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4 July 2012

小议“清谈误国”

近年来常被批评“清谈误国”。刚开始时着实诚惶诚恐,生怕淡扯多了一不小心就把国给误了;而后越想越不是滋味,人微言轻的,这国也太好误了吧;随着学识渐长,阅历日丰,再听到诸如此类的批评,大多一笑而过,视其为理屈词穷时的托辞;直至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清谈误国”的正解,查阅典籍,恍然大悟,TMD,那些批评“清谈误国”的人,他们连最起码的定义都没搞清楚,只是随手拿个词当挡箭牌,还一副老江湖的样子,只欠扮长辈式地谆谆教诲:“年轻人,要多到基层实践实践!”

正本清源。清谈一词,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启自郭泰,成于阮籍。阮籍名显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著名“竹林七贤”之一,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言,“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便用了他狂放不羁,外出游玩时走到路尽头便大声哭泣的典故。所谓清谈,谈论的并非政治,而是抽象的玄理,如老庄之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熟悉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人当对魏晋玄学一词不觉陌生,即使不知具体内容,也可顾名思义,知道这是一门云遮雾绕,不好好说话的“艺术”。

清谈的兴起有其历史原因,大抵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暴力,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犬儒化,不敢针砭时弊,勿谈国是,只尚虚言。至于“清谈误国”,误的则是西晋,因朝廷中执政的达官贵人,崇尚虚无,口谈玄远,不屑理会那些形而下的事宜,导致朝纲废弛,政治混乱,口称宁静致远,行的却是穷奢极欲,最终导致社会变乱,西晋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言谈上的玄虚,魏晋时期的士大夫阶层还非常流行炼丹嗑药,老庄道家嘛,想的都是长生不老,五石散便为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交往的必备,即使书法大家王羲之也不能免俗。有种说法称,王羲之因长期吸食五石散中毒而亡,这大约可视为当时的风气。

何谓“清谈误国”?想想看吧,一帮大臣要员,不务正业,不讨论如何治国安民,避谈政治,而相互交流怎么养生,打些故弄玄虚的机锋,磕着药,唱着歌,醉生梦死,穷奢极欲。这样的国怎能不亡?而罪魁祸首,用现代的语言形容,大约可称之为政治暴力之下的犬儒与冷漠。

那么,到底谁在“清谈误国”?我想,相比于被讥为“键盘革命家”的普通网民,那些高居于庙堂之上,无视时弊,天天高谈阔论和谐社会,强调稳定,一边要求保持“艰苦朴素”,一边却奢侈糜烂,坐地分赃的大官儿们,恐怕才真正适合这个批评。至于那些个一味强调“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基层实践”的论调,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除了用于搪塞,似乎并没有任何其他用处。公共事宜的决策权不在己,有调查,深入基层实践又能怎样?言论自由嘛!这既不是清谈,也误不了国滴。相反,倘若连政治议论都不允许,挥舞着调查实践的大棒子打人,这恐怕才真正误国。

文章参考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其中,第三章《清谈误国(附“格义”)》对该历史现象有较为系统的梳理,可作进一步阅读。

您可能也喜欢:
widget solidPoint 小议“清谈误国”国际宏观三篇之三:欧债危机,联储利率与中国市场
widget solidPoint 小议“清谈误国”国际宏观三篇之二:2012全球资产配置,舍美债其谁?
<img bord


from Shane's Economic World http://shaneliu.org/archives/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