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媒体改革抗争为何而起?
旺旺中时集团董事长蔡衍明现为台湾首富。
财新《新世纪》 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自从《旺报》创办人、旺旺中时集团(下称旺中集团)董事长蔡衍明涉足台湾媒体产业开始,企业老板如何维持新闻自主、集团扩张如何避免言论垄断等争论就从未平息。
7月25日,台湾的“国家传播通讯委员会”(NCC)以附带条款方式通过旺中集团并购台湾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中嘉集团后,更将这波反旺中集团的风潮推向高点。
新闻传播学者、公民团体出面要求NCC驳回重审;旺中集团旗下报纸、网站的作家们出现出走潮;700多位学生到中时集团总部前抗议。文艺界方面,台湾导演王小棣发起了“无力者结盟运动”,希望每个人能劝身边十个亲友拒看中视、不买《中国时报》,终止蔡衍明在台湾操控媒体。
媒体巨兽
旺中媒体集团到底有多大?在有线电视市场中,旺中控制包含中天新闻台在内的11个频道,市场占有率约24%;它还拥有台湾三家无线电视频道其中之一——中视及次频道,占该市场的19%;报业市场方面,旺中拥有台湾四大报之一的《中国时报》,以及《工商时报》《旺报》,约占报业市场7%;网络市场中,《中时电子报》则占该市场的9%;另外还有市占率3.56%的《时报周刊》杂志等。
旺中集团若再并购收视户占全台湾27%的有线电视系统中嘉集团,将拥有水平跨媒体资源,以及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控制权。
台湾大学新闻系教授张锦华担心:“旺中掌握上游的有线系统后,对频道上下架的权力足以控制言论自由,其他媒体可能迫于压力而集体噤声。”
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施俊吉的研究,NCC已发出的电视节目频道执照有200多张,而目前每家有线系统平台仅可容纳约100家。
这种供需极度不等的现况,赋予系统商极大的市场力量。
以往经验显示,有线电视系统可以透过频道上架的费率、频道所在位置,每年换约与否等复杂微妙方式,影响所有希望争取上架的电视频道。
自从《旺报》创办人、旺旺中时集团(下称旺中集团)董事长蔡衍明涉足台湾媒体产业开始,企业老板如何维持新闻自主、集团扩张如何避免言论垄断等争论就从未平息。
7月25日,台湾的“国家传播通讯委员会”(NCC)以附带条款方式通过旺中集团并购台湾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中嘉集团后,更将这波反旺中集团的风潮推向高点。
新闻传播学者、公民团体出面要求NCC驳回重审;旺中集团旗下报纸、网站的作家们出现出走潮;700多位学生到中时集团总部前抗议。文艺界方面,台湾导演王小棣发起了“无力者结盟运动”,希望每个人能劝身边十个亲友拒看中视、不买《中国时报》,终止蔡衍明在台湾操控媒体。
媒体巨兽
旺中媒体集团到底有多大?在有线电视市场中,旺中控制包含中天新闻台在内的11个频道,市场占有率约24%;它还拥有台湾三家无线电视频道其中之一——中视及次频道,占该市场的19%;报业市场方面,旺中拥有台湾四大报之一的《中国时报》,以及《工商时报》《旺报》,约占报业市场7%;网络市场中,《中时电子报》则占该市场的9%;另外还有市占率3.56%的《时报周刊》杂志等。
旺中集团若再并购收视户占全台湾27%的有线电视系统中嘉集团,将拥有水平跨媒体资源,以及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控制权。
台湾大学新闻系教授张锦华担心:“旺中掌握上游的有线系统后,对频道上下架的权力足以控制言论自由,其他媒体可能迫于压力而集体噤声。”
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施俊吉的研究,NCC已发出的电视节目频道执照有200多张,而目前每家有线系统平台仅可容纳约100家。
这种供需极度不等的现况,赋予系统商极大的市场力量。
以往经验显示,有线电视系统可以透过频道上架的费率、频道所在位置,每年换约与否等复杂微妙方式,影响所有希望争取上架的电视频道。
争议NCC
台湾的NCC是仿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而成立,为附属于“行政院”的独立机关,七位委员多来自学术界。此次批准有三项条件:须出售旺中旗下24小时播出的中天新闻台、中视新闻台变更为非新闻频道,以及中视应设立独立新闻编审制度。
即使如此,台大经济系教授郑秀玲以德国对媒体并购的审查标准,质疑NCC纵容了旺中媒体集团的扩张。
德国媒体集中调查委员会将不同媒体市场的市占率按不同权重予以加总。“在德国,媒体集中度指数若超过30%,则媒体并购案将被驳回;但旺中集团并购后的集中度指数高达140%。”张锦华则认为,从旺中集团在2008年开始大量收购媒体以来,NCC迟迟没有修订跨媒体并购的法规,导致规定不明、审理程序不公,“NCC长达四年不作为,是失职的表现”,造成今日NCC、业者、受众三输的局面。
当然也有人替旺中集团说话。国民党籍“立委”蔡正元认为,企业入主媒体是资本社会的趋势,报业老板也能拥有自己的言论自由。
《中国时报》前社长王健壮也认为,现行法律无法阻止旺中并购中嘉,因此,NCC许可此案没有错,附加条款反而违反财产权自由。
倒退之忧
蔡衍明20岁开始食品事业,1987年继承父业,成为旺旺食品集团主席,2011年以80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台湾富豪榜之首,集团九成营收来自大陆。
蔡衍明在2008年买下拥有《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中天电视以及中视等媒体的“中国时报系”。2009年初,他再以私人名义入股香港亚洲卫视,成为第三大股东,俨然成为两岸三地新兴蹿起的媒体大亨。
不过,蔡衍明多次控制新闻言论的行为,让他受到强烈抨击。2012年初,蔡衍明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表明,他调动记者职务是因为其“冒犯了许多人而伤害到我”,“记者下笔前应考虑其后果”。
7月25日,审查案通过后,当《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将报道集中在NCC的审查瑕疵、新闻修法、蔡衍明的集团背景时,“中国时报系”却以斗大标题,质疑反对并购案的学者黄国昌花钱请学生到场抗议,更整版放了黄国昌在街头抽烟、丢烟蒂画面。
在许多学者们眼中,这位媒体老板的经营理念难以令人苟同,特别是与《中国时报》创始人余纪忠相比,学者们无不怀念起文人办报的理想时代。
“余纪忠自视是一个知识分子,蔡先生本身则是商人办报,主张学位无用,而且是反智的。”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瞿海源说,更重要的对比还有两人办媒体的理念,余老先生认为“要传递信息,满足人民之权利,并捍卫一套文明进步的价值体系”。蔡先生办报呢?“他说与其被其他媒体骂,不如自己买下媒体,针对不实报道骂回去。”
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颜厥安同样对换老板以后的《中国时报》感到失望。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国时报》是一个可以让多元的声音可以在台湾社会出现的平台,与台湾民主化是有密切互动的”。
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刘亮雅表示:“报业老板会因为商业利益考虑,而限制言论,把媒体当成私人工具,要求编辑揣摩上意,造成言论自由紧缩的连锁效应。”
包含瞿海源、颜厥安、刘亮雅等数十位台湾教授学者,因此联署发起拒绝中时运动。“今后,我们将拒绝在中时媒体发表文章,直到它重拾媒体资格的那一天。”他们在联署声明中,呼吁更多知识界的朋友加入拒绝中时的行列。
“拒写运动让大家开始思考:中时是什么样的媒体,中时和这个民主社会的关系。这个信息的释放,是最重要的意义。”颜厥安说。
相关日志
- 2012/08/16 -- 台湾《中国时报》出现离职潮
- 2012/08/01 -- 看看旺旺併購中嘉後 將是怎樣的媒體怪獸….
- 2012/08/15 -- 胡赛萌:除了封网你们还能干什么
- 2012/08/14 -- 中国近代以来言论自由度对比表
- 2012/08/13 -- 《商業周刊》給下個年輕世代的殘酷真相
- 2012/08/13 -- 《财经》石油玻璃门 — “三桶油”垄断石油市场
- 2012/08/11 -- 陽光時務:南方事變
- 2012/08/09 -- 《纽约时报》被台湾改变的大陆学生们
- 2012/08/08 -- 林保華:中國經濟的有感衰退,台灣遭殃
- 2012/08/07 -- 《经济观察报》因北京大雨灾难调查报道被查封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276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