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一位住在上水區的中學生和小學生家長
對居於上水的我來說,自水貨客給我的印象很差,可能就是每天都見到他們在我住的地方「搶奪」奶粉、紙尿片、糖果、益力多等等。
最近被稱為「搶奪」的,就是北區的小一學位,尤其是上水區。
我記得這幾年來上水區的幼稚園已經有很多跨境學童報讀,以往未曾發生的通宵排隊報讀幼稚園,這幾年都已經出現了。上水區的幼稚園忽然變了搶手貨,連帶區內的小學的小一學位也變得奇貨可居。但問題是我們住在上水的家長便煩惱了,以往輕輕鬆鬆的讓子女就讀附近的小學是理所當然的,但現時被突如其來的大軍殺到,害得我們的一些家長要受子女跨區上學的威脅。將我們帶入這些煩惱的是誰?是那些跨境學童?是雙非孩子?不是!罪魁禍首是政府和教育局!
深港學生跨境上學問題,不是現在才有。自1990年代中期已經開始,到深圳當局於2005年開始對香港學童就讀公辦中小學設置了苛刻的條件。據報導:於2007年9月,每日共計有6200餘名學童從深圳過關到香港上學;2012年已達1.7萬名。其中現時每天由深圳跨境至香港上學的小學生,大約有6,700人,當局預計新學年將有更加多跨境學童。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新學年有10個校網面臨小一派位學額不足的壓力,其中北區較嚴重。
對於教育局在處理跨境學童事件上,由於上任特首曾蔭權對問題視若無睹,懶懶閒不去處理,加上教育局內的官員不認真準備應變措施,輕視大量學童湧港所造成的影響,導致今日的情況出現。教育局有以下的責任:
1. 跨境學童過往幾年在幼稚園階段已呈現問題,很多新界的幼稚園已加開班去應付跨境學童的問題。現在延至小學,但過去幾年,教育局並沒有思考及準備如何應付因跨境學童而做成北區小學供求失衡的問題,這反映教育局短視及失職。
2. 跨境學童問題不是短暫的社會問題,昨日是幼稚園學位不足、今日是小學學位、明日便是中學,甚至大學,影響深遠,涉及千萬家庭及學童。
到今日,教育局仍未有一套全面的解決方案,這反映教育官員祇坐在辦公室工作,不理民間疾苦,見步行步。特首曾多次表示要多聽市民的需要,多從市民角度考慮問題,但教育局似乎沒有體現這以民為本的基本信念,特首應加以督促。
教育局局長早前呼籲北區家長安排子女跨區就學,這是誤導,也違反教學原則。多年來,政府及教育界都強調就近入學的重要性,現在教育局面對自已造成的困難時,不單沒有承擔,反而要求家長承受苦果,安排子女跨區就學。我們呼籲局長承擔責任,徹底解決學位不足問題,以免遺害我們的下一代。
教育局早年輕視跨境學童問題,將所 有深圳的香港出生學童八個校網供選擇,有上水、元朗、屯門、大埔等地區,但一般學童會選擇在羅湖過關,故些多數跨境學童會選擇上水區校網。過去幾年雙非問題嚴重下也未能掌握數據,沒有長遠加建學校或重開被殺校舍,到今年問題爆煲才知嚴重性,竟然叫上水的學童跨區上學,忘記了「就近上學、方便照顧」的原則。
學童無罪 罪在政府
我認為那些跨境學童,無論他們是雙非又好、單非又好,甚至乎是移居深圳的香港出生學童,他們是有受教育的權利。錯不在他們,造成今日中港家長敵對矛盾的是香港政府,因為政府官員的懶惰、漠視,令到這班小孩被標籤成搶香港人資源,實在感到悲哀。
問題不是不能解決,而是政府及教育局有沒有決心和能力。我建議教育局可以從兩方面作出解決方法:
以上水區校網為例,在六月前完成修改政策,取消跨境學童八個校網選擇中的上水及粉嶺兩區,先解決現居於上水、粉嶺的升小一學童免受跨區上學之苦,而剩餘的學位才給予跨區申請及跨境學童作分配。
成立工作小組於六月前重用北區及上水區被殺村校的校舍,興建及加建臨時課室,增撥資源增加上水粉嶺附近的學額,滿足大部份需求 。鼓勵跨境學童的家長盡量選擇北區其他地區,相信不是每個跨境學童都堅持要在上水區上學,有很多是沒所謂的。
今年北區今年的小一學位共欠1,400個,數字比校長會原先預計差距最高達75%,局方也一直拒絕交代詳情。大批本地家長擔心被迫跨區上學,如果引用上述的方案,先收錄本區學生,再興建臨時課室應付需求,加上部份願意選擇其他區的跨境學生,相信問題便可解決。
事實上教育局早年的殺校措施,造成今日學位短缺的局面,加上政府和教育局官員沒有對應跨境學童的情況作長遠規劃,當困難浮現便要家長作出跨區上學的建議,將自己的過失推諉給家長和學童承受,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