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記者報導)上回介紹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s)是透過視覺為主的手法表達和傳達訊息。大多數網民對infographics有印象,甚至產生興趣,大抵是緣自《陽光時務》一系列有關社會議題的作品,例如「香港人為甚麼不高興」(見主題圖片),「香港大資本」,或者是剛推出的「香港貧富懸殊40年」等。筆者上月就跟這家時事電子雜誌的設計總監邱晨和編輯梁正燁,深入了解他們製作的念頭和流程。
《陽光時務》由陽光衛視香港製作中心製作和發行,結合視頻、文字、圖片和互動功能。去年八月底發行創刊號,現在是雙周刊。網民可以在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瀏覽新聞和專題內容。因為題材經常觸碰內地敏感政治議題,在創刊兩個月後就被內地政府封殺,不准雜誌放在app store,內地網民不能直接下載。
下文為整理後的訪問稿。
健:易汶健
邱:邱晨
梁:梁正燁
健:為甚麼你們有加入infographics的念頭?
邱:其實我好幾年前就有關注。要做這一個東西,對於傳統媒體其實是蠻困難。我們創刊號做了個大型的infographics,就是埃及革命之路,不同的政治力量如何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演變,最後匯聚成阿拉伯的茉莉花革命,就是革命前;革命中──就是這十七天;革命後──幾個政治力量可能會走向不同的道路,可能會引向不同地方,比如說進入政府,用憲法改變,有一些還在街頭運動。因為是iPad雜誌,所以還做很多按鈕在裡面,圖片和文字更加豐富一些,所以其實比其他infographics的訊息量要大。
健:為甚麼網絡世界特別能推動infographics呢?
邱:現在是讀圖時代,而且閱讀速度非常快,長篇大論寫得再好,可能沒有那麼多人關注。我也不願意去斥責讀者為甚麼你們不看文章,因為大家的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所以圖像能在一瞬間讓人get到我的point,同時配合充足佐證我們的觀點,認受度會更高。
健:當時你們設計的流程是怎樣的?
邱:由我們主筆來主導,我跟他一起。他花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光是資料收集。當然不是每天每時刻都在做。加上報導,前後花了一個星期把文字圖片和邏輯關係疏理清楚。他是第一次來做infographics,所以做了一部分就要來跟我商量,看看在技術上或者設計上能不能夠實現得了。
梁:在初期時候設計師要大量時間跟編輯磨合,不能說做一個優化設計的工作。普通的媒體,排版的設計只是優化設計的工作,行距字體顏色和圖片的組合更加好看。但對於infographics的設計來說,其實要重新消化所有事情。我們現在比較成熟,基本上不太需要這種工作。但最開始的時候做「香港人為甚麼不高興」的時候──可能是比較傳得遠的那一個──設計師要參與文字工作。編輯跟設計一起做。設計師做了編輯的工作。後來,磨合多了,就明白了。就不用他做編輯的工作。
梁正燁(圖左)和邱晨(圖右)是《陽光時務》其中兩位創作infographics的同事。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健:怎樣才能夠上手,懂得設計infographics呢?
邱:我覺得要一個原先做媒體工作的同事,需要有open mind,然後要看大量的infographics。他要有一個概念,不是寫故事由頭寫到尾,一開始要很結構化的思維想這個事情。例如要證明一個論點,下面有幾個分論點,然後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有甚麼數據支撐它,結構化的思維和呈現方法來構想整個東西。
梁:另外一個是這個東西的邏輯性非常強,如果你沒有,就很難畫下來。不論設計師有多強。
健:你們用甚麼軟件製作infographics呢?
邱:AI跟InDesign。AI有個蠻好的功能,就是可以生產圖表。AI出的圖表是向量圖,可以改變格式後,再到InDesign。
梁:我們看到一個「阿爺是誰」。這是infogrpahics,然後全是用手畫的,沒有用軟件。有畫功就可以,不一定要用軟件。這會是最方便的方法。infographics不一定跟data相關。Data不難找到。「阿爺是誰」、「七一上街圖」也是例子。除了數據外,有邏輯圖、時間軸等等。
兩位受訪者推介David McCandless著的The Visual Miscellaneum(2009年),內裡收集逾百資訊圖檔。當沒有點子的時候,不妨參考這本書。圖為其中一頁,指二十世紀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數目。相片來源:本文作者。
健:你們如何收集數據和資料呢?
梁:數據來自三部分。政府資料,還有書本,新聞裡面。我們有時候只有圖沒有數據,純靠邏輯跟結構。之前有個傳得挺廣的,是香港的政治譜系,就是說幾個政黨是怎麼發展,這個就是邏輯推演……〔另一個是〕後第三波時代亞洲民主發展(見下圖)。
健:你們近來的製作,都是關於香港的政治社會狀況。《陽光時務》是否打算透過infographics介入香港的事務呢?
梁:雜誌關注香港題目,本來比較多。讀者來自三個地方,香港、台灣和內地,我自己是內地來,在香港生活五六年,可能是對這兩個地域的東西有些看法,所以就多做這方面的東西。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剛開始時做挺多內地的東西,在內地的傳播在網絡傳播要比香港還要好一點,也有幾萬轉發。後來因為媒體被封。這也是另一個因素做多一些香港的內容。
邱:因為七一前後,這邊的關注也比較多。我是覺得不能說有intention介入政治,因為媒體是客觀報導。我們考慮是吸引讀者。至於吸引到哪些讀者,哪些讀者認同我們,或者是產生一定的政治影響……香港畢竟也發生這麼多事。
健:關於數據,你們早前設計了本地地產財團佔香港生活的份額,裡面有很多華資,但就比較少說國有企業。我聽到人家說這是不是你們選材是側重打地產霸權,尤其是在特首選舉的時候呢?
梁:文章比infographics更全面,細節做得好一點。用infographics表達跟用數字表達,精確度有很大差距。這個方面,infographics無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作者的傳意感覺,經過編輯,所以我們希望這些數據是精確的。我們只是想反映某個問題出來。有些讀者說……〔邱:說不夠客觀吧。〕就是有偏見,預設收集數據。但是我們其實沒有這麼嚴重吧。
邱:我們想回答特定問題。我們有特定問題,比如說香港人為甚麼不高興,或者最近的香港的房地產出了甚麼問題。
梁:其實四大地產商確實控制香港東西最多,所以是最大的。國企資料不是公開。也是之前輿論沒有說國企怎麼樣,所以我們在搜集資料是沒有特意去挖這方面。這個提醒是好的。
《陽光時務》製作了名為「香港大資本」的infogrpahics,顯示不少提供日常生活和地產建設的公司也是財團控制。惟圖片例子以英資和港資居多,中資的就只有華潤。邱晨和梁正燁澄清因為國企的資料較封閉,難以輕易製作infographics材料。
圖片來源:《陽光時務》。
健:你們覺得哪個社交媒體傳播infographics最有效?
梁:微博好一點。微博轉發機制,讓圖在人的時間軸裡可以兩個星期還在轉。但是facebook就很難做到,很快這個訊息就過去了。在微博你會轉發圖片,你的讀者會看得到。facebook要靠like或者share。但不一定share,就粉絲朋友可能不會看到。
邱:我們的inforgraphics都非常長。facebook縮得很小。你要點進去可以看到全貌,但是微博看就是很長,是原圖。facebook是社交,微博更像個媒體…….twitter最差,去年改版才可以發圖片。以前在時間線看不到圖片,要點網址。它能把原始訊息飛快傳播出去,但不可能編輯它。微博在這個方面比較好,但是我們就不能發。
健:那《陽光時務》會怎樣運用社交媒體呢?
邱:我們本來定位是個深度媒體,調查報導,文字圖像跟視頻都非常豐富。如果是用facebook來做完整發佈的話,其實會把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和非常詳盡的觀點給截掉,就不是很好。我們的考慮是把它作為推廣的平台,當作內容發佈的渠道。我們未來會更加獨立一點,有iPad雜誌,有網站,有facebook等社交媒體,每一個都是平行的,並不是誰為誰服務。
梁:我們現在facebook每天有四條新媒體的題目,只在facebook裡面……facebook傳播和引導讀者去看雜誌,看更多東西。通過facebook進入雜誌。
邱:就是在facebook配了大圖片但是文字只有一兩百字的短訊息,每天都更新。網站會有我們的視頻跟文章,但是只有iPad才有完整圖片slideshow,互動信息,inforgraphics。雜誌最好的特點就是保持雜誌的結構。這對於很多專題是不可缺少。圖文搭配,文章的次序其實都體現在編輯的過程。
採訪:易汶健
編輯:謝曉陽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E5%9C%A8%E9%A6%99%E6%B8%AF%EF%BC%8C%E6%83%B3%E8%B5%B7infographics%EF%BC%8C%E6%83%B3%E8%B5%B7%E9%99%BD%E5%85%89%E6%99%82%E5%8B%99