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到書展來,是要分享他是如何發掘創作靈感的。他說,一個創作人一生要創作的題材,都可以從他的垃圾箱中找到,因為創作離不開自己最貼身的事。
有些人總是想寫很大的題材,但永遠寫不好,因為根本對題材不認識。故此創作的時候,你要由自己最貼身的事情出發:
什麼事最打動你?
什麼事最令你牽腸掛肚?
什麼事讓你晚上睡不著?
彭浩翔說,這大部份來自一個人的「人際關係」。
比如他到北京定居,本來是想了解內地人的愛情觀,拍一部有關北京人的愛情電影。但他發現雖然在北京住了兩年,但仍和當地人有一些距離,而經常和自己伙在一起的,還是以香港人為主。結果他拍了一部「住在北京的香港人」電影,那就是【春嬌與志明】。
他說,每個人都可以做創作,只要你的人際關係夠多,資料庫夠大,就可以有不盡的題材。
豐富的人際關係當然可以激發許多靈感,但我想不少偉大的作家根本十分孤僻,喜歡獨來獨往,並不是純綷靠人際關係得到題材的。因此彭浩翔提到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更值得借鏡:尋找一種普世接受的情緒,套進故事中。
他記得自己在戲院看Toy Story時,曾經被一幕觸動落淚:巴斯光年一直以為自己是獨一無二、與總部失去聯繫的太空人,某天他看到電視廣告才發現,原來整個貨架上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樣的玩具。他一點也不特別。
彭浩翔說,看到這裏他便哭了。他想到每個人總有一個階段,覺得自己和所有人都不一樣,覺得自己是與別不同的。一直到你融入社會,第一次遭遇到挫折時,才會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的特別。
這幕成功之處,是捕捉到一種能引起大部份人共鳴的情緒,然後把它放在故事中呈現出來。這是一個好劇本。
他記得自己拍【買兇拍人】時,也有類似的經歷。當時電影公司說,只要他再寫一個類似成名作【全職殺手】一樣的殺手故事,就可以立即開鏡,其他題材就免問了。他有一種屈就的感覺,卻又不得不想盡辦法令自己樂在其中,而非怨天尤人。
如果純綷寫一個導演如何在環境不利下自處,那無法成為一個「故事」。於是彭浩翔提煉了這種感覺,將之轉發成一個殺手、一個電演導演、和一個AV「勃起輔導員」合作的故事:三人都無法從事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但內心深處卻都有一個偉大的偶像作目標,在屈就的環境下三人唯有互相扶持,發揮各自長處,努力完成工作。
彭浩翔一再強調:故事可以天馬行空,但感情卻必須引起共鳴。所以創作的次序應該是,先從最內在的感情出發,再去配合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不能本末倒置。正如你不能在找到房子之前,先做好室內設計。
其實哪怕是以上所分享的創作心得,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不是什麼祕訣。好與壞作品的區別,往往就在於創作人對身邊的人事是否敏感,並能否深掘那種感覺,再將之用故事的形式呈現。小孩子也許會喜歡曲折離奇的故事,但人長大了就會發現,最打動自己的往往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它勾起的情緒和情懷。
我想,不必羨慕別人總像有取之不竭的題材,其實每個人都有許多可供發揮的故事,下次覺得心動/狂喜/悲痛 /委屈/懷疑/期待...的時候,記住那種感覺,將來寫文章時用。
from 這雙手雖然小 http://wongleona.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