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7 April 2013

朝韩边境,韩国民众无视战争威胁

尽管当下战争言论不断,但位于朝韩边境的韩国居民已学会了接受盘旋的直升机和路边的碉堡。他们不理会危险,只关注于享受生活。

韩国汶山邑——李在恩(Lee Jae-eun,音译)把她的两个好动的双胞胎从日托所接出来,把两个孩子放入一个双座童车,她几乎看也不看头顶上擦着高层公寓掠过的橄榄绿色黑鹰直升机。

这里靠近一条分隔资本主义的韩国和共产党统治的朝鲜的戒备森严的边境。在这个住宅集中的城镇,即使在平静的时期也能经常见到低空飞行的军用飞机。而在现在这个不平静的时期,呼啸而过的直升机只是又一个警钟,提醒人们:朝鲜最近接二连三的战争威胁带来日益紧张的气氛。

不过,34岁的全职太太李在恩说,居民们已经接受了与好战的北方邻居如此接近的持续风险,以及北方邻居不时发作的暴怒。

她抱着两个一岁大的女儿中的一个,周围环绕着其他接孩子的母亲。“没错,我们察觉到新的危险,”她说,“但住在这里会让人习惯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近几周里,脸蛋胖嘟嘟的年轻领袖金正恩(Kim Jong-un)威胁要对韩国和美国发起核打击,并宣告朝鲜半岛处于“战争状态”。韩国新当选总统、这个民主国家的第一名女性领导人朴槿惠(Park Geun-hye)不甘示弱,她命令韩国军方高官在遭遇挑衅的情况下予以还击。

尽管战争言论不断,但韩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似乎照常进行。当年这个国家在1950-53年朝鲜战争的废墟上开始重建,逐渐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工业化强国,成为亚洲经济成功故事之一。住在汶山邑的人,最能体现韩国人保持来之不易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决心。汶山邑地处韩国首都首尔远郊,紧靠着紧张的边境:非军事区,60年前双方停止交战的地方。

汶山邑曾是农村地区,以出产美味的鳗鱼闻名。在大约10年前,随着韩朝达成政治和解,而在快速增长的韩国,房地产价格飙升,汶山邑被改造成了一座繁荣城镇,有一排排白色公寓高楼和霓虹灯招盘的商店。近年这里的发展有所放缓,原因是全球经济危机打击了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同时韩朝之间新的紧张气氛吓跑了一些潜在买家。

目前住在这里的4.7万居民中的一些人称,他们学会了接受直升机几乎持续不断地震荡他们的窗户,以及坦克纵队有时在演练期间堵住街道,使他们的孩子上学迟到。他们说,他们也学会了在每天早上向南行驶35英里(约合56公里)到首尔上班的路上,忽视高速公路边的一排排混凝土碉堡和守卫塔。

他们干脆不理会那些危险,而专注于享受自己的日常生活。

汶山邑隶属坡州市,市政厅房地产部门雇员宋贤荣(Song Hyun-young,音译)说,“韩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但我们对此已经麻木了。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一起死,因此我都不去想它了。”

在被追问时,许多居民承认对于朝鲜最近的威胁,对于朝鲜核武库由一名未经验证、不可预知的领导人掌控这一事实感到焦虑。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还谴责本国对封闭而贫穷的朝鲜实施的制裁。

“说实话,这一次的核攻击言论非常恐怖,”双胞胎的母亲李在恩说。“我想朝鲜是被逼到了墙角,任何人如果陷入这种处境都将反击。”

为应对这种担忧,上周坡州市雇员与警察、消防员和军队一起举行了一场疏散演习。3年前朝鲜上一次暴力挑衅、炮击韩国岛屿杀死两名平民后,坡州市修建了九座地下防空洞。若遭遇攻击,居民将被领至其中的一座。官员称,这些防空洞最近储备了手电筒、药品、防毒面具和急救箱。

但大多数居民没有采取类似的预防措施。在接受采访的七、八名居民中,没有人说自己储备了食物或补给品。许多人说他们较为乐观,认为这类准备是不必要的。他们说,他们相信韩朝共同的民族血脉将压倒政治上的分歧,阻止朝鲜兑现毁灭性的威胁。

55岁的孔顺姬(Gong Soon-hee,音译)是一名房地产代理,她的小办公室里堆满了墙壁大小的地图,展示私有地块的划分,这些地块延伸至仅几英里开外的非军事区边缘。她说,“世界认为我们正处于战争边缘,但其实我们挺好。朝鲜民族都是好人,善良的人,不是那种会突然发动战争的蠢人。”

孔顺姬说,尽管气氛紧张,新的购房者仍然络绎不绝,受到这里房价跌至不到首尔市中心十分之一水平的诱惑。她说,大多数人在查看公寓时,对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编队没什么反应。

“我猜,如果炮弹开始落下,我们可以躲到地下停车场,”她说,“但我们不为逃生计划费心。”

其他人说,目前的对峙突显出这样一个事实,即面对朝鲜的威胁,韩国处在弱势地位,因为它有多得多的东西可能失去。一些人说,韩国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愿牺牲其高得多的生活水平,这种情绪使得花钱讨好朝鲜变成一个容易得多的选项。

44岁的家庭主妇朴顺伊(Park Soon-yi,音译)正在高档的Hillstate高层公寓和零售综合商业区里购物,她半开玩笑地笑着说,“如果我们不提供援助,这种状况就将持续,那就让我们给他们一些援助好了。随后他们就会安静,让我们过几天太平日子。”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