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丰富悠久、
多民族聚居的国度,历史上不同民族相互之间不断争斗、分化、学习、融合,长期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意识。近代以来,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冲突之中,也在向西方文明的学习和借鉴之中,中国民族主义才出现并发展。也就是在中国民族主义出现并发展的这近代一百年左右,中国政治传统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和转折,在各种近代思潮(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西方思潮)的激荡下,叠呈多种革命,形塑出中国当代政治和当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本文的主旨,即在于从历史的考察着手,分析中国民族主义的这些悖论,特别是其政治悖论,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中国民族主义提供某种可供参考的概念、历史和政治框架。
概括地看,中国民族主义的近代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浪潮。即:一九一零年代初共和革命的民族主义,一九一零年代末五四运动的民族主义,一九三零年代末并断续延伸到一九六零年代末的共产党的民族主义,和一九九零年代复兴并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当下民族主义。这四波民族主义,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也各自遗留下不同的课题,尤其是展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不同内在矛盾。下面,我们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逐一考察中国民族主义的这四次浪潮,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包括其所遗留的悬而未决的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政治课题。
一.辛亥民族主义: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一次浪潮,是清末革命党人在意图推翻满清帝制的过程中所推动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第一次把'民族主义'的概念引入到中国的现实政治讨论之中,而且也第一次以'民族主义'为号召来实行政治动员以推动革命实践。这个'民族主义',被清晰地界定为汉民族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明确地把当时执掌政权的满民族视为并不属于中华民族的异族;反过来,所谓'中华'民族,也就被简约为仅仅是汉民族了。在那个时代成长、后来成为中共资深人士的四川人李一氓回忆说,"这个革命(即辛亥革命——引者注),反满的意义恐怕占首位。我们家里挂在门口的旗就是一大幅方白布,中间写个大'汉'字,'汉'字周围有一圆圈,作车轮状,表明革命旨在推翻满族王朝,恢复汉族的统治"。 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汉民族主义情绪在一般民众当中是如何高涨。而在革命者当中,那种情绪就更是激烈了。后来成为国民党元老的张继,辛亥革命之前在日本留学,在讨论会上不仅明确不赞成说满族人也是中国人,而且对于认为'满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发言人,回应就是一边谩骂一边就把一只皮鞋掷将过去,两人之间'几至挥拳'。
不过,这种情绪激愤、唯我大汉的民族主义,只是当时民族主义的第一阶段。很快地,它就改变了内容、形态和态度,成为具有明显政治实用性的、因而也是包含汉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某种混杂的民族主义。简略地说,就是在清朝专制帝国阶段,革命者强调汉民族的民族主义,借助这种民族主义来推翻清朝统治。接着,辛亥革命很快地在意外情况下发动并成功了。这就进入了中华民国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随之很快做出了重大的内容调整,改而宣扬'五族共和'。在民众生活中,这个变化也到处体现了出来。李一氓在他的回忆录中,紧接着上面所引的讲'汉'字白布旗的一段,这样写道:"但后来又正式改为红黄蓝白黑五色场调拼在一起的五色旗,解说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一个色代表一个族。大概有识之士,发觉这个'汉'字既不符合我国民族构成的现实,也不能代表多民族国家的体制,看来这个国家有必要把才被推翻的满族亦要包括进来。只是那个代表清帝国的黄龙旗永远作废了"。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的这种'五族共和'观念,可以认为是当时民族主义的第二阶段。
这两个阶段上孙中山'民族主义'观念的变化,很明显,主要是由于政治背景的变化而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家的实用心态所主导的'民族主义'说词的变化。事实上,孙中山所阐发的民族主义,在原则上、在基本概念上,并没有发生这种变化。一九二四年一月,也就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第十三年了,孙中山在讲解民族主义的时候明确论述说:'什么是民族主义呢?按中国历史上社会习惯诸情形讲,我可以用一句简单话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 他强调:'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何以在中国是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呢?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为了阐述所谓'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的'中国民族主义',孙中山以英美等国为例,说'外国有一个民族造成几个国家的,有一个国家之内有几个民族的'。 由此理念出发,孙中山认为,中国历史上两次亡国,一次亡于元朝,一次亡于清朝,都是外族入侵。 作为担任过中华民国开国元首、当时仍然是民国制度(相对于袁世凯的欲复辟帝制)没有争议的最著威望的领导人,他甚至明确地说:'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外来的总数不过一千万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统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 这种论述,显然问题很多。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这种民族概念与民国时代他本人在政治上所倡导的'五族共和'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中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那就不需要什么'五族共和';如果实行'五族共和',孙中山的'中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的这种民族主义/国族主义概念就是不能成立的。
当然,孙中山有他的调和二者的说法,那就是'民族同化'。所谓'民族同化',根据孙中山手著本《三民主义》,'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在这种更多具有政治考量的说辞背后,我们看到,孙中山实际上强调人口数量,认为人口较少的民族并定会为人口众多的民族所同化。对于历史上'中国亡国'于元、清两朝的经历,他欣慰这是亡于人口少的民族,因此蒙古民族和满洲民族都不能消灭'中国人','反被中国人同化'; 而对于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关系,他则强调西方人口的增长,认为'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要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缩小化,还要灭种'。 这就是说,孙中山的'民族同化',口头上虽然在说'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实际上是要用多数民族即汉族来同化当时中国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这种'同化'一旦成功施行,存在于'五族共和'的政治口号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中国就是汉人的民族和国家'这种孙中山革命民族主义理念之间的矛盾当然就消失了。所以,早在民国元年,国民党宣言所宣布的政纲,其第三项即为'励行种族同化'。
总起来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民族主义,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其民族主义概念的本质,是大汉族民族主义;第二,这种汉族民族主义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动员汉族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来推翻满清王朝的帝制统治;第三,推翻满清帝制之后的'五族共和'口号和拟议中的'民族同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共和'的理念,更加深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概念混乱。我们知道,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但真正的'共和'(republic)制度并未能够付诸实践,更没有能够持续。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的贡献在于,在理念上,唤醒了民族意识,形成了最初的现代中国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则在于借助汉民族主义的动员力量,完成了推翻帝制的政治制度革命。但是,它在理念上的混乱和政治上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并且深远的。在理念的层面,它接纳了种族民族主义,把中国等同于汉民族的国家,把中国民族主义等同于汉民族的民族主义;在政治上,我们则看到,历史并没有给予新的共和国以机会,来试验如何通过新型政治制度来解决内部的复杂民族关系。当然,这种有关中国民族主义在理念上的混乱,在那个阶段,因此也还没有真正演变成为政治现实中的严重问题。
二.五四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与学习西方制度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用意,在于借助汉民族主义来推动中国内部的革命,'而不是以帝国主义列强为直接革命对象'。 虽然,在民国建立之后,其中逐渐加入了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因素和内容, 但是,从民族理念到政治实践,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主义都是以满清王朝为革命对象,为此宁愿缓和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乃至借助某些外国列强的力量来实现国内政治上的目的。真正把'外向型'民族主义提上中国政治日程,并对后来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另一个方面的巨大形塑力量的,则是'五四民族主义'。
所谓'五四民族主义',就是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民族主义主张。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次高潮。'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如所周知,是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在中国的特权,特别是抗议巴黎和会在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问题上的妥协。这是狭义的所谓'五四群众爱国运动'。 一般来说,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抗议游行前后所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社团活动乃至工人抗议,也被笼统地看作'五四运动'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广义的'五四运动'概念。 厘清其中的分际,梳理当时各种思潮和社会运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原历史发展的真实脉络,应该是进一步研究'五四'时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这个课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里,我们仍然笼统地使用'五四'的概念,用'五四民族主义'来指称那个时代以'五四'学生运动为象征和以新文化运动为内涵的那种广泛的民族主义思潮。由于笼统使用'五四'概念事实上是过去九十年来中国政治和思潮的一个既定现实,所以,我们的笼统使用,并不妨碍对于问题的论述,而是对历史思潮的忠实反映。
五四学生运动的一个著名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可以说,五四民族主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面对国际社会,反抗帝国主义,谴责西方列强,要求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里,它形成了与辛亥民族主义极为不同的民族主义理念,那就是几乎完全不涉及'中国'这个概念的内部构成问题,不讨论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问题。五四民族主义所关注的,是'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强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国际社会列强纷争、中国弱势的这样一种历史态势下,五四民族主义强化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认同。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其边际是模糊的,这与认同本身的强烈程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笼统的'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基于历史上的中华帝国的现实建构之上的。
但是,这并不表示五四民族主义也接受'中华帝国'的其他遗产。事实上,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广义五四运动,一个根本性的特点,就是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 这种批判甚至触及语言;而我们知道,语言是决定民族构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的方面。那个时候,激进的新文化论者甚至提出了废止汉字的主张。试想,'汉字不死,大祸不止'这样一种堪称极端的主张,与汉民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岂不构成严重的冲突? 我们知道,'民族'并不是单纯的一群人,而是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建构的那样一群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批判,因此往往与民族主义是南辕北辙的。在这个意义上,五四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很独特的民族主义。在这种批判之中,当然有对于本民族的过去的强烈否定;但是,五四时代的基本思潮同时表明,这种否定又是以更新为目的的。它决不是要消灭这个民族,而是要更新、发展和壮大这个民族。正是在后一个意义上,对于本民族的民族要素持强烈批判态度的五四民族主义,才成其为'民族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激情澎湃的五四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其民族主义其实是充满理性特质的。惟其理性,它具有对于本民族的民族遗产的反省和检讨能力,这种能力就在这种对于中华民族本身的历史、文化、制度等等的批判之中显示了出来。这种内向反省的态度,与五四民族主义的社会阶层载体的生命形态的特点,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五四民族主义是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
与这种民族自我批判的特点一体两面,五四民族主义强调向西方学习。中国历史上不乏向西方学习的先例和努力。特别是在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努力成为中国革新的一个基本方向。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共和革命,学习西方的层面在不断扩展、深化,从最初的物质、技术层面,延展到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 五四民族主义把中国已经出现的这种历史趋势推向了高峰。 我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广义'五四运动'的旗帜。向西方学习民主,向西方学习科学,这就是五四民族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强盛所开出的两张药方。
这也是五四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主义而非常奇特的一点。如前所述,它的首要特点,是面对国际社会而反抗帝国主义;可是,很明显,它的基本内容,却是要求中国向那些成为帝国主义的西方强国学习。作为面对外部世界的中国民族主义,五四民族主义不仅不排斥外部的东西,而且特别强调向外部的东西学习。它的首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中华民族的富强和解放。可以说,五四民族主义的诉求和目标是民族主义的,但是其借以实现民族主义诉求和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却是普世主义(cosmopolitanism)的。这与后来中国不断出现的狭隘民族主义,也就是那种否认普世价值、认为但凡中国的都是好的那样一种缺少反省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民族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可以见出,五四民族主义是与辛亥民族主义极为不同的一种民族主义。辛亥民族主义强调汉族本位,而五四民族主义认同整体的'中华民族';辛亥民族主义专注于中国内部以政权更替为首要目标的上层革命,五四民族主义肇源于社会力量的发动而集中应对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不利处境;辛亥民族主义要恢复汉民族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五四民族主义则激烈否定汉族文化与制度;辛亥民族主义在总体上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品格,而五四民族主义则有强烈的文化理想主义和政治普世主义气质。
相较于辛亥民族主义,五四民族主义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也具有更加庞杂的内容,更遗留下诸多尚未解决的课题。其中,特别重大的课题包括:民族主义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主义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主义和个人/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孙中山已经把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列,而五四民族主义进一步把民主('德先生')高举为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旗帜。但是,在实践中,两者都没有能够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在理念上,则既未能清楚阐述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联,更没有注意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肇源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如何与中国民族主义相结合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实践课题。五四民族主义试图通过清除中国传统文化来达成民族进步的目的,但民族主义常常是以文化认同为根基的;五四民族主义没有能够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就为后来的诸种以文化保守主义为特点的民族主义的反动留下了通道。在此后的将近一个世纪中,我们将会看到,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几度兴盛,但是,五四民族主义的精神却完全被劫持、扭曲和阉割了。
三.共产党民族主义:冷战、排外与闭关自守
把共产党与民族主义连为一个词,本身是很具讽刺意义的。我们知道,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特质之一,是其国际性。'工人没有祖国',也是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之前的响亮的国际主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