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盛
灌輸不是教育,主要分別在於過程。灌輸不作解釋,不容質疑,教育則相反,教育不但盡量解釋,甚至主動引出問題,作出反覆的辯難。這解釋和質疑的過程,當然和學生的已有知識有關,但總的來說,經歷較多和較好的解釋和質疑過程的,大抵是較好的教育。好,不是因為傳遞的內容是否牢記之類,有時,不求甚解一樣可以牢記,經歷解釋和質疑的好處,在於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這是教育最終的目的,凌駕其他次要的。
國民教育爭議中「洗腦」之說,指的就是灌輸,一種只支持現政權的政治灌輸。其灌輸手法分兩種。第一種是功利的,其基本邏輯是,經濟有所成就,國家便強大,國家強大,人民與有榮焉,甚至對一己有實際利益,例如有家長認為推動國民教育可以增加學生返內地免費遊學,也可以多點機會鋪路返內地工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也以此為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之一。
緣於這種手法的教學,自然會採取偏頗的策略,歌功頌德,只會唱好。這種利益為尚的思路,當然配合香港社會的功利風氣,但如何與德育(特別是公德)調和,則是教學一大難題;其培育的情意是機會主義的,像回歸以來不少人忽然愛國之類,則是教師有責任及早提防的;最重要的還在於其絕非唯一的教育目的,可謂殆無異義,這也正是教師反對灌輸的一大原因。
第二種直指身份認同的情意培育,例如說,身為中國人,當然要愛國,這簡直就像無可質疑的,就連天主教教區,在發表聲明於九月拒推國民教育後,也須補充說認同培養學生愛國情操。 但從本文開始的教育與灌輸有所區別的角度來看,這種愛國情操,也是可以質疑的,因為,愛國的情意,不應高於獨立人格的培育。
明乎此,國民教育中關於身份認同的教育,也必須內置這解釋和質疑的過程,否則只會流於灌輸,流於標籤。身份認同的本質就是區分你我的一回事:若你是我的老友,就應幫我作弊,反之,你就沒義氣;你是愛國的,就須唱好國家,反之,你就是不愛國;你是愛護教協的,就不要諸多批評,反之,你就是與教協為敵。諸如此類,反智得很,以為標籤甚至進一步誣蔑他人,自己的一切便不必解釋與論證而變得理所當然,其錯誤本身,正正示範了盲目的身份認同之弊。反國民教育「洗腦」到自己也「洗腦」了,不正可悲嗎?
以上所論,就是回應國民教育爭議的基礎。爭議經年,教育局早已理虧詞窮,卻仍力推國民教育課程,而民間堅拒,「罷課」要求,也早已提出。家長為子女向國民教育課程「請假」,本質就是罷課;教師叫出了「罷教」,也是一樣。當然,叫出的人也會明白,越有組織越團結,就越有力量,所以對教協有所期許。無論教協怎樣評估形勢、實力,也要及早思考和預備。我懷疑,教育局就是看準了教協的行動每每行禮如儀,教師一盤散沙,最後是極其量小部份教師自行憑良心不洗腦,甚至「不排除罷教」之類。
及早思考的兩個問題,是「罷甚麼」和「怎樣罷」。其實也不難回答,「拒絕灌輸」和「真正教育」就是答案,無論是官方的課程與教材,抑或是民間的,都必須符合這兩點原則,具體操作,則是看是否容納「解釋和質疑」,以及容納了多少。
審視這兩點的「罷課」,決不是工業行動,所為的決不是壯大工會,或工會會員利益,這本來就是社會對專業的期許,所以,這是專業自主,是一場專業自主的運動。(2012.07.22)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E7%BD%B7%E8%AA%B2%EF%BC%9F%E7%BD%B7%E7%94%9A%E9%BA%BC%EF%BC%9F%E6%80%8E%E6%A8%A3%E7%BD%B7%EF%BC%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