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1 April 2013

经济学人:中国经济:增、保、疑

增速令人失望,但这并非末日

中国的政策曾是由工程师们来把控。但现今七大常委中有三席被包括总理李克强在内的具备经济学背景的人士所占据。4月14日,李先生主持了其任内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换言之,前路颇为崎岖。

会后第二天即有一组数据证明李先生所言非虚: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增速较前一季放缓并低于预期。与其说是扰人不安,不如说这一数字使我们感到困惑。中国就业市场看上去仍未饱和:野村银行的张志伟自2001年起统计中国空缺的岗位与应聘人数比,此项数据在一季度高达创纪录的1.1。与此同时,信贷市场正呈现出难以置信的宽松景象:汇入中国经济的融资流(包括银行贷款;信托公司贷款与企业债券)在今年一月创下历史新高,并在三月与此记录持平。

信贷量、经济增速、就业数据三者间关系并非瞬时传导的。经济增长放缓后需经一段时间方能波及就业市场,因为老板解雇员工毕竟需要犹豫。与之类似的,宽松的信贷环境仍需一段时日(据估计最长可为9个月)方能为经济提速。这段间隔会漫长且变化多端,「经济学家」能将此间绝大多数并未事先预料到的好结果关联去自己偏爱的原因上。这大概能解释他们的声望为何不及工程师那么高。

地球公转规律可能也影响到了中国下滑的经济数据。去年是闰年,第一季较今年多出一天,UBS银行的王涛指出,如果将那一天补偿进去,那GDP一季度同比增幅将更接近8%。

这可能也因受到了中国政坛新星们所发起的艰苦朴素运动的冲击。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至二月大型餐饮企业营业额自1978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另外,新出台了对二手房交易征收20%差额税的政策,这在限制房地产投机的同时令房屋新开工量转降。
重质不重量

要理解中国GDP的低增幅可能比解释其原因要容易。中国新一届政府班子在力争「发展增长中的质量与效率」,如此一来,经济增长量的下滑便说的通了。

更高效的经济增长需要每等值一个人民币的额外产出所需的资本投入(例如能源、劳动力)降低。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季度中国GDP增幅中仅有30%由投资所贡献。这对一个习惯性被指责能于荒地架桥的经济体来说,是异乎寻常的。作为参照,2012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过五成;这个比例在2009年则是超过87%。

缺口由最终消费支出来补足,尽管受勤俭浪潮影响,这一块还是占到一季度GDP增幅的55%。

调查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Mark Williams说,通常第一季度的消费量会走强。但消费比重的增强并非季节性偶发事件。2011、12两年中消费都压倒投资在经济增幅中的占比,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的良好信号终于显现了出来。

中国开支结构的转型恰为生产结构正经历改变的投影。服务业已连续三月较工业在GDP中占比更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金融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与中国的整体繁荣程度相比仍有待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服务业将在今年成为经济支柱。

「工程师」们可能会对此感到一丝怅惘。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景搭起了模式,他们建起了看得到的建筑,创造了能传承下去的资产,他们不在乎消费者无聊的小愿望。与之相反,「经济学家」相信亚当·斯密曾提出的「劳动产出的唯一目的(是满足人无厌的欲望)」。如此看来,这个礼拜的数据增幅缓则缓矣却更平衡更倾向于消费者。即使超额产量的唯一目的不是人的消费,那也已是55%的目的了。「经济学家」们理应对此感到安慰。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9173?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