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0 August 2012

亚洲前哨:谎言和传奇刺激中国的常春藤之梦

核心提示:媒体的赞誉、网上的传奇和骗子杜撰的畅销书,让哈佛这样的美国顶尖名校被笼罩了一层神秘和崇敬的光环。尽管很多传奇和谎言已被拆穿,但这些顶尖名校仍然激励着中国学生努力奋斗以跻身其中。

发表:2012年8月6日
作者:Michael Evans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哈佛神话激励着他们追逐成功的梦想,同时也滋生着他们对现状的批判。

Inline image 1
【中国学生在哈佛。】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学生为跻身美国大学而奋斗,美国顶尖名校也被笼罩了一层神秘和崇敬的光环。媒体的赞誉、网上的传奇和一本已被曝光是骗子的艺术家所写的畅销书,这些都为美国大学生塑造出一副为追求知识艰苦朴素、勤奋不息的形象。

2008年,中国的互联网上首次出现一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钟还挤满学生的照片,现在这张照片已传遍了网上的每一个角落。自称目击过此景的人证实了照片的真实性,并称在开学后任何一个夜晚都可以看到这种座位上坐满了疲惫的通宵学习者的场景。

这种情形与现实大大的不符。因为美国的大学生绝不是神话中描绘的这样"头悬梁锥刺股",即使是最好的学生。然而,中国的抱负是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所以不仅是哈佛,就连整个美国教育也成为了许多人眼中对中国大学缺点的有力控诉。虽然从1999年起每年的教育支出都增加20%,但到目前为止教育体制仍然令人失望。虽然教育支出目前为每年6000多亿元(合一千亿美元),是所有支出中最高的,但中国也从未培养出哈佛、耶鲁或麻省理工这样顶尖的院校。因此,学生只能到海外寻求理想中的高品质教育。

哈佛在名校中位列第一。据该校校友会说,今年将有40名中国学生进入哈佛,另外有288名学生进入了文理研究生院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还有254名中国学生进入了哈佛的专科学校。今年,中国已经超过加拿大成为哈佛最大的国际生来源。2010年10月,作家吴宝生(音)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关于他近期的美国旅行的文章。当然,他的第一站就是哈佛。吴描述了他曾在电视纪录片中看到的图书馆景象,印象深刻,于是他凌晨4点起来到哈佛校园中散步。

他回忆说:"在清晨阳光熹微的宁静中,学生们站在湖岸边、路上正进行着晨读。我走进哈佛图书馆,看见所有阅览室的灯都开着,每个座位上都坐着一个正埋头苦读的学生。"

其他自称游客的人也对哈佛校园的神圣发表过类似评论,他们将其描述为一个对学习孜孜不倦几近于修行的团体。

一家广州的报纸在报道一个哈佛学生的生活时说:"在校园里,你不会看见任何鲜艳的服饰或化过妆的脸。没有人闲逛,他们都迈着快速而果断的步伐。"

在中国,哈佛这个名字有着持久的魔力。2000年,《哈佛女孩》成为了中国畅销书,其中讲述了刘亦婷的故事。她从四川省到马萨诸塞州剑桥(译注:哈佛大学所在地的经历激励了一代父母,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够如是。今天,那些诸如《哈佛家训》、《到哈佛去》的书名还在用着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赢取急需建议的家长的信任

2008年,《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成为了有关哈佛的畅销书。作者丹尼·冯称整个哈弗图书馆都贴着各种格言,而此书就是围绕那些格言写出的励志冥想。

20条励志谚语中的第一条就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数月后,这个被拍下的图书馆格言又为中国迷信的哈佛神话增添了一个光环,上面两句常被放在各大网上论坛。冯的书赢得了整个中国的赞誉,而他的格言也被流行杂志翻印,甚至共产党的理论期刊也会引用。

广州《羊城晚报》2010年发表了一篇常被转载的文章,引用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人谢娟(音)的话,她回忆起会见一个去哈佛深造的北京女孩的情景。

女孩说:"在哈佛我一周阅读的书籍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

但是同时,哈佛神话也反射出了两个国家教育方式的根本差异。

《羊城晚报》也引用了丘成桐教授的话。他是一位自1987年起就在在哈佛教书的华裔数学家,以批判中国教育体制闻名。丘成桐说,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主要是在为重要的高考做准备。那些足够幸运通过的孩子能够在大学过着相对轻松的生活,这是大约九年的填鸭式教育后的一次解脱。相反,丘成桐说,美国模式是从小学开始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在大学是最需拼搏的时候。

"中国大学生用四年来放松,而美国大学生此时却是最勤奋的时候,他们用这宝贵的四年积累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至于结果,丘成桐并不讳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算拥有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人才。"

其他一些批评更是深刻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美两国教育的本质差别

《羊城晚报》引用的另一位"卢教授"的话:"美国教育的智慧在于,先让孩子开始理解,思考,然后再接触知识。"

"通过让孩子有自己的理解,美国教育培养了中国教育所没有的一样东西——智慧。美国学生就有一样中国学生没有的东西,就是创造性。"

但是,当哈佛神话和它所隐含的批评在中国反响热烈之时,还有许多人怀疑那些极端言论的真实性,其中有一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谎言。

2009年12月,上海教师陈应宏指控丹尼·冯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纯属虚构。陈之前联系过哈弗图书馆,并向他们询问了有关格言的事,得到的却是"从无此事"的答案。几周之后,冯承认是他自己编造的格言,而他的书也立即被停止出版。而那些"格言"却仍然大摇大摆地出现在社交网络和博客当中。

而中国互联网社区中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社交网络"豆瓣"上的一位网友写道:"外国的大学生可能在学习上会花很多时间,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也是人,而不是机器!"还有一些人戏谑地问照片上的"4点"究竟是美国时间还是中国时间。

但许多质疑这些谣传的人也说,需要解决的是这个传说所映射出的现实问题。

新浪网上最新的评论写道:"不管(照片)是真的还是假的,哈佛的学生比大多数中国学生勤奋是事实,哈佛培养的人才多于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事实。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一位网友在豆瓣上谈到丹尼·冯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我们不要再争论是真是假,这些格言仍旧励志。如果你的生活过得太舒适,那么你永远不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在6月高考后,中国许多媒体都在关注国内的高考生,而显然这一学术奋斗的讯息已经深入人心。叶影娴(音)是广东省高考前十名,她对《南方都市报》说,她的成功要追溯到高一时期,那时她在网上浏览,第一次看见哈佛图书馆的那张照片。

叶回忆说:"第一眼看到它之后,我就难以忘怀。可能我永远无法和他们一样勤奋,但我却被他们的精神激励着。"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这里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穿墙查看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from 译者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