。
随着调控和洗牌的推进,零部件厂商吉鑫科技目前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样暴利”。陆卫忠认为,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整机厂商的集中度在提高,原来70-80家整机厂,目前真正有大产量的可能只有10-20家;其二,风电整机厂商的利润率在下降,这使得零部件的售价在下调,利润率出现下滑。
2011财年,吉鑫科技对第一大客户金风科技的销量为4.6万吨,同比下滑35%,但仍贡献了销售总量的35%。这一年,吉鑫科技的总营收同比下滑21.3%,全年实现销量13.33万吨,较上年减少18%;而产品价格也在下降,平均售价从2010年的11956元/吨,下降至11459元/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利润下滑,当年营业利润缩减了48.56%。
但陆卫忠仍然认为,洗牌对吉鑫而言,是件好事。“先人一步”的吉鑫在几年前就开始重点开发3兆瓦及以上的大功率产品。未来吉鑫一旦将1.5兆瓦—2兆瓦的小功率产品降价参与价格竞争,会给很多小厂商带来生存压力,因为它们当初投的大部分是1.5兆瓦—3兆瓦的低功率产品,它们要朝大功率转型也并非易事,这对资金、技术、经验积累和厂房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且需要时间。
2012年7月3日上午,吉鑫总部陆卫忠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几个原材料供应商正在抽烟解闷,他们是来商量采购条件的,因为吉鑫要将采购价格下调“5%-10%”。刚开完会回来的陆卫强给他们的答复很简单:“就这个价,不行就别做了。”目前现金流充裕的吉鑫,给原材料供应商的付款账期,仍然没有改变。“由于现在整个行业的订单下降明显,供应商现在的议价能力在下降。”陆卫忠说。
接受本刊采访之余,陆卫忠专门带记者参观了吉鑫正在满负荷运转的厂房。“现在别人没活干,我们仍然24小时运转,”他说,“洗牌同样提高了零部件厂商的集中度。”
早在2010年,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的数据,吉鑫科技已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风电铸件生产企业。陆卫忠提供的数据是,目前“占国内市场的60%-70%,全球30%-40%”。
去年在海外市场,吉鑫科技的销量还增长了17%,为2.9万吨(其中GE的销量就达2.4万吨),陆卫忠透露,今年的出口跟去年比“可能会翻一番”。
来自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前20位的整机厂占据了国内98.5%的市场份额,位居前5名的金风、华锐、联合动力、明阳和东气就吃掉了65%以上的份额。
不过,吉鑫与整机厂商的关系也在改变:从原来整机厂“求着给吉鑫订单”,变成现在的“平等”关系。
在陆卫忠看来,风电零部件“以前是暴利行业,如今在回归正常”,而未来,作为传统制造业,会跟其它传统产业一样,行业的“净利率只会维持在8%-10%左右”。
一位风电行业观察者认为,对于风电设备厂商而言,“不是今天的日子太差了,而是以前的日子太好了”。阚治东认为这话说得“有点道理”,但他强调的是,洗牌对于整个风电设备行业都是“好事情”,有助于产业链回归理性。
未来竞争拼什么?
2011年10月,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发布,其中规定,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五大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
而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为6200多万千瓦,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10年,就有约1.4亿千瓦的装机空间。
这让阚治东认为,“国家对风电的政策没有太大变化”,所以,他对风电“依然看好”。陆卫忠觉得,风电行业将持续增长,但“增长率降低了,每年翻几番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
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仍然相信未来风电“肯定还能起来”,但他强调的是,“未来哪些公司能在行业里赚到钱就不好说了”。
从华锐、金风的财报看,“大功率”、“海上风电”、“海外市场”都是其下一步的关键词。
陆卫忠认为,风电设备行业未来的两大趋势是:其一,大功率化;其二,技术不断升级,与国际同步。吉鑫几年前就将重点放在2.5兆瓦及以上的大功率产品上。最近两年内,德国、日本、法国以及韩国的一些整机厂商在与吉鑫合作共同研发大功率产品,每家都承诺或已支付吉鑫数百万元的研发费用。“他们在研发新品的时候,让我们参与,最后毫无疑问,争取订单时我们占很大优势。”陆卫忠称。
而2004年之前,吉鑫科技的创始人包士金从事的还是与风电毫不相干的建筑行业。陆卫忠不避讳的是,吉鑫也是当年国家政策的受益者。
“一开始是被市场推着走,拼的是比别人快一步,后来拼价格,再后来就拼技术。”陆卫忠认为,走到今天这个阶段, 风电到了拼“技术+成本”的阶段,谁成本控制得好,谁就能生存下去。
相关日志
- 2012/07/13 -- 统计局驳斥外媒:中国电力数据很真实
- 2012/07/12 -- 电价比国家电网低1/3的山东魏桥集团旗下自建电厂被关停
- 2012/07/09 -- 《财经国家周刊》进口煤压境
- 2012/07/08 -- 煤炭爆港 中国煤炭贸易面临毁约潮
- 2012/07/06 -- 页岩气革命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 美国煤炭大量出口中国市场
- 2012/07/06 -- 煤价连跌九周 惨烈程度已超越2008年
- 2012/07/03 -- 煤炭萧条存煤超量,电厂无奈毁约(今天煤企毁约,明天电企毁约;今天平仓结算,明天到厂结算;诚信何时来到国人身边。)
- 2012/06/24 -- 中国经营报:新能源审批部门大增 气象文物地震都来设关卡
- 2012/06/23 -- 秦皇岛煤炭库存迫近容量极限
- 2012/06/17 -- 我国最大输煤港口群积压1600万吨电煤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0018?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