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均收入
如果去查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人均收入”是6317元。
这里多了个“可支配”,但和“收入”就差个几十元。
分省市的各地“人均收入“都是如此,就是比“人均可支配收入”
多几十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11718元最高,
山西4724元最低。
这个几十元的差值,按“可支配收入”的定义,
其实就是个人交的税。几十元,说明那年头人交的税少。
按城镇人的生活方式,“收入”就是一年挣来的所有钱,交完税,
就是“可支配”了。这个定义还是不错的,交税要看“收入”,
所以先有一个“收入”统计。对个人来说,
交完税的钱才是真的可以花的,所以“可支配收入”才是真的。
欧美不少国家个税很重,收入听着高,交完税活钱其实少多了。
还有“人均”,最初的意义是家庭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所以,
是把不挣钱的人口也算进去了。比如北京人均收入10350元,
即使在2000年那时,如果一人一月只挣862元也还是太低了。
但如果家庭两人挣钱,无收入的农村来的老人一个,小孩一个,
那其实是两口子每人月工资1725元,这就是普遍情况了。
这是城镇,有一个“可支配”的概念。农村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城镇居民一般就是收工资,农民还有地里产出的实物,
还得做生意一样生产销售,怎么算收入有些迷糊。就又引入一个“
人均纯收入”的概念。实物也算收入,按某种规则折算,
具体不用管。然后经营收入要减去支出,
卖完粮食要除去种子化肥的钱。如果有打工收入,
那就和城镇居民一样算。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2253元,是比城镇的低多了,三分之一。
除了生活确实要困难些,应该也有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
比如农民一般不需要房租与日常交通费,吃的未必差,
但折不了多少钱。而许多城镇人得把房租与交通费挣出来,
吃的都得用钱买,从地头到饭桌上按钱算要多不少。另外,
农村家庭一般小孩比城镇要多一个或两个,
这也是人均收入少的因素之一。
这是2000年的数据,到2010年变成什么样了?
统计局是这么说的: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这里有算增长率,和GDP的实际增长率一样,会扣掉“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免得“收入增长被物价上涨吃掉”。
10年过去,从数值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2.63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3.04倍。当然,这是没有扣掉“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幅度。这个指数就是CPI,准不准先不说,
统计局每年都有报,每月数据都有。
从2000年12月到2010年12月,每年的数据(
同比上年12月的增长率)是这样的: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4% -0.3% -0.4% 3.2% 2.4% 1.6% 2.8% 6.5% 1.2% 0.6% 4.6%
照上面的增长率,粗粗的用复合指数算一下。
假设2000年初的物价指数是100,每年乘个增长率,
复合计算,2010年底的物价就是124.8,11年增长24.
8%。年均增长2%,很和谐。
11年,年均2%,我肯定是不信的,有违日常生活经验。
现在125元显然没有2000年的100元好使,差不少。
但也不是说统计局就赤裸裸胡扯了,
我怀疑统计局搞了些技朮性的花活,
以至于我们不能这样复合指数往上乘。
CPI无非就是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加权平均。这个“加权”
的方法统计局不告诉人,但显然每年都会有变动。老商品退去,
一个较著名的例子是BP机。它一直降价,每年拉低价格指数,
最后彻底没人要了。还有旧款式的衣服,转年就得降价。
新商品加进来,一个例子是房租。以前不算进来或者权重极低,
现在等房租已经涨上来了,它再进入指数占一个大比重。
每年报的CPI不高,房租一看已经涨不少了,
这么处理长期来看的效果就是拉低CPI。所以,就是两个花招:
1.降价的商品让它多在指数里存在,占比大,存在时间长。
2.涨价的商品就让它晚进指数,价格低时占比小,
价格高了涨不多了占比再大。
因为以上两个因素,从数学原理上说,
用每年报告的CPI复合指数相乘估算物价指数是错误的。
这个效果肯定是低估。由于统计局的权重不公开,
低估多少就不太好说了。应该也不光是中国统计局这么玩,
世界各国都差不多。商品每年都变,调整权重是不可避免的。
以前效果不明显,人们也就算了。后来和实际生活反差有些大,
就引起注意了。
(二)全是低估
2000年城镇农村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分别是6280、
2253元,时间长了,就不去说了。
2010年两个数据分别是5919、19109元,
这两个数字靠谱么?
用一下“人口抚养比”的概念,100个劳动人口要养多少个人。
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
居世界最高列。假设这些人全都劳动,71.68个人养28.
32个人,相当于100个人劳动只要养39.5个人。
但要注意,如果用39.5来估算“
100个有收入的人养多少个没收入的人”,要调整。
这里的劳动年龄是15-64岁,15-
20岁的相当多的还在上学,正当年的人还有些失业的,
这要把39.5往高里调。另一方面,如果是城镇,
老年人的退休金不算太少,会把39.5往下调。
农村老人64岁以后也有很多继续劳动的,但劳动强度高不了,
打工收入也不会高,国家补助数值上不多。城镇一个小孩,
要往低调。农村二个小孩,要往高里调。所以,总的来说,
城镇的人可能接近3个人挣钱养1个人。对应家庭模型是,
城镇爷爷奶奶有两儿子两媳妇两孙子,
6人有收入养2个没收入的小孩。农村比较复杂,
可能相当于5人养2人。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3人挣钱4人分,
所以每人挣钱是25479元,月收入2123元。
按城镇居民工资水平,这应该比较合理,
大量中西部城镇人口工资不到2000,
还有许多东部城镇老人退休金不到2000。
真要按城镇人口看得见的收入来统计,全国一平均这个数不奇怪。
农村这个收入我感觉统计低了。一家5口每人5919,
一年纯收入29595元,3个劳动人口每人挣9865元。
按现在全国的形势,一个农村劳力,
一年只挣9865元纯收入真太低了。要注意这是“收入”,
不是吃喝花用之后过年带回家的钱。
这可能是因为统计局算农民收入不准确。
农民很多是没有劳动合同的,打个短工或者组团接活,拿了钱就走,
根本不可能查清楚。还有进城卖菜卖烧烤的,这也没法统计。
调查人员来问一年挣多少,就随便给个数。
不少农民工一年带回家三五万都不奇怪,这是净利润。
从我个人接触的农村亲戚来看,也没有一年收入不到1万的。
另外,和2000年相比,2010年农民纯收入只变2.63倍,
城镇变3.04倍,城镇基数还高得多。但从舆论反应来看,
一般认为农民的生活压力有较大改善,
城镇人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的多。
这应该是统计局没有适应农民收入上涨的新形势,统计手段没跟上。
城镇居民因为有工资单,收入统计相对准确。
以上逻辑都只考虑低收入群体,农民统计的偏低了,
城镇的相对准确。如果算高收入群体,那就完全没谱了,
所以城镇的人均收入也成了胡扯。我认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能用于估算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这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但不可以把它理解成和穷人、富人、低收入、高收入平均的结果。
真要平均起来,我不知道它是多少,数值肯定要高不少。
北京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真假不知,
房价3万是真的。一年收入买一平米房,这不是胡扯么?就再炒,
也不可能。关键在于,对城镇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统计,
和农民工一样,也是极不准确。这有好几个因素。
1.个人所得税的影响。高收入的税交得多,
就想各种法子减少报出来的收入。比较肥的单位就工资少福利多,
花头就多了,各显神通。
2.灰色收入多,统计不着。很多人的房租收入私下处理了,
不告诉房管部门,统计不着。还有参股分红之类的,都统计不着。
还有干私活的,淘宝的,这都不在统计里。
3.还有经营性的收入,统计非常不准。人做生意了,就算注册了,
交税了,挣多少钱谁知道?税务部门很多情况都只能估一个数,
不可能有准数的。江浙某些地区,看收入数据好象也没啥钱,
其实已经不比欧美差多少了。
这么一搞,高收入富人的收入被大大低估了。
农村是低收入的估低了,城镇是高收入的大大低估了。
就只有城镇中低收入的算是有点谱。
(三)特别的低
前面解释了一些概念,估计了收入数据,说有低估。
这是基数给得太低,往高里调,也没有多少。
就算完美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1年1.2万,
城镇人均1年3.8万,很高么?到国际上看看,还真是特别的低。
印度看上去比中国要差不少,人均GDP只有三分之一不到。
但报出来的2011财年人均收入有5.5万卢比,
折7945人民币,比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还高。
如果经济全球增速第一这么多年,
大部分中国人连印度的人均收入也赶不上,这叫啥?
GDP已经超日,在算啥时超美了,5年就大功告成的说法都有了。
结果人均收入和印度一个鸟样,是不是有啥不对劲?
再看越南人均收入1168美元,7600人民币,
人均GDP1100美元。这又是和印度差不多了,
人均GDP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人均收入却完胜中国农民。
再找个和中国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泰国,
看统计数字2010年刚被中国超过,都是4000美元档次。
但是泰国的人均收入数字是4716美元,超过3万人民币,
而中国城镇居民才1.9万。这是美国政府网站给出的数据,
超过了人均GDP,我也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
其实好多国家都这样,看着人均GDP比中国少,
而且一般认为中国GDP少报了,但人均收入就是比中国高得多。
人均收入比中国农民低的国家,看着都是在地球上活不下去的。
怪不得有外国人说,中国有10亿人过着非洲人的日子,
要看这些统计数字,是象。
以前经常吵中国GDP是不是低估,为啥数字看着不行,
竞争力却很强。后来GDP数字上来了,争论少了些。现在看来,
这GDP的古怪,还真比不上“人均收入”的邪门程度。国家实力,
进出口数字,外汇储备,到处撒钱,吓唬越南菲律宾,
和美国开G2,组织上合,忽悠金砖五国,有点强国的意思。
人均GDP,好歹是发展中国家中上游了,说是靠人多凑总GDP,
也说得过去。要看“人均收入”数字,中国也别什么全球争霸了,
和非洲印度越南就一个档次,等而下之了。还有人认为这不是低估,
因为穷人很多。那再加上贫富分化严重,
中下层人的生活得水深火热成什么样?
我这不是写控诉文章,说中国人多穷,不如越南人了,有这么写的。
也不是想推出“中国人真实收入要高得多”,谁知道有多少,
情况太复杂,闹不清。我就是研究一下数据,
指出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数据现象。
而且看来“人均收入”这个数据的重要性在上升,有什么倍增计划。
而GDP的重要性在往下降,说要降速。
也许以后人七嘴八舌研究多了,就有更多共识了,知道中国的“
人均收入”大致是怎么回事。比如北京房价5000那会,
算高还是低闹不清。后来涨到2万就知道,当初应该是低估了。
(四)数字游戏
现在模糊有个收入倍增计划,一般是地方上放高调,
或者某些专家说全国也可以,十二五人均收入翻倍。
中央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说法,隐约提了要增收。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如果只是“数字倍增”,我可以肯定,
完成目标毫无问题。主要是因为基数太低了,就光在统计上“挖潜”
,倍增也搞得出来。从外国的收入数字上看,只要把收入统计标准“
接轨”,就不是问题。
比如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很多有“单位”
的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有多少?
单位住房,500元房租住一月,市场价可能3000。
改改统计方法,这就是增收一大块。
甚至可以直接就发2500房补,让人自己找地住,
单位住房市场化,收3000回来。医疗也是这样,
很多单位的医疗补助不少,没算进收入里。
如果想法把这些东西算进“可支配”里面,什么GDP、
人均收入都能做上去一大块。
再比如对于农民。一个能“自然提升”的是农民消费自用的农产品。
过程中和钱无关,这些实物如何估值?
很多农民吃得未必比城市居民差,但折算成“纯收入”就少多了。
城市人吃饭2000,农民可能算成500就够了。
农产品涨价以后,这些自用消费怎么算?农民吃多吃少,谁知道?
总得给个说法,往上提不奇怪。
还有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方法,实在是有些粗。好几亿农民,
就抽样不到10万户,然后算术平均,样本数比城市要少太多了。
农民的收入差异也非常的大,样本小,很容易弄出较大的误差。
以前,可能就是在低收入农民群体里抽样多,跑到农村去,
在留守人员里查,统计出来数值偏小。以后假设要“往高里做”,
那就多抽些收入高些的农民。都不用找农村富户,
就多找些出外打工的来统计,收入就能高上去。
比如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想做成12000元。
农民三口之家,两人打工,一年目标收入36000,
每人月收入1500。假设抽样10万户,找8万户这种“典型”
的打工农民太容易了。还有不少农民工包吃住,把这些所谓的“
福利”折成钱,或者老板们改规矩发钱再收回来,
这收入又能做高不少。
以上这些办法,还根本没有去查灰色收入,也没有去查富人。
要在统计时专门费心把城镇农村富人群体放进来,
能做高多少真不好说,肯定是一大块,可能是最大的一块。
再加强税收监管,什么房租淘宝之类的收入也统计进来,
也能加一些。
我的意思是,以前的统计方法由于历史因素,留下了很多“
统计增收”的窍门,所以想玩数字游戏实现“收入倍增”毫无问题。
以前那样统计可能是合乎国情的,后来经济发展变化太大了,
偏差就不小了。这也解释了为啥中国人均收入在国际上显得太低,
统计因素不小,明明“能统计上来的”特立独行地就是不搞。
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哭穷或者藏富,国际国内都有这种动机。
穷地保贫困县,富地想低调。象浙江这样的富地,
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数字却在发展中国家也偏下。
浙江这种地方可能是误差最大的,因为企业主群体最多,
收入统计上最容易略过,而且一错就是一大块收入。
研究了“人均收入”这个数字,我的结论是,
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数字,魔鬼在细节。如果不查细节,
最后猛地一下端出一个光光的数字,十有八九会偏离事实真相。
一方面,现在收入统计在国际上偏低,需要正确理解。另一方面,
将来“神奇”的增收,也可能就只是统计调整。
例如贫困人口,中国政府的贫困线标准是人均年收入1196元,
低于它就是温饱没解决。世界银行的是每天消费1美元,
低于它就是绝对贫困,比中国的“温饱没解决”还惨。
按中国的统计,温饱都没有的贫困人口是2000万左右。
要按世行的标准,贫困人口数量将仅次于印度,上亿,
几亿的说法都有。温家宝在联大会议上的的说法是:“中
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区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
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一般的理解,
就是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太低,有不少文章要求提高,
或者借此说特别穷的人口“真实数字”要比官方数字高得多。
其实仅从温饱的事实来说,2000万应该比1亿多合理。
我是不信有一亿多人温饱都没解决,如果这样还民工荒,不合理。
问题出在中国的人均收入统计,因为它相对国际是偏低的,
所以贫困线标准也据此放低。如果要提高贫困线,
应该是和改变人均收入统计方法并行的。至于温家宝的说法,
是一个典型的统计忽悠。联合国的贫困线是很可怕的,
中国过得那么惨的没1.5亿那么多,要有,早翻天了。
中国很难找到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民窟,想象中的“农村悲惨世界”
其实慢慢在消失,经常就是些老照片。这是人均收入低估的影响,
如果要认清真相,得心里有数。
将来如果人均收入“倍增”了,我提醒得留个心眼,啥也别信,
要研究细节。即使经济发展、公平分配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太好,
做出倍增也毫无问题。特别是把这些目标写成决议之后,
那可以100%肯定会实现的。如果要认真搞“收入倍增”计划,
最好提出一些靠谱的标准,不要搞数字游戏。我认为,
让老百姓真正增收也是有办法的,不是说要靠统计往上做了。
理想的情况下,在真正增收、统计上调的双重作用下,十二五之后,
也许人均收入数字会变成3-4倍。
(完)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
archives/28924?utm_source=
feedburner&utm_medium=feed&
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
2FaDmw+%28%E5%A2%99%E5%A4%96%
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