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维基揭秘”创始人朱利安·阿桑格的理想是完全透明。
【图:创建了“维基泄密”的朱利安·阿桑奇】
位于雷克雅未克格里茨加塔大街上的这栋小白楼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几条街之外就是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北风会突然给这座城市送来冰雪,哪怕是在春天;每到这种时候,城市就会陷入某种寂静。3月30日的上午,一位有着灰色眼睛和乱蓬蓬白发的高个儿澳大利亚人——朱力安·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来租房的时候,就碰上这样一种情形。他身着一件灰色的连体雪衣,身边还有几个陪同。他对房东说,“我们是记者。” 埃亚菲亚德拉火山最近开始爆发,他说,“我们来这儿报道火山。”
房东甫一离开,阿桑奇就拉上窗帘,并且要求不管白天黑夜,窗帘都得放下来。在他看来,这栋房子现在就是一间战争指挥室,大伙儿把它称之为“掩体”。未事装修的客厅架起了六台电脑。来自冰岛的活动分子抵达后,或多或少都是在按照阿桑奇下达的指令进行工作,昼夜不休。他们做的是B项目——这是阿桑奇为一段2007年在伊拉克拍摄的38分钟的录像所起的代号,它是从一架阿帕奇军用直升机的驾驶舱拍摄的。这段录像记录了美军至少杀死18个人的场面,其中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后来,它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在当时这个早期阶段,它还是严加保守的军事秘密。
阿桑奇是某种意义上的国际倒爷。他和同事一起搜集各国政府及其他机构视为机密的文件和图像,然后发布到一个名叫wikileaks.org(维基揭秘)的网站上。自从该网站于三年半之前上线之后,它先后披露了各种类型的秘密材料,从美军关塔纳摩监狱的《德尔塔营地标准运作规程》,到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的“气候门”电邮,再到莎拉·佩林私人雅虎邮箱中的内容。由于维基揭秘还称不上是一个组织,所以这些材料的揭秘尤其引人瞩目;说它是一场传媒暴动更为恰当。
维基揭秘没有领薪的工作人员,没有复印机,没有办公桌,没有办公室。阿桑奇甚至没有家。他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住在支持者或者朋友的朋友家里——正如他曾经对我所说的,“目前我生活在机场。”他是维基揭秘的创办人,可以说,他在哪儿,网站就在哪儿。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志愿者帮忙维护这个网站复杂的基础架构,许多人都是零零碎碎地参与,有那么三五个人是全职。哪怕是在维基揭秘内部,核心成员都是以缩写相称,比如M,彼此间的交流都是通过加密的在线聊天服务进行。之所以要遮遮掩掩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份不具备任何资源、以曝光那些权势机构不希望公众知晓的信息为目的、信奉平民论的情报工作,会招来恶敌。
冰岛是进行B项目的一个理想地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阿桑奇与那里的政客和活动分子合作,起草了一份强度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方面的法律,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同意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提供协助。这段录像是一个惊人的作品——是对现代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所进行的未经修饰的刻画,阿桑奇希望在它发表之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思考。他计划4月5日在美国全国记者俱乐部公布这段录像,那是复活节后的第二天上午,一般认为这天不会有大新闻。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和维基揭秘的其他成员必须对素材进行分析,把它编辑成一部短片,做一个单独的网站然后把视频放上去,发动媒体,准备与片子相关的资料——所有这些工作都得在一周之内完成。
阿桑奇还希望确保视频贴到网上后,无法完全删除。他告诉我,维基揭秘把它的内容存放在全球二十多个服务器上,有数百个域名(这部分开支使用的是捐款,有几位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好心人通过建立镜像网站提供支持)。他把这个网站称之为“一个不被审查的系统,用来不可追踪地解密大量文件并进行公开分析”,政府或企业除非是把互联网给废掉,否则不可能删除维基揭秘上的内容。截至目前,该网站虽然收到了一百多次的诉讼威胁,但几乎没人真地提出诉讼。
对于那些想打官司的人,阿桑奇会对他们说,去死吧。2008年,维基揭秘贴出了基督科学派的秘密手册,该教派的律师们要求删除,阿桑奇的回应是贴出了基督科学派的更多内部材料,并宣布:“维基揭秘绝不屈从于基督科学派任何滥用法律手段的要求,正如我们绝不向瑞士银行、俄国海外干细胞交易中心、前任非洲强盗政客或五角大楼屈服一样。”
(未完待续)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6/30/wikileaks_julian_ass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