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5 January 2013

王澤基:公費醫療的利與弊 政府慳荷包 社會成本增

iMoney 4-1-2013 

這一年香港不斷出現推動「全民退休保障」的聲音。支持者無視香港在九十年代早有相關討論研究,但因被視為不適合香港而擱置。他們說西方所謂先進國家早有此計劃,香港已是落後數十年,卻不理外國早已陷入下一代難以供養上一代的事實。他們當中也有人提出,只要將合資格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延後,政府財政就不會失衡。

最近在美國的「財政懸崖」的討論中,也有相似的情況,因為要減少政府的醫療開支,有共和黨人建議將醫療保險(Medicare)的合資格年齡由65歲推至6667歲。他們認為現代人愈來愈長壽,遲一下才享受醫療保險的福利,既不算痛苦的措施,又能表現出對財政責任的承諾。最重要的是,這一變化能有效減少聯邦開支預算,若立即推行,單是2014年就能節省57億美元。

政府慳錢轉嫁人民自付

看似很不錯吧?輕易的改動就能慳了政府大筆支出,但計算國家的帳目,有沒有可能這樣簡單呢?實情是這只是一個政客常用的技巧,片面考慮政府的帳目,隻字不提帳目的另一面的影響。就像政府修橋補路的開支龐大,明年就減少點工程;政府的經營成本太高,就把服務外判開去。但政府平衡開支的同時,市民還是有後果要承受。譬如外判公司的質素較難監管,市民享有的公共服務質素可能變差。又或者政府因要減省開支,決定停止興建鐵路工程,但事實上工程能帶來就業機會,交通配套能增加商業活動,而當鐵路乘客量增加,能夠紓緩路面汽車流量,交通延誤的情況減少,城市的空氣質量得以改善。計算過後,工程對當地經濟很可能是帶來好處而非負擔。

Medicare
醫療保險延後受保年齡,政府可以減省開支,但另一邊廂對市民有何影響?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去年計算,受保年齡延後一年,將至少有500萬人受影響,其中20%會落入醫療補助(Medicaid)的保護網。Medicaid由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資助,專為某些殘疾和低收入的個人和家庭而設,是目前美國貧窮人口的最大醫療健康服務的資金來源。其他不合Medicaid資格的人,約一半仍會受到僱主保險計劃保障,另一半將轉投私人保險。

這一年間,全國的Medicaid醫療費用會增加7億美元。因轉投私保或自付Medicaid資助以外的醫療費用,將較推出Medicare保險的費用多37億美元。投保的人年紀愈大,保險公司承保的風險也愈大。因此當更多長者購買商業保險,平均保費也會提高,Medicare推遲受保年齡一歲,每位非長者的保費平均增加141美元。而這成本轉嫁的過程承受最多的,自然是中產階層了。

Medicare
醫療保險延後受保年齡一年,可以為政府預算慳57億美元,但社會成本卻增加114億美元。這個計劃沒有減低醫療成本,也沒有改善過大眾的健康。這建議所做的,只是將政府的醫療費用,轉嫁私人保險公司,同時要老年人付出更高的成本。幸好,直至這一刻財政懸崖的爭論中,在任總統奧巴馬仍然不接納有關建議。

政府私人機構各擅勝場

無論是保險、經營公用事業、發展產業,要衡量甚麼該由政府做,甚麼該由私人去做,最簡單的方法,是誰有效率就由誰做。而有效並不僅僅意味着便宜,因為政府要令東西便宜的非常簡單,通過補貼便可。但補貼只是將我們在收銀處時付少了的錢,轉為由政府,亦即其他納稅人結帳。有效的真正意思,整個社會付少了帳,而不是優待少撮人買特價貨,其餘的人攤分差額。

在許多範疇中,私人機構辦事都比政府官僚有效,但如果沒有政府的參與,一些發展又未實現得了,譬如是互聯網。互聯網一開始是政府的項目,後來才批准作為私營、商業作為溝通的技術,兩間資訊科技巨頭公司AT&TIBM均獲政府給予發展機會。但兩間公司在研究初期,都只着眼於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無視服務廣泛公眾的重要性。如果政府的計劃局並沒有繼續監督和研究,互聯網科技肯定不會發展到如今日般普及。科技研究等公用品,政府資助效率比較高的私人機構來開發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政府其中一樣比私人機構優勝的地方,是不會只顧本身的利益,另一個好處是其經濟規模大,對牽涉人數龐大的計劃,協調的成本較低。退休金的行政成本是其中一個例子。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2004年發表報告,計算過去私人退休基金的行政成本會如何影響個人的退休資產。結果發現以40年供款期計,私人帳戶收取的行政費用平均蠶食退休福利高達30%。而社會公共保障體系行政成本集中,只佔福利的2%

發展成熟的社會,往往人口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老年人的人口比例是注定會不斷提高,需要的社會支援也不斷增加。無論是透過養老金或其他方法,沒有社會可以擺脫這項支出。盡管執行不容易,政府或可以善用其規模經濟令醫保行政更加有效。但要記着所有看起來非常容易的省錢方法,只是從受益人的口袋拿錢為政府結帳,對社會毫無好處。

政府處理醫療問題的另一好處在於避免了私人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健康最差的人也是最想投保的人,如果保費劃一,健康的人就不買保險,而只有健康差的人買,導致到保險公司風險大增,必須增加保費。所謂的政府醫療就是所有人在沒有出生時就買了保險,健康好的補貼健康不好的。保險的概念就是讓沒有意外的去補貼出了意外的,來提高整個團體的效益,所以一般愈大、愈是不依賴個人選擇的保險團體就愈好。

定下硬性預算保障財政

但是政府提供醫療,或者任何的全民XXXX=失業救濟金,退休金,諸如此類),也有「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的問題。既然都是公家的,當然不用管了,大可以抽煙、喝酒、狂吃不做運動,反正結帳的是政府醫院。買了保險,自然沒有那麼用心去避免問題的了,人之常情。

此外,美國醫療費用高昂,而三分之一的費用花了在病人最後一年的生命裏。更重要的是,這些醫療措施很多都只是延長了病人的痛苦而已,沒有太大的實際效益。買了保險,只要有一點希望,因為不用再付錢,當然要試試。保險令病人總是要求很多不必要的檢查,而醫生為了避免麻煩和投訴也做很多不必要的治療。美國花了18%GDP在醫療,但是各方面的健康指標都沒有比別的國家好。

無論甚麼事情,只要是公費,市民當然覺得愈多愈好。為了取得選票,派錢開支票是最簡單的事情。一句人命關天,再加點報紙渲染報道,就甚麼昂貴的醫療都有了。所以如果讓政府做醫療,必須定下硬性預算,就是醫療不能超於GDP的百分比。沒有充分證明有效的藥物和設備,絕對不用,以免浪費公帑。

此外,必須規定政府要保持財政平衡和最高的稅率。這些都必須由不受政治左右的獨立委員會去處理,受政治影響的政府和政黨,只應該定下目標和原則,實際執行應該交給不受輿論壓力的私人機構或獨立團體來進行。

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課程主任,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逾十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