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April 2013

香港殘局

想一想我發覺香港走到這個地步已經是一局殘棋,再怎麽走也不會走出什麽結果來。

在政治的原理上,要突破現在的困局就必須認清後殖民地問題,更新社會契約,利用這種向心力形成一股新朝氣以對抗慣力所形成的暮氣,這樣才可以打開局面。現在香港所爆發的罷工、強積金爭議、樓價高企、租金上漲、不平等擴大等等問題都在説明政治經濟概念必須要轉變,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不能作爲惟一的經濟理念。只要能向公衆說明這一點,集中力量往這點推進,配合民主的呼聲,事成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然而香港的政治人物沒有能力或魄力去走這一著。對大多數所謂「溫和派」政黨人士來説,他們不敢不願意也不懂作出這樣的經濟論述,因爲這樣會得失他們的中產、「專業人士」的票源,而且他們可說是完全不懂經濟。而那些所謂「激進派」,他們就只懂得叫口號,沒有能力向公衆説明他們政治概念的内容與實際影響力,「激進」是爲了區別「溫和派」而激進,結果就是分裂大家的政治資本,各政黨不能集中力量往緊要處痛擊。公衆把這些鬧劇看在眼裏,就不會對政黨人士存有任何希望,所以現在政黨已經不可能再有作爲,沉底卒是也。

因爲這種形勢,非政黨的政治力量也隨之興起,有陳雲、戴耀廷等輩。這些人的呼籲聚集了很多不在信任政黨的人,認爲在整黨以外可以有一番作爲。因此某程度上,他們填補了政黨所遺留的空缺,按道理說是可以拉長戰綫找新角度去切入問題。但他們從來沒有想清楚整盤棋應該怎麽走,只能提出一些零散的點而不能作全局的組織。陳雲提出本土論,卻沒有能力提出相關的政策與行動,結果就變了「一舊雲」,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戴耀廷除了傳教和提出國際標準之外就沒有其他可說的。他們並沒有能力去認清香港社會所面對的真正問題,因此也沒有能力提出實際的策略來。

又有新興的非政黨組織,甫剛建立就提出說要遊説商界,已經是逆著香港的政治經濟趨勢而行。我建議他們說行動要配合潮流,要提出經濟模式的改變,現在想一想就覺得他們根本不可能接納。首先是他們並不理解經濟模式改變的重要性,否則他們不會提出遊説商界。另外,他們現在最大的財政支持極可能是來自一個信奉原市場教旨主義的資本家。嗚呼!李自成也知道「迎闖王,不納糧」,孫文也懂得「平均地權」,何以當代的政治人物不懂向歷史學習?這些非政黨的政治力量就好像從來沒走過一步的「皇后」與「教士」,徒佔據了幾條軸綫,但因爲沒有與局勢與其他相配合,結果就當然是發揮不出它們應有的力量。

現實就是,除了「民主」這個口號之外,這些政黨與政治力量完全是風馬牛毫不相及,對社會沒有一致的想法,因此根本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胡亂下子,抵消力量之餘更互相卡死下著。除非他們肯放下成見、身段、意識形態,按照全盤的局勢下子,否則香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但要他們做到這點,這可比上青天還要難。同盟會就是有好幾個同類組織所共建的一股政治力量,有現成的歷史不學卻去搞什麽「國際標準」,就是想汲遠水以救近火,誤之甚矣。



from 山中雜記 http://montwithin.wordpress.com/2013/04/30/%e9%a6%99%e6%b8%af%e6%ae%98%e5%b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