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January 2013

葉一知 - 河水犯井水:中港三大矛盾

爽通識   香港爽報   2013年1月31日

搶奶粉夾無品 中港矛盾有原因

近日中港矛盾再度升溫,有廣東省政協港區委員更火上加油,表示「中港矛盾源於香港人眼紅內地人有錢」,未免太無知。要初步理解中港矛盾,可從三個層面分析。

一、文化差異致中港磨擦

中港兩地發展的差異形成兩地生活方式的重大落差。早於70、80年代,香港已走向國際化,成為現代化的文明城市,但當時中國大陸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餘波,發展仍屬封閉和落後。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才走上現代化道路。但由於改革只屬經濟層面,政治仍然封閉,內地人到今日所能接收的資訊仍有限,網絡資訊也遭過濾,加上高壓統治,在經濟改革的旗號下,內地人惟有事事向錢看,因為如不向錢看改而關心社會或政局,便觸及中共管治問題,刺痛中央神經,必遭禁止和打壓。近年的維權運動屢被打壓,可見一斑。

這種發展模式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改善了,但良好的公民心理和素養卻無法建立。即使中央推出多種措施,例如呼籲國民出外要奉行「文明旅遊」,注意言行舉止不要令國家蒙羞,又不斷推行提升公民質素的教育,但公民質素不是一朝一夕可培養出來,何況在一個封閉的高壓統治國度裏呢?

今天,很多內地人仍欠缺公民意識,如打尖、隨處大小便、不懂禮讓等。從前香港人也是如此,但經過多年發展,今天已沒有多少香港人認同這種行為,不過在內地這種劣根性卻仍被視為在社會生存的必要行為。公民素養的落差,便形成第一波中港矛盾。

二、社會資源競爭成矛盾爆發點

單是文化差異未必導致軒然大波,社會資源的競爭才是矛盾的爆發點,當中包括:

本港孕婦床位不足:這應是最早突顯的尖銳矛盾。內地孕婦基於逃避一孩政策、希望取得香港身份證、對本港醫療水平更有信心等原因,大舉到港產子,造成本地孕婦床位不足。

自由行經濟推高租金:港府多年來過度倚賴自由行帶旺經濟,內地人大舉到港消費,令各區租金一升再升,除藥房、電器店、金舖、連鎖名店外,其他店舖都因租金高昂而難以經營,老舖一間接一間結業,幾乎出現「每日一執,你今日執咗未」的現象。即使店舖可以經營下去,也因租金高而要大幅加價,推高通脹,大大干擾本地人的生活。

樓價高企:內地富人大舉到世界各地置業,令各地房地產熾熱非常。本港樓價「受惠」於大陸人,已達「癲價」,香港人無法置業,租金也隨樓價上升,造成港人嚴竣的住屋問題。即使港府出招,向外地買家徵收重稅,情況也未見大幅改善。

小學學位不足:跨境學童人數連年上升,學位被「雙非兒童」(即父母均非香港人而在港出生並取得本港居留權的兒童)搶奪,北區小學學額更是嚴重不足,令本地家長憂心不已。

搶購本地日用品:由於內地貨品以「假」聞世,內地食物以「毒」聞名,自由行旅客紛紛到港搶購各式貨品,包括成藥、賀年食品等。一簽多行的政策也造成水貨問題,最近水貨客哄搶奶粉造成「奶粉荒」,官員又建議「配給」——本地人購買日用品要配給,遊客反而任買,令中港矛盾彷彿到了另一高峯。

三、政治矛盾

中國大陸仍奉行極權統治,無示威和言論自由,官員貪腐,法治不彰,人權屢遭打壓,種種問題都違背民主、人權、自由、法治、廉潔等香港核心價值。

本來,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障了這些核心價值,但近年種種事情都令人擔心核心價值不保,例如中央干預香港事務日見明顯,中聯辦被指介入特首選舉;官員屢次捲入貪腐、以權謀私的醜聞;香港示威自由屢遭打壓,警方出動大型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還經常引用《公安條例》拘捕他們(2011年以此拘捕了45人,超過回歸14年來累積的總和);《基本法》承諾給港人普選,但中央多番推辭,人大更以釋法否決2007、2008年雙普選;律政司被指向終審法院施壓,希望終審法院自行提呈人大釋法推翻其有關居港權的判決,破壞法治……

種種事例,形成政治上的中港矛盾:香港人希望中央承諾實踐一國兩制,不加干預,保障本港核心價值,但中央卻小動作多多,逐步蠶食本土文化,「拒絕同城化、赤化」的呼聲大增,甚至有人高舉港英旗示威,可見中港矛盾的尖銳。

撰文:葉一知
通識老師

電郵:mailto:yipyatcheels@gmail.com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8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