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e's Economic World
近段时间,特别是7月以来,最让市场看不懂的一件事是,
央行为何还不降准?从那时至今,央行连续逆回购,8月21日更利用逆回购向市场投放2200亿元的流动性。照理来说,降准与公开市场操作同为调节基础货币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央行却偏偏只动用成本更高的公开市场逆回购,而坚决不降准。市场对此议论纷纷。
不少分析人士都将不降准的原因归结于国际粮价上涨。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受美国、俄罗斯等主要产粮地干旱影响,国际玉米价格飙升50%,已升至历史高点,大豆和小麦价格也上涨约30%。截至8月5日,美国预期美国预期收成"非常差"和"差"的大豆作物所占比升至39%,超过1988年的受灾程度。由于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极高,约有80%以上大豆依赖进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势必推高国内粮价,进而传导至CPI,对通胀构成压力。由于国际粮价向国内传导的时滞约3个月,这波粮食价格上涨的风潮料将于9、10月波及中国,货币政策的悬而不发正是为应对粮食价格上涨作准备。
安邦此前曾指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将顾及粮价变动,正是基于上述逻辑。目前,国内粮食期货价格也配合着国际粮价一同上涨,印证了这种担忧。不过,有不少农业专家指出,今年全国夏粮实现"九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尤其是小麦和水稻这两种主粮近年来一直能跟上需求的稳步增长,即使大豆价格上涨,也未必会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从产业链来看,大豆价格将推高食用油与猪粮价格,但前者占CPI权重较小,后者则需通过影响猪粮比价,进而影响存栏量,才能传导至猪肉价格之上。目前,猪肉价格正处于低潮,大豆价格的上涨预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传导至猪肉,短期内对CPI的冲击并不大。由此来看,粮价的上涨可能未必是政策放松悬而不发的真正理由。
也有评论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货币政策作用有限,进一步宽松可能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决策层而言,可能更希望通过财政政策,比如各个地方的刺激计划,而非放松货币,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增长。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从实体经济的高负债情况来看,社科院副院长李扬透露,2011年,中国企业负债占GDP比重高达107%,处于十分危险的状况。在此背景下,货币放松更多是去填窟窿,而非创造增量。若坚持这种判断,中国近期的宏观调控将更多地倚赖存量资金,利用金融创新盘活沉淀在经济体中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减轻企业负担。这可以解释近来金融创新频繁,但央行始终紧捏货币口袋的现象。
还有一种解释更加玄妙。从中国国情出发,不久后将召开十八大,这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市场传闻,十八大有可能提前到9月召开,在此之前,不论宏观经济政策,还是房地产调控,一切以稳定为上,不会有大动作出台。再往后看,明年三月,中国将迎来政府换届,换届之前,政策面也将保持平静,等新政府上任后,再考虑调整事宜。
在这种背景下,可以预期,在明年三月政府换届之前,政策面不会有大的变动,现有的一些政策预期,不论是降准,还是降息,或者房地产调控,以及金融改革等,都将为十八大与政府换届让路,等到这些都尘埃落定后才会靴子落地。依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在年内与明年三月前,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现状,只要就业形势没有恶化到难以接受的地步,既有的政策不会做出任何改变。
综合以上观点,不论哪种,都共同指向,宏观经济政策将迎来一段静默期。令人感兴趣的事已不在眼前,而到了明年三月两会结束后。换届后的政府会来个冲喜,将储备中的政策调整逐渐释放,刺激宏观经济"稳增长"吗?现在还很难得出结论,但可以拭目以待。
from 新獨立觀察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