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5 August 2012

你替谁说话?——记者的四种类型

有好几个记者,在采访中遭人质问:“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句“政治不正确”的问话,既是笑谈,又精准地映射了中国的现实。

其实,“替谁说话”这个问题,的确可以成为一种给记者分类的标准。前段时间,学术期刊《The China Quartely》就刊登了一篇由悉尼科技大学学者何尚恩(Jonathan Hassid)撰写的论文,他提出了当今中国记者的四种模式,其划分依据可以简单总结为“替谁说话”。

“替党说话”的记者当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也就是所谓“喉舌”。这类记者在西方的学术圈和传媒圈中被讨论得很多,他们往往被视为毛时代的过时遗产,自从1978年开始便在数量和地位上逐渐衰落。何尚恩在论文中引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近40%的记者是党员,而整体上只有5%的中国人是党员——这或许能证明共产党对新闻宣传的重视,但绝不表明这40%的党员记者都属于“喉舌”类别。

“总体来说,他们是一个对现状满足的群体,没有改变现实(rock the boat)的想法。”通过多例深度访谈,何尚恩总结。

“替老百姓说话”的记者也是一个重要类别,何尚恩称之为“鼓动型记者(Advocate Professionals)”。他们往往关注地方的贪污腐败问题,关注环境污染事件的受害者,为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鼓呼。这类记者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介入现实,改变现实。

可以想象,在何尚恩笔下,我所供职的《南方周末》一定是盛产“鼓动型记者”的地方。此外,他还提到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和《财经》。其实,从梁启超开始,中国的新闻人就传承着这样的血液:批评政府,启蒙大众。

不过,何尚恩认为,除了这两种类型,中国的记者其实还有两类。

一类是“替钱说话”的记者。在论述这类记者时,他主要是在指出中国新闻界那些不光彩的怪现状:收“车马费”(有记者在访谈中说“车马费是应该的”),要“封口费”,甚至主动敲诈勒索。这个群体不在少数。

另一类是“替客观事�®



from 绝版青春 http://www.fangkc.cn/2012/05/four-models-of-the-fourth-estate-i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