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15-8-2012
在一些非洲國家(包括加納、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莫三比克),新自然資源的發現引發了一個重要問題:這些飛來橫財是富還是禍?會帶來繁榮和希望,還是與眾多先例一樣,成為政治和經濟的詛咒?
一般而言,資源富裕國經濟發展要比資源貧乏國表現更差。資源富裕國增長更慢,貧富不均的情況更嚴重,與你所設想的正好相反。畢竟,對自然資源課以高額徵稅不會讓它們消失,這意味着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國家可以用它們來為教育、醫療、發展和再分配融資。
資源充裕國的詛咒
經濟學和政治學有一個較大的分支致力於解釋這一「資源的詛咒」,公民社會團體(如歲入觀察和採掘業透明度計劃)的成立便是為了與此鬥爭。
眾所周知,資源的詛咒包括三大經濟成分:
‧資源富裕國的貨幣總是強勢的,因此阻礙了其他的出口。
‧由於資源開採通常不會創造很多就業,因此失業率會上升。
‧資源價格的波動導致增長極不穩定,國際銀行在商品價格高企時湧入,在商品價格低迷時湧出(這反映出一條亘古不變的原理,就是銀行家總是把錢借給根本不需要錢的人)惡化了這一狀況。
此外,資源富裕國通常不會追求可持續增長戰略。它們不會認識到,如果它們不將資源財富用於地上的生產性投資項目,事實上它們會愈變愈窮。政治上的無能加劇了這一問題,因為爭奪資源尋租的衝突滋生了腐敗和不民主的政府。
對 於這些問題,每一個都有眾所周知的解藥:低滙率、穩定基金、對資源收入(包括該國人民)的小心投資、禁止借貸,以及透明化(以便讓公民至少了解錢從何來, 向何處去)。但逐漸形成的共識是,這些措施雖然必要,卻並不充分。新致富國需要採取多個步驟才能增加「資源祝福」的可能性。
首先,這些國家 必須在確保公民獲得資源的完全價值方面做得更多。在自然資源公司(通常是外國企業)和本國人民之間往往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前者希望將支出最小化,而 後者希望將之最大化。巧妙設計的拍賣,提高競爭的透明度,才能帶來比黑箱作業更多的收入。開發項目合約也應該在陽光下進行,並且應該確保萬一資源價格上 漲,飛來橫財不會完全流入公司的腰包。
提高透明度及徵稅
不幸的是,許多國家已經簽署了不平等的開採合約,資源價值被外國公司攫走了。但有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重新談判;如果重新談判不可行的話,可以徵收意外利潤稅。
放眼全球,各國已開始如此行動了。當然,自然資源公司也會有所準備,強調合約精神不可侵犯,還會以徹資來威脅。但結果通常正好相反,公平談判可以成為更好的長期合作關係的基礎。
非洲國家博茨瓦納對此類契約的重新談判,為其過去40年令人矚目的增長奠定了基礎。此外,不但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財務了重新談判的做法,以色列和澳洲等發達國家也在這麼做。連美國也推出了意外利潤稅。
同樣重要的是,從自然資源中賺得的錢必須用於促進發展。就殖民勢力將非洲視為榨取資源的物件。一些新的資源買家也抱有相同態度。
基礎設施(公路、鐵路和港口)的建設帶有唯一的目的:讓資源以最低的價格運離該國,在開採國處理資源根本不予考慮,更不用說開發基於資源的本地工業了。
為長期發展奠基礎
真 正的發展要求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關係:培訓本地工人、發展中小企業,以供應資源開採業和油氣公司的投入、就地處理資源,以及將自然資源嵌入該國經濟結構 中。當然,如今這些國家在這諸多方面並不具有比較優勢,有人會說國家應該堅持自己的優勢。從這個角度講,這些國家的比較優勢是讓其他國家開採它們的資源。 這是錯誤的。起作用的是動態比較優勢或長期比較優勢,這是可以培育的。
40年前,南韓的比較優勢是種植水稻。如果它堅持這一優勢,那麼永遠不會成為如今那樣的工業巨人。南韓也許是世界上最具效率的水稻生產國,但會一直窮下去。
公司會告訴加納、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莫三比克快點行動,但它們有充分的理由謹慎行事。資源不會憑空消失,商品價格也在上漲。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可以實施所需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確保資源的好處能被所有公民分享。
資源應該是福,而不是禍。它們可以是福,但不會自己變福,也不會輕易地變福。
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近著有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8/joseph-estigli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