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受美国就业市场低靡与中国经济起飞的双重影响,
海外华人纷纷返回中国大陆闯天下,形成规模浩大的海归潮。
然而近年来海归大军又出现局部回流,部分海归人士重新「归海」,
据一些「归海」人士透露,美中两国在创业条件、生存环境、
子女教育、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差距,都是选择「归海」的考量因素。
在矽谷做了近10年「矽工」
的华人Spencer四年前带著太太和两个孩子一起海归北京,
与人合伙创办软件公司,然而今年2月间,
Spencer却作出了举家「归海」的决定,
回到南加州一家软件公司「重新打工」。Spencer说,
海归前每当听人说国内如何好吃好玩,创业做老板如何挣钱,「
嚮往得不行,恨不得立刻回国」,但当真正回去了,才惊觉「
国内环境太复杂」。
「没有门路就等于没有机会,小公司创业受挤压很厉害」,
Spencer透露,国内「地头蛇」在技术上未必佔优势,
但积累了广阔渠道,而且软件行业民用市场微乎其微,「做的都是『
官商』」,利润可观的政府和企业大单最终花落谁家,基本取决于「
谁的后台最硬」,无门无路的新生企业虽然可以参与竞争,
但到最后基本都分不到一杯羹。公司经营三年多,始终停留在「
小打小闹」阶段,无法扩大经营。
Spencer也说,
国内教育状况也是令他决心归海的另一个因素, 如今念幼儿园的两个孩子有时回家就会向他「报告」,班上某个「
官二代」、「富二代」同学今天又带了什么新奇玩意来秀,「
别看小小年纪,如今的孩子交朋友都跟大人一样,特现实」,
老师们也对这些「特权阶层子弟」另眼相看,「整个一个『拚爹』
社会」。孩子相互「拚爹」,成人之间也攀比成风,「
大学同学聚会,相互比收入房子车子,父母一辈的就比子女成就」。
这促使Spencer终于决定「再折腾回(美国)来」,
重新出国,却没有漂在异国的凄凉心境,反而「觉得轻鬆了,
天都前所未有的蓝。」
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华先生2010年
海归上海某高校任教,但不到两年,去年底便辞职「归海」
洛市中心一家美资银行任职。华先生透露,
教职起步薪资有30多万人民币一年,在国内算是不错的水平,
而且相比美国高校教员苦熬终身教职,国内学术界「太轻鬆了!
每周上课四小时,到办公室上上网、看点paper,
中午吃完饭还能打个盹。平时飞来飞去参加各种研讨会,
每年飞几趟美国研讨会加度假,都可以科研经费报销,
发paper压力也不大。」
如此轻鬆生活,为什么仍然留不住他?华先生说,上海「
楼价比楼高」,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我不吃不喝15年才买得起」
。更重要的是职场上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华先生表示,年轻「
本土」派教员薪资只有同龄海归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两派之间「
相互鄙视,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平日相处泾渭分明,
但许多科研资源却又被资深「本土」派掌握著。待了一年多,
华先生便返回美国,「回想那一年多的生活,简直像做了一场梦」。
还有「归海」人士是因「形势所迫」。尔湾上班族方先生透露,
研究生时期的一位同学2008年归国创业做房地产,
凭藉与在地方政府担任要职的亲戚的关系,企业一直做得顺风顺水,
然而去年亲戚东窗事发,一人落马又连带出大批利益相关者,
朋友的公司也经营不下去,更担心受波及被调查,灰头土脸匆匆「
归海」。


from 看中国 http://www.kanzhongguo.com/
news/12/07/02/457801.html?%E6%
B0%B4%E5%9C%9F%E4%B8%8D%E6%9C%
8D%E6%A2%A6%E9%86%92+%E6%B5%
B7%E5%BD%92%E5%86%8D%E5%BD%92%
E6%B5%B7&utm_source=
feedburner&utm_medium=feed&
utm_campaign=Feed%3A+
kanzhongguo%2Fwww+%28%E7%9C%
8B%E4%B8%AD%E5%9B%BD%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