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9 August 2012

楊照:誠品力——那些在誠品出沒的怪胎們

明報 10-8-2012

編按:香港誠品書店將於明天開幕。台灣著名作家曾在當地誠品主持「誠品講堂」,令書店空間成為民間學習文學與哲學的學堂。今天,楊照為本版撰文,分享他在這些日子主持講堂的經歷,讓香港讀者接觸誠品的另一面。



誠品書店不只是書店,至少還有「誠品講堂」。這話,我應該有點資格說。「誠品講堂」每年三期,現在辦到了第四十五期,最早我講過一期「台灣戰後政治經濟」,講過一期「流行文化」,接覑有一年連講三期「二十世紀西方思想名著選讀」,又一年連講三期「諾貝爾文學獎名著選讀」,然後從二○○五年開設「現代經典細讀」課程,每年三期,每期十講,每期談兩本「現代經典」,一路下來,今年進入第八年,沒有間斷。
集合一百二十人細讀經典
算算,四十五期的「誠品講堂」,我參與開課的,竟有三十一期之多,比例上超過三分之二。
吸引我多年在「誠品講堂」開課的,以及倒過來看,讓誠品願意年復一年提供「講堂」空間給我開課的,是來報名上課的學員們。「講堂」是付費課程,每堂課平均的售價在新台幣三百元左右,一整期打個折扣,十堂兩千五百元台幣吧。每一期都有夠多(一百多名)學員報名付費,使得這個課程可以開下去。
他們不只是付錢,而且是心甘情願付錢來上「奇怪」的課程。奇怪之一,這樣的課程,擺明了沒有任何用處。讀波特萊爾的詩,會有什麼用處嗎?理解或不理解沙特的哲學,對生活有什麼具體差別嗎?懂得了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和德希達的解構主義,能夠用在什麼地方呢?
奇怪之二,這樣的課程,還擺明了沒有任何娛樂性質。就是一個講者據坐在一張講桌後面,自言自語說完整堂課,而且還連最基本PowerPoint的一點視覺享受都不給!
奇怪之三,這樣的課程,還不是每周二花一個晚上聽聽就算了,講書的課程,還要求來到課堂前得先讀書,沒有讀完進度,雖然不會有人扣你成績、把你叫到台前罰站,但課程中就一定有些內容,兩旁的學員聽得頻頻點頭,你卻完全搞不清楚什麼跟什麼。
因而,所有的這些奇怪,也就抵不上最大的奇怪──課程竟然一期一期開,竟然從來沒有遇過沒人報名、課開不成的情
出現的是相反的情。「現代經典細讀」課程開始出線報名額滿,有人想上課卻擠不進課堂的現象。我看了一下每一期工作人員整理的報表,赫然發現總額一百二十個左右的座位,通常有一百個是原先就上過這門課程的人佔走了。
原來如此,他們會最先得知下一期講堂的信息,他們也擁有誠品給他們優先報名的特權,等他們報完了,就沒剩幾個位子給別人了。二一一年,我做了一個決定,央求誠品的朋友,將我的課程從原先上課的敦南店換到信義店去。理由很簡單,信義店的場地有將近兩百個座位,比敦南店多了八十個。我想要讓沒有辦法擠進來的學員,有個機會,我更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要報名卻報不上的。
「講堂」的工作同仁,對我的提議,面有難色。他們擔心在敦南店上課上慣的人,會因為搬地方而離開。他們也擔心座位一下子多那麼多,沒有了額滿的壓力,本來怕報不上所以急覑報名,而且一報就報整門課的人,會失去了這種動機,改而採取觀望態度──先報一堂聽聽看,如果有趣再報後面的,反正不會沒位子嘛!
考量他們的憂慮,我做了點調整,去年的「現代經典」特別以比較通俗的「大眾小說」做為選書主題。選了《雙城記》、《悲慘世界》、《基督山恩仇記》、《約翰克里斯朵夫》、《海上花》和《鹿鼎記》。這幾本書,至少讀起來不吃力,讀的過程也比較有娛樂享受吧!
以專題選書方式招徠
還好,工作同仁擔心的事,沒有發生。沒有因為搬到信義店,一下子變得人丁稀落,而是我期待的情出現了,每周的課堂上多了許多新鮮的面孔,換句話說,我有機會可以讓更多不一樣的人透過講堂接觸到這些人類文明中的豐美經典。
解除了他們的疑慮與壓力,到了今年,我就恢復了不理會、不在意閱讀娛樂價值的選書方式。二一二年排出了一整年的「法國專題」──波特萊爾的《惡之華》、福婁拜的《包法利夫人》、卡謬的《異鄉人(局外人)》、沙特的《存在與虛無》、李維史陀的《憂鬱的熱帶》,以及德希達的《書寫與差異》。
這一年的經典內容,比起上一年,要艱難、複雜得多了;可以想見,今年課程的吸引力會比去年低,報名的情,也必然比去年差吧!
我和「講堂」的工作同仁,都有這樣的心理預期。然而,讓我們驚訝的,今年的第一期還沒上完,竟然就出現了搬到信義店後第一次課堂額滿的情接覑今年的第二期,講《異鄉人》和《存在與虛無》的,更是在還沒到開課的時間,整期課程就通通額滿了。
有那麼多人想要讀《異鄉人》和《存在與虛無》?那麼多人想要知道「存在主義」是怎麼回事?出乎我意料。這些人,都是從哪裏來的?他們平常又都藏在哪裏,為什麼我很少能感受到台灣是一個對哲學具備好奇興趣的社會呢?
應該這樣理解吧,這個社會本來就有覑少數一群對於深刻知識好奇,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去探觸生活常識以外,更複雜思考內容的人,但正因為他們是少數,他們是「怪咖」,他們很難在平常的環境中,碰觸到同類的人。他們被淹沒在眾多的「正常人」之間,不被看到,有時甚至看不到自己。
直到有一個像誠品書店、像「誠品講堂」這樣的空間,給了他們一個可以聚攏過來的中心,在這裏顯現自我,或者在這裏得到幾乎完成不同的自我。這是誠品二十多年來,在台灣創造的最大意義。
誠品是家書店,但它不是一個單純讓人家買書的地方。誠品的核心價值,很多想要模仿誠品的人都搞錯了,不是書,不是書擺設的方式,不是書店的設計風格,不是書店裏有咖啡館及其他空間的複合形式,而是誠品聚攏了的人,誠品讓一些特別的人在這裏感受了特殊的親和與安全與信任。
書、書擺設的方式、書店的設計風格、書店的複合空間,是創造親和、安全和信任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倒過來卻不必然成立,並不是有了同樣的這些因素,就一定能吸引到這些人來。
改變百貨公司消費者的習慣
這些人的認同,這些人的進進出出,創造了誠品的特色。即使在誠品的空間中,他們都是少數,但卻是他們給了誠品不一樣的個性。進到誠品的人,絕大多數和進到新光三越百貨的人重疊,但誠品就不是新光三越,因為那些少數不交集的人眾,讓即使是也會去新光三越百貨的人,進到誠品就有了不同的心情,甚至不同的行為模式。
完全一樣的誠品,如果吸引不了這樣一群抱持覑知識熱情與反對庸俗態度的人,也就造就不了誠品的效果。誠品給了這群平常高度分散的人一個具體集中的焦點,讓他們得以創造原本不可能會有的「量的影響」,進一步改變了誠品這個空間的意義。
「誠品講堂」只是個象徵,讓我們更明確看到這些人的抽象身影。二十多年來,誠品做了許多比有形的建築、擺設、服務更重要的無形努力,一個一個活動、一個一個展覽、一個一個規劃,不斷送出信息,讓抱持知識與文藝熱情的人,感覺到他們可以在這裏自在地呼吸,讓他們願意一再回來,因而他們也就得以讓許多過去台灣不可能出現的人文景觀,開始逐步呈現。
不可能的事,在誠品變得可能,也就有機會說服更多人願意在知識、人文的古怪洞穴門口探頭探腦。偌大的信義店六樓展演廳,竟然拿來展出董陽孜的四幅書法作品,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了,多少過去從不知書法之美的人,被震撼了。艱澀艱難作品的導讀課程,竟然會堂皇地貼上「額滿」的標誌,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了,難免就有人好奇在腦中想過:「或許讀這種書真有特殊的道理,甚至特殊的樂趣?」
每一個社會,都有這些少數的知識、人文怪胎,而至少我相信,一個社會的好壞良莠,取決於這些少數怪胎,究竟能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在台灣的知識、人文傳統快速傾頹的年代,還好有誠品,以其獨特的經營方式,給怪胎們一個精神聯盟來維繫知識、人文於不墜的機會。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