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4 August 2012

袁彌昌:從道家兵家思想看香港管治

信報財經新聞 14-8-2012

如果以道家的角度縱論目前香港的管治和政局,那麼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各方都過分有為、過分迷信行動。有說道家思想是「君人南面之術」,即治國術、統治術;亦有傳毛澤東曾說過《老子》是一部兵書,所以基本上《老子》是一本研究戰略的書籍。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治國與治港的道理卻是相通的。現時香港的各方勢力均迷信行動,迷信不斷加大力度便可令形勢向己方傾斜,殊不知這卻令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所謂「道法自然」,道家對自然和人事的結論,其實不少都與現代科學暗合。道家認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原因,從物理角度來看,實則是系統內充斥太多能量,引致能量消散,系統整體效率下降,逐漸失序,這是熱力學中「熵」(entropy)的概念。

簡 單來說,熵是一個[可做功]能量退化的指標,以「熵」來解釋香港多年來內耗嚴重的情況,實在適合不過。以一間房計算,冷氣機很易令房間變得涼快(房間的熵減少),如 果人人同時開着冷氣機的話,則會使室外氣溫大幅上升,令所有冷氣機的效率下降,能量大量消散,室外充滿熱氣,令路人苦不堪言(整體的熵增加);結果人們須 把冷氣調得更低溫,亦令更多人開着冷氣機,形成惡性循環。

中央不斷加大治港力度

今趟梁振英上台適逢選舉年,參加選舉的人須力爭選票,梁振英的支持者急於立威,反對者則急於把他扳倒;各人都希望藉積極行動來達到目的,使得香港這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一下子充斥著極多能量,導致系統混亂和失序,這現狀基本上是無法持續、甚至具自毀性的。

面 對這個系統性危機,最有可能把失序的系統穩定下來的,首推梁振英和中央。他們應該做的,並非推出任何新政策或措施,而是迅速抽回或停止先前大量投入、卻造 成負功效的「能量」,例如他一上場便硬推「五司十四局」這些只會加劇系統失序的措施。在系統恢復基本穩定之前,不宜再出爐,且不說在目前「正復為奇,善復 為妖」的大環境下,任何出爐的措施會遭到某種程度的扭曲。

另一方面,自回歸以來,中央一直在各個方面加大力度,以達到治港的目的。本來十五 年都過去了,他們也該清楚這種方式實在成效不彰,也製造出新的問題;但梁振英上台,似乎又燃起了中央對港「投放能量」的雄心壯志,叫他們收手已相當困難。 故此,唯一辦法是讓他們了解「熵」的法則,令他們把原本打算投放香港的「能量」,暫時分散到別的地方去。

道家了解到在複雜的環境中,「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一切行動都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結果,所以道家不主張依賴行動;但道家已從兵家那裏借來並發展出一整套行動哲學,跟西方那一套大相徑庭。

如上文所言,香港陷入系統失序的原因,歸根究底是人們過分有為、過分迷信行動的作用,但港人絲毫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皆因重視行動、藉着手段和目的,以事先建立計劃的行動模式,屬西方唯一的行動模式,接受西方教育的港人亦視之為唯一的行動模式,實屬平常。

不過,這種行動模式存在兩個重大缺陷:其一是很難跟得上事態的急劇變化,以致經常須要變換計劃;其二是太容易給對手洞悉意圖和計劃方向,以致今時今日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制訂的計劃,十有八九開始不久後便告夭折,一旦面對複雜環境與對手的干擾,便潰不成軍。

須學點《孫子兵法》

筆 者肯定老子和孫子在二千多年前已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全面摒棄這種極不符合戰略需要的行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兩種方法:一、因敵制勝, 專注於因應敵方的變化。「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孫子兵法》);二、是任勢,但相對只隨大勢走,更重要的是盡可能盡早察覺 到最細微的發展傾向,靜待它發展,並逐漸顯現其效力,即「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孫子兵法》)。

其 實,梁振英政府一早已開始使用第一種方法,例如在長者生活津貼撥款一事上,為避免推出政策後遭立法會「拉布」阻撓,他建議把長者生活津貼的生效日期與財務 委員會撥款日子掛鈎,議員愈早通過撥款,合資格長者便能愈早申領津貼。事實上,立法會議員的行動普遍受短線目標影響,使其行動比較容易預測,因此因敵變化 亦相對地容易。

至於第二種方法,由於取決於實行者的戰略素養和觸覺,故此很難一概而論。不過,如果只是針對西方行動模式的缺陷,梁振英還是可以高舉撥亂反正的旗幟,因為改正上屆政府的積弊只屬一種轉化,而非一個新的計劃,相對受到的干擾亦較少;再加上民心所向,使因勢利導變得可能。

目前,梁振英政府有眾多反對者的情況下,道家和兵家的行動模式可以把個人因素減至最低。「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孫子兵法》)。正由於現屆政府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強敵環伺的局面,局勢亦前所未有的混亂,所以道家和兵家的思想才更能夠展示出它的真正實力。

英國雷丁大學戰略研究系博士,現任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