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1 April 2013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

(這是一篇隨筆)

photo (9)

小時候對她的第一印象,已經是她在人民大會堂仆倒那一幕。當時我還小,不太明白什麼是中英談判,我只知道首相去跟鄰國總書記談判。小時候認識的書記,是校務處那位,我不明白為什麼她要去跟鄰國一個書記談判。從大人口中得知,戴卓爾夫人去談判失敗,失了心神所以仆倒,自此之後,周圍的大人都在說「大鑊喇,大陸要收番香港!」 ~庫斯克《戴卓爾夫人光譜測驗》

「現在西方遇到重大經濟問題,中國的老百姓養成了一種自得心態,覺得自己的制度比西方還優越。中國人追求的是金錢,不是自由,他們認為錢和自由是魚與熊掌的關係,寧可要錢不要自由,這是中國和西方百姓很大的區別。

你剛才也承認,道德已經崩潰到谷底,我基本同意。中共建國60年,前30年是教你怎麼做暴徒,用是否心狠手辣、殺人如麻的標準來檢驗人品素質,你越壞,獲得的評價越高。我現在還牢牢記得紅衛兵毒打那些老師的景象!後30年不這麽教你了,改用金錢腐蝕你,教你怎麼貪婪。60年下來,人民變得既殘暴無情,又無比貪婪,還沒有廉恥。在這種情況下來一個大的社會制度動盪,我不認為會有什麽好事。把原來鎮住全局的大流氓推倒了,讓無數的小流氓跑出來自由行動,那才是最可怕的噩夢。」 ~蘆笛《從不同背景理解人民對民主的需求》

殖民主義是一種剝削無疑。但英殖時代之所以令人懷念,不全然是一種盲目的眷戀。感覺上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之前,香港人對於「1997」的感覺都是「仆街喇大陸要收返香港」!因為1949以降,大陸逃難到香港人恆河沙數,以至港英的「抵壘政策」實際上也是對中共統治的有效反宣傳。以一個飢荒不絕,殺人如麻,混亂不堪,自毀文化的國度來說,隨便挑一件事也足以讓文明社會的人膽戰心驚。

當然,同時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歧視一直存在,不過港英政府確實在各方面取得很好的平衡,將這些歧視和剝削隱藏得很好。 除了上述的反宣傳外,七十年代興起的麥理浩時代也起了穩定的作用。這又與英國當年的工黨福利國策隱隱相隨。所以八十年代初大陸決定要收回香港時,香港人的反應不令人意外。

而接下來是英國戴卓爾夫人的改革,將英國國策來個大扭轉,這也影響到港英在香港的「撤退」任務,配合新公共行政的思潮,私有化等乘時而起,香港本地華人勢力漸次抬頭──其實自七十年代開始因應六七暴動後的情況也已陸續出現本土經濟「大班」,這次是政治勢力抬頭。於是造就一批本土政治新貴。這些人經歷長久的殖民政治黑暗出來,政治被英殖長時間邊緣化,這些人從「英」「華」對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環境中出來,難免會在政治之上加上一層國族的情感,而香港往日的知識分子又確實曾與故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才會出現「建設民主中華」的口號,當中的表表者,自然是民主黨。

這也許是民主黨會跟中聯辦密室談判的其中一個遠因。香港很多參與社會運動的人,仍願意與「中國」連結在一起,但這個究竟是「中國」還是「故國」?今日的大陸經歷過最少整整兩代的催殘,全方位與故國文化切斷,所剩的只有土地這個最後的極弱連繫。文字變了簡體,宗教沒有了,信仰沒有了,整個中共文化原本就是蘇俄的,更加像癌細胞一樣吞噬剿滅了原有的文化。當整個文化語言文字都連根拔起,那這些建設民主中華的人,建設的又是一個甚麼中華?這些人最大的功勞,是以「中華」去解殖,但卻不知道這捲入了另一波更大更深更赤裸野蠻的殖民主義之中。他們沾沾於自己的「勞苦功高」,卻不知道這種功勞最終是這城的緊箍咒,越聽他們,殖民化得越快,死得越慘,而他們卻因為年事已高,倒可以獨善其身。他們以為自己愛的是「中華」,偏偏這個「中華」早死了,現在的中共就像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中的變態殺人狂一般,將中華文化凌辱殺害肢解,剝了塊屍面皮套在頭上,你倒當他君子了!

但回首前塵,似乎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反殖、解殖都是應該做的,而香港的「移民城市」也決定這個地方與故國文化無可能完全切斷。香港人認識到與大陸的觀念鴻溝也是近年因接觸較多而生,加上本地出生長大的人漸次加入社會,本土意識才逐漸抬頭,一個真正的香港身份才算正式建立。可惜的是這種本土意識萌芽在這麼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政治上被北方打壓,社會上,那些當年反殖的人,上位的人,也沒有這樣的氣度、才華去包容並蓄壯大發展這種思想。那些人廿多年前乘時而起,安逸久了卻不知道甚麼叫交棒,甚麼叫栽培,他們沒辦法將自己當成推動下一代發展的推手,拙於建立一套傳承的體系。於是他們只懂得叫囂一代不如一代,卻又不懂得自省自己如何一目之蔽不見輿薪。

那些到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是有罪的,罪也許不在邪惡,而在於蒙昧;不在於惡意,而在於傲慢。他們不理解社會的變遷文化的移根,也不理解土生土長一代的情懷。他們的權力是上承解殖的大潮,他們的文化上承的是走難來港的故國遺民,他們不懂得將文化和權力轉化和引導給下一代,而是像他們身體內的膽固醇一樣,阻塞在血管動脈關隘不肯走開,不懂得不理解不接納社會文化思想的變遷,卻汲汲於擺出一副家長的鐵面。

他們急於販售自己那種故國神馳的思維,然而卻渾然忘卻,你以為你的買家是同根同宗的同胞,但書不同言不同道統不同的,又豈止英國人?

題解:〈舟夜.二十八年六月〉●汪精衞

臥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柁樓欹仄風仍惡,鐙塔微茫月半陰。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淒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
(見〈掃葉集〉)



from 離經誌 http://astrophellic.wordpress.com/2013/04/11/%e8%89%af%e5%8f%8b%e6%bc%b8%e9%9a%a8%e5%8d%83%e5%8a%ab%e7%9b%a1%ef%bc%8c%e7%a5%9e%e5%b7%9e%e9%87%8d%e8%a6%8b%e7%99%be%e5%b9%b4%e6%b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