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August 2012

上海的钢贸圈貌似真的出事了

投资人蔡雷:上海高院决定对钢贸案件不予受理,银行倒大霉了!但这是基于何种法理,以致让高院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忽略明显的事实,牺牲国家(银行)的利益,以上海一地之力为全国钢贸企业(绝大多数己成诈骗企业)脱罪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银行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计提拨备了。但伤地还是股民。
钢贸为什么会出事?
一、联保失效。担保要求双方没有强相关
性,否则你倒了他同时也倒了,那有什么用呢?据说上海钢贸业中,福建人尤其是周宁人占了90%,这些人互相担保,但他们从事同样的职业、同样的经营模式,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保从本质上说无效或低效的。这些人还成立了一些担保公司,但实际上都是一伙的,因此也只是在形式上给银行一些安慰罢了,形式主义害
死人。
二、质押做假。房产抵押有法定登记,抵押物难以灭失,但钢材质押并非标准化仓单,监管形同虚设,有报道钢材的质押总额超过社会库存的2.79倍,可见重复质押很严重。
三、
融资平台。钢铁行业不是个赚钱的行业,贸易行业也难说是个赚钱的行业,偏偏奇怪的是,钢铁+贸易=钢贸就成了一个赚钱的行业,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奥妙就
在于钢贸只是个操作融资的平台,资金的实际流向还是冲着房地产、高利贷等高利润,同时也是高风险的领域去了,否则也承受不起高达15~20%的实际融资成
本。
四、考核漏洞。银行考核存款、考核中间业务收入,贷款规模与利润那更不用说。于是银行对钢贸企业以贷转
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浮利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顶等手段都使出来了,为什么钢贸企业会默默承受?如果真是好企业好客户,银行敢这样待之?这实质是银
行变相贱卖了自己的风险管理,而那些得来的存款、中间收入等无非就是未来风险的代价罢了。这进一步也表明存款与存款并非都是一样的,银行考核如果能够直接
考核到单个客户的综合价值上,那么以这种方式获得存款就不值得鼓励了,这说明银行平时说以客户为中心,但到操作的时候就做不到了。
五、民间高利贷溃。钢贸信贷泡沫其实只是这一次大范围的民间高利贷泡沫中的一个泡而已,大泡沫崩溃了,小泡也保不住了;如果没有类似温州这次民间高利贷崩盘,那么钢贸贷款的问题或许还不会很快暴露出来,但放在这个背景下,这次钢贸贷款的前景可想而知。
————
活该!
但愿这部分信贷资产损失没有转移到理财产品上,让银行自己承担损失,也算是前些年银行在资产泡沫中疯狂敛财的报应!
至于那些贷款业主,他们钱又去哪里了呢?在资产泡沫的破灭中被先出手的人赚走了?
-
银行损失最后还不是全国老百姓承担?
贷款业主的钱,转移海外,买豪车,豪宅,泡妞花了呗。
-
又要印钞动用四大AMC收购不良资产?现在银行都股份制了,股民答应么?人民币信誉能稳住么?
转移海外的,不过是食物链的上层,中下层的喽罗,估计日子也不会好过,想要花天酒地,沒那么容易!
-
更多的案例将在接下来的两年爆发出来。国家的政策就是杀银行(最终摊到p民身上)救地产(多套房业主,权贵为主要受益者)。
有人看到银行4倍,5倍市盈率高呼便宜。不过国家这次救地产的时候,银行股股东也要脱层皮。你能想象银行股股本扩充10倍,即现在的市盈率相当于40倍,50倍吗?你还会觉得银行股便宜吗?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342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