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23-8-2012
美國總統大選戰情白熱化,共和黨參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公布委任威斯康辛州議員瑞安(Paul Ryan)為副手人選,令選情出現轉機。
事實擺在眼前,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四年,經濟層面不見起色,債務危機愈見深化,失業率持續高企。面對這個「充滿弱點」的對手,羅姆尼理應輕易取勝,可惜政治手腕和選舉工程均非奧巴馬對手,而且羅姆尼並非「深色」共和黨,加上「冷門」摩門教徒身份,以致民望一直落後。
羅姆尼冒險委副手打經濟牌
羅姆尼始知勝算不高,惟有兵行險着,決定放棄佛羅里達州的選票,勇敢任命右翼保守的瑞安做競選夥伴,將選舉議題從政治拉回經濟,務求重創奧巴馬的弱點。
政治需要「打手」,年僅42歲,現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瑞安,其戰鬥力就是文思敏捷、口齒伶俐、立場鮮明且堅定。美國經濟疲弱,奧巴馬政府「窮得只有錢」,「印銀紙」早被市場宣布救市無效;相反在瑞安提出的預算方案中,其大幅削減聯邦預算、全面減稅等財策,一於借助市場復甦經濟為政策主打,從而爭取選民的注意力。
不過,有利亦有弊,其中他提出削減7,000多億美元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開支計劃,就被主流媒體大肆攻擊,指其「唔想公公婆婆睇醫生」,大打「道德牌」。然而,凡事不能看表面,若大家多讀外國新聞,便知道瑞安並非「推公公婆婆去死」,而是希望為現有醫療保險計劃引入市場機制,讓這制度最終不會步向破產的結局。
奧巴馬穩現狀經濟兩陣對決
改革Medicare就差不多等於放棄佛羅里達州,因佛州就是全國的退休人士聚居的地方。然而,回顧過去十年的美國大選,佛州的中間選票存在不可忽視地位。在2000年及04年,民主黨競選失敗,就是輸在得不到佛州的選票。可是,08年奧巴馬成功進駐白宮,全因其以「Change」為主的政綱,成功俘虜佛州的中間選票的歡心。
有時候政治就像你去下一盤圍棋,打法人人不同,時而進取,時而保守,才是致勝之道。筆者認為現在羅姆尼用的就是調虎離山之計,瑞安是他最重要的一隻棋子;減稅政策是他對奧巴馬的嚴厲攻擊。依現時選情來看,民主黨和共和黨均沒有必勝把握,因此動員能力勢成兩黨勝出的關鍵因素。
眾所周知︰高風險、高回報。自從羅姆尼宣布委任瑞安後,路透社在8月11日至13日訪問了508名選民,當中有51%受訪者表示,對羅姆尼的看法無變,僅有26%被訪者說,對其好感有所增加。由此可見,瑞安真的是羅姆尼的高風險投資,可是最終回報卻屬未知之數。
從宏觀來看,瑞安的出現把美大選聚焦於美國國家財政問題,也可說是「Supply Side」和「Keynesian」兩大經濟理論陣營一次大對決!債務問題最佳答案是經濟增長,當經濟增長時,同樣的債項相對來說會較易負擔。關鍵是,當債務纏身之時,政府可以如何刺激經濟增長,是一個難題。
面對這個難題,「Supply side」會建議︰減稅率,便可以提供生產力,刺激經濟;而且,由於經濟活動較多,減稅率不單不會減少政府的實際稅收,更會增加庫房收益,有效平衡政府預算,長遠減少債項;同時間,要減少政府開支,使政府行為不會crowd-out私人市場的活動。政治上,批評者會認為Supply Side的建議,只是為富人減稅開脫,迷信「滴流效應」,相反卻減少對真正有需要的人的福利。學術上,也有不少的論文質疑,究竟減稅率能否真的增加政府稅收。
相反,Keynesian的方法就比較廣為人知,但來來去去卻只有靠政府帶頭花錢,希望能刺激消費和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不過,通常未見其利,前見其害,就是使政府的負債更深,更會造成「大政府」,減少私人企業的生存空間。
共和黨勝選料前景更不明朗
總結來說,如果奧巴馬勝,整體會是more of the same,維持status quo,即是說美國經濟應該會半死不活,國債問題會持續惡化。相反,如果共和黨勝,假設真的行Supply Side的這一套,那麼結果相對更不明朗︰如果減稅率不能增稅收,而減開支又有政治上的阻撓,結果是政府收入減少而開支卻仍然高企;就算減稅真的成功刺激經濟增長,國債這個炸彈仍然蓄勢待發。
中國政治及經濟地位崛起已成事實,美國要保住「一哥」地位,契機在於解決其債務問題,讓經濟重拾升軌。須知道,政府不得民心,推政自然難上加難。現時全球經濟走勢取決於政治選擇,各國財金官員的言行舉動,早已牽繫市場敏感的神經。是次美國總統大選,本港投資者當然是隔岸觀火,但看戲之餘,亦須留意魔鬼中的細節,因美國新總統隨時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新局面。
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學院客席副教授;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