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北京當局應付水災,香港政府處理十號颱風的應變手法成熟有效,然而「膠災」一役,則突顯官僚體系處理非常規性的突發事件能力仍然有限。與此鮮明對照,香港民間社會通過網上平台與新媒體迅速跟進,市民自發奔赴受災海灘清理膠粒。
圖、文/周澄、黃麗萍
颱風「韋森特」7月23日襲港,除了造成逾千棵樹倒塌外,一個多星期後始在媒體曝光的「膠災」事件,深刻突顯政府在災後環境評估與善後工作的失責。數以噸計的聚丙烯膠粒,在颱風中隨貨櫃(集裝箱)跌入海中,近日隨海浪潮汐相繼沖上海岸。數以百計的巿民在事件曝光後第一時間,自發地來到多個受影響海灘,以最原始的手法在沙中「淘膠」,與官方的「闊佬懶理」後知後覺,疏於通報的缺乏危機處理意識,形成強烈對比。
政府反應遲緩
颱風過後兩個星期,《陽光時務》記者8月5日到長洲東堤海灘,觀察巿民自發「清膠」情況,發現災情較想像中嚴重。當日所見,現場近二百人。雖然當地不像「重災區」南丫島東澳,出現成片的大堆透明膠珠,但是仔細一看,膠粒其實已遍佈整個沙灘,混入沙中更難清走。有市民逐粒撿拾,有人則用筲箕於海邊打撈。
有市民更想到好方法,把含膠粒的沙粒倒進水裏,加以攪動,待膠粒浮起後再撈起。只可惜他們再努力,也只撈到一少部分,撈完這批,新的膠珠又隨著下一個浪湧上來。有人說:「未到之前也沒想到這樣嚴重,今次真的『好大鑊』(大災難)。」
「也不知何時才可以打撈完。」自發清膠粒的韓小姐指著那個不到五分一滿的黑色膠袋說:「我們這麼多人這樣努力地清理,清理了兩個多小時,都不知道有沒有清理到百分之一。」她又批評:「政府太遲開始處理,完全低估了整件事。發生了兩星期也不公佈。如果早一點處理就不用這樣辛苦。」
對於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呼籲市民不要到南丫島保護區深灣,以免打擾海龜繁殖,又指政府自會派員處理,韓小姐氣憤地說:「處理?怎樣處理?要清走沙中的膠粒是要很花心機的,我們是逐粒清理的。政府怎樣處理?又把工作外判然後隨便清一下就叫處理?」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對比北京當局應付水災,香港政府處理這次颱風的應變手法相當成熟、有效率,然而「膠災」一役,則突顯官僚體系處理非常規性的突發事件能力仍然有限。
「最大的責任應是『新丁』局長黃錦星,他對於判斷事件性質、回應民情和領導公務員應對這次突發事件都不合格,對環境事務的認知上也似門外漢。」蔡子強說。
政府部門缺乏協調
颱風「韋森特」在7月24日離開香港後,海事處已收到報告指有兩個貨櫃漂浮在南丫島對開海面,卻在25日才聯絡船公司,發現共有六個貨櫃墮海。食物環境衛生署和環境保護署在26日起,接獲投訴指多處岸邊發現聚丙烯膠粒。直至31日,海事處尋獲五個貨櫃,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才知悉事件。環保署在8月2日才向漁護署通報事件,同日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始知悉事件。
三日後,行政長官梁振英在8月5日開始五天休假,黃錦星和高永文分別到海灘視察,被在場撿膠粒的義工質疑政府拖延漏報。直到8月6日,即距離颱風襲港近兩個星期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才首次召開跨部門會議商討善後安排。
相對於政府,民間對這次「膠災」的反應,明顯快得多。最早在大嶼山愉景灣海岸發現膠粒的環保組織DB Green成員Gary Stokes,7月25日起便在日誌紀錄進展。他透露,膠粒的製造商——中國石化,27日曾聯絡他們的一位成員,商討清理安排並協助追查膠粒去向,但他們聯絡過的政府部門卻一度拒絕承擔責任,直至8月3日海事處才開始派員清理海灘。此外,他也對主流傳媒「慢一拍」的反應感到失望。
蔡子強指出,這次引發社會關注「膠災」的是網上平台與新媒體,然後才牽動主流傳媒跟進,官僚體系的反應相對遲緩。他謂環保署助理署長陳英儂8月4日出席公開活動時,曾以「事件不涉及其職務範疇」為由兩度拒絕回應事件,正顯示問責制與官僚分工造成卸責。
香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江卓珊,批評政府反應遲鈍、冷漠:「事件曝光後,我們只聽到政府頻頻表示膠粒無毒,但其實很多市民並非只是關注會否影響食品安全,而是關注自己的海洋環境生態。除了消息公佈遲緩,也反映出政府往往都不把環保納入優先考慮之列。」她要求政府要就事件作出全面的環境評估及善後方案。
from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http://www.isunaffairs.com/?p=1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