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3 August 2012

闽南制造业病危:税费凶猛 工厂不忙生产忙租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厦门、泉州所处的闽南地区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之一,这里的运动鞋、男装、伞业、食品等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居重要地位。但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这些工业园区采访发现,以往充斥于工业区的招工广告明显减少,而出租厂房的广告却明显多了起来,“不忙生产忙租房”是多年来不曾出现的怪现象。
  从短期来看,这是受订单萎缩、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企业试图通过出租厂房减损止亏;而从长远来看,则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主对“做工厂”信心产生动摇,开始出现收缩经营逐渐脱离一般制造业的“收摊子”心态。“不忙生产忙租房”,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剧的困境,更折射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遭遇的阵痛。
  工业区内租厂忙
  近期,记者多次来到厦门市岛外的各大工业集中区,与往年随处可见的招工广告相比,出租厂房的广告明显多了起来。
  厦门环东海域工业区内有上百幢工业厂房,59号楼悬挂的红布条写成的巨幅招租广告十分显眼。循招租电话打过去,对方表示,整幢楼5层有好几千平方米,整幢都可以出租。
  在环东海域47号厂房,“厦门市功成投资有限公司”的招牌还在,但里面已经是一家小型木制品厂。一位员工说,木制品厂是去年底租了这幢楼,现在用了3层,但加起来只有几十个工人。现在也要转租部分出去,减少支出。
  在几个工业区,值班的保安都表示,这种“一幢5层厂房只有几十个人”的情况很普通,不少厂房都是“人少楼空”。
  在同安的一处工业集中区,记者循招租广告走进浩鸿达服装织造有限公司,当记者表示对企业出租厂房现象不理解时,公司负责人蔡先生却十分“淡定”。“现在工业区里都在忙租房,出租两、三层的十分普遍,整幢楼出租的也不少见,很少有企业能用足5层的。”
  据蔡先生介绍,企业现在只剩下七、八十个工人,订单都不够工人做。公司厂房大楼的第三层已经租给一家包装制品厂,现在还要把一楼和二楼也租出去。
  与浩鸿达相邻的金诚隆(福建)服饰织造有限公司,老板没有在厂里,委托保安带记者看看要出租的厂房。这家公司厂房一楼大约有一千多平方米,正待出租。
  泉州市一家在境外上市的鞋材企业,其企业工业园占地在百亩以上,一幢幢的厂房颇具规模。这家原以生产鞋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正将工业园内的大量厂房招租。记者在现场看到,已有多家承租企业进驻。门口保安告诉记者,这里大部分的厂房用于出租,公司自用的已很少,一平方米月租金8元多。一家公司租了一幢5层的厂房,外加两层员工宿舍,一年的租金170万元。
  厦门、泉州两地的多位受访企业业主告诉记者,比起张贴的招租广告,更多的企业则是在圈子内“推销”厂房,有出租厂房意愿的企业不在少数。
  想出租的不少,愿意承租的又如何?厂房租金的价格一定程度显示了当前工业厂房的供求关系,在闽南一带,目前工业厂房的每月租金大约在8元到12元/平方米,并不算高。
  出租厂房有苦衷
  一位伞厂老板几年前在厦门曾一次买下了两幢工业厂房,但目前大部分出租,只留小部分自用。他说:“厂房也不好出租,不是没人要,就是租金太低。”
  闽南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制伞基地,今年来出口下滑之严重让业内人士始料不及。这位老板的雨伞厂每年出口都在几千万元以上,还在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销售点接订单,在当地雨伞厂中算是不错的企业。但这家工厂今年上半年产能至少减少30%。现在工人做的只好用来库存,库存量已超过5千万元。
  对于出租厂房,雨伞厂老板认为“实属无奈”。他说,以一幢5层建筑面积超过5千平方米的厂房来算,一年租金不过五、六十万元。而在正常年份起码可以做出5千万的产值,哪怕只有1%的利润也好,也就是五、六十万,但现在难的是这1%也赚不到。
  “我搞伞业这么多年了,过去都是想着买地扩大厂房,今年实在是没有订单,不然以我们这个规模,根本不在乎这点租金。更难的是短期内看来不会好起来,市场形势还会继续恶化的可能。房子空置着,还要交土地、房产税,租出去就当是有个人看房子。”上述伞厂老板说。
  一家在闽南地区有一定市场影响的包装材料厂老板则说“大家都搞工厂多年,现在却纷纷要出租厂房,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无钱可挣。”
  这位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行业毛利只有10%,要缴增值税和各种地方税费,还有不小一笔银行贷款利息,另外有销售业务员提成、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物流费用等几大项支出。一个年销售额亿元的工厂,最后剩给企业的利润只有一两百万。遇到一两笔货款要不回来,一年就没有赚头了。“以前赚了点有些积累的人,干脆把厂房租出去,起码赚了个轻松。”
  在感慨利润下滑无钱可挣时,不少企业主都对一般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表示担忧。“成本在增长,产能在增加,价格在死拼,利润也就自然没有了”。
  晋江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在全球各地资本市场上市的鞋企就有10多家,但其中相当部分企业还在“拼产能”。晋江当地的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虽然包括安踏、三六一度、匹克、特步等在内的几大体育用品品牌公布的销售额同比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已经由前几年的年均20%甚至30%下降到了20%以内。现在晋江鞋企去库存的压力很大,一些大企业的库存都是好几个亿。由于终端库存数量过大,企业在去库存化过程中竞相打折等,导致市场整体萧条。就其掌握的数据看,2011年有的企业关闭的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
  一些地方经济部门的官员则说,现在低端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不然工厂没有出路。现在国家倡导转型升级,但在基层落实谈何容易,不仅需要企业主动努力,也需要政府在大的营商环境上有突破。
  实业发展出现警讯 一些研究人士忧心道,这么多企业出租厂房收摊子,意味着大家不想再增加投入,这对实业发展来说是个警讯,因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又如何提升?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产值都在几千万甚至近亿,算得上行业的“中坚”,企业主也都经营工厂10年以上,早已超越了“为生存打拼”的阶段。他们普遍对工厂颇有感情,也对实业感兴趣,出租厂房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无奈之举。从长远角度考虑,一些人对经营工厂的信心开始产生动摇。
  厦门信联印务有限公司几年前购置了一幢位置不错的厂房,花了几百万好好装修了一番。公司负责人说“我们高标准装修,从没想过要出租,租金对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来说没有多大意义,还没有我当初装修花的钱多。但现在短期内难看到市场回暖的迹象,总不能老空着吧,还要雇人搞卫生。”
  对于舆论经常反映的企业缺工、缺地、缺信贷等中小企业几大发展难题,他很不以为然。“现在企业最缺的是利润,没有利润,工人招不起,银行钱借不起,土地用不了。”
  记者接触的多位工厂主,有“收摊子”思想的不在少数,但想完全收也并非易事。在闽南一带,工厂间一般都有赊欠原材料和被拖欠销售款的问题,哪家工厂一说不干了,原材料商马上上门要账,经销商则趁乱赖账,企业一下子就倒闭了,收摊子还不能全收。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文溥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发展已有30年左右,一般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现在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在以G D P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下,不少地方还热衷于引进新项目,增加新产能,并通过土地、税收和降低环保标准等手段,刺激投资,加剧了产能的过剩。在当前国外市场需求趋冷,国内需求市场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制造业“以量取胜”的发展路径很难再走下去。
  一位将部分厂房出租出去了的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就飞往苏北。他的一个朋友在那里搞房地产,他也想参与其中换个出路。他说“现在这么严厉的调控政策,房价还是没见什么跌,房地产的生意怎么也比搞工厂强。”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2573?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